劳动价值论讲义_2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078114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价值论讲义_2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劳动价值论讲义_2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劳动价值论讲义_2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劳动价值论讲义_2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劳动价值论讲义_2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价值论讲义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价值论讲义_2(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王玲,价值理论简介,什么是价值理论? 马克思对李嘉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什么是价值理论?,价值理论:关于商品交换的理论 价值理论的数量意义:解释商品交换比率的理论 三种(数量)价值理论: 1. 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生产成本 2.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交换价值决定于其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其生产要素的供给者的边际效用损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吸取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营养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主要功绩和缺陷 功绩:一切生产部门劳动都创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缺陷:二元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为什么能创造价值? 如何创造

2、价值,马克思对李嘉图理论的继承,劳动价值论 财产收入来自于一种剩余 工资与利润是对立的 对导致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的分析 一种财产关系(土地租赁)可能会成为进步的障碍,马克思的发展,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关于资本家如何攫取剩余的理论 技术发展被纳入了分析 资本主义财产关系成为进步的障碍,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种交换的基本原则是: 等价交换 任何商品都具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一、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一种商品体可能有多种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同人们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 使用价值在任何社会

3、都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商品的二因素,(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能够交换其它商品的属性。一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与其它商品交换时的比例关系。 如:1斗小麦交换15尺布, 或1斗小麦=15尺布 交换价值的现代形式: X量商品A=Y单位货币,一、商品的二因素,两种商品共同的内容: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它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价值的客观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一、商品的二因素,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隐藏在交换价值背后的实际内容。价值只通

4、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一、 商品的二因素,(三)价值量 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数量。劳动是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价值量也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 决定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商品的二因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 商品的二因素,(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价值是商品的本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一、商品的二因素,统一性表现在:没有使用价值的

5、商品就没有价值,两者共存于商品之中。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互相排斥,商品的本质是价值,但直接表现出的只是使用价值。任何人如果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它的使用价值,否则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构成商品的内部矛盾。 作为商品它们是价值,但直接表现出来的只是使用价值,因此它们要求真正实现为价值。 商品内部矛盾决定了商品必须进入交换,实现全面转手。,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形成原因。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

6、劳动 具体劳动指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又称为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通过人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结果等具体形态体现出来。,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的性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永恒条件; 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共存并相互依赖构成社会分工体系。,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二)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具体形式的劳动,是一般人类的体力和脑力耗费或支出。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做为独立化的经济范畴它反映着商品经济中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只是在商品经济关系下,人类体力脑力的支出才作为抽象劳动的范畴存在,因此,抽

7、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区分了同一劳动的两个侧面,有助于说明它们不同的性质、运动规律,为说明在现象形态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运动奠定了基础。,三、商品拜物教,什么是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是马克思经常用来反映一般商品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一类特定现象的用语。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价值被人们当成物,它们在市场上的运动表现出的支配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属性使它们成了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东西。,三、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成因: 商品拜物教的形成是由于商品经济下生产者之间关系的特殊实现形式。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是

8、直接实现的,而是借助于商品、价值这些客观对象实现的,所以,这些表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范畴就具有了神秘形式。,三、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发展: 不仅商品、价值表现出拜物教性,而且它们的发展形态,货币、资本等等也表现出更强的拜物教性。 当前拜物教观念在经济理论界严重地存在,妨碍着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经济过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一)价值规律有两项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按这样决定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值规律两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价值是生产领域创造的,但是价值作

9、为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只有在与其它生产者的商品交换中才能实现。 没有生产就不会有劳动产品,也就谈不上价值,没有流通也就不能体现商品的价值。,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二)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在私人劳动产品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马克思,价值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价值规律的要求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不能按照这一要求决定和实现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的生产就会发生变动,进而使价值的决定回到价值规律的要求上来。,二、价值规律

10、的表现形式,(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价格来表现的。商品不是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买卖,而是按照价格进行买卖。 价格作为价值的外在表现,有可能在具体交换过程中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客观要求,是在价格背离价值又回归价值的波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实现的。,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在贯彻自身要求过程中,并非直接使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买卖,而是通过在表面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趋势上使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二)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因: 商品生产是以私人劳动的形式进行,因而一般不能准确地保持供求平衡。在供求出

11、现不平衡条件下,价格就会背离价值。价格背离价值又会对生产起到调整作用使供求平衡,进而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 基本经济规律,从三个方面理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 商品生产者之间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 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四、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 2、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引起生产者收入出现差别,进而出现的两极分化,使用价值 价值,劳动价值理论简图

12、,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重性,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一般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 管理水平,剩余价值论的内容,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 二、原著的基本脉络 三、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 “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劳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 (雇佣劳动与资本),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 “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它“按照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说,表示物

13、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亦劳动量大于资本原有各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劳动量。而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小于用这种物化劳动所购买的活劳动时间时才是可能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282),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政治经济学批判(18511858年草稿) 马克思不仅已经把资本主义剥削的各种具体形态即利润、地租和利息等抽象为剩余价值,而且还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正确地界定了它的涵义。,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是1865年6月。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阐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

14、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之所以能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就是因为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最终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其标志就是资本论的发表。 理论发展:古典经济学:具体范畴 马克思:具体一般 理论上的升华,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二、在原著里的基本脉络,一、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分析资本产生的条件和本质,是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第三篇至第五篇: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和生产方法。 三、第六篇:工资 研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完成剩余价值理论。,三、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1、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概

15、念界定 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1、剩余价值和资本的概念界定,剩余价值是预付资本以上的一个增值额 “因此,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我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见,原预付资本不仅在流通领域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增值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为资本。”,2、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 生产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具有人身自由: “必须能够支配它。” 一无

16、所有: “不得不把劳动力本身当作新商品出卖。”(导读第57页) 双重意义上的“自由”:“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导读第58页),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一般性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超额剩余价值,(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的形成过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