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杆的总结回顾new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6068461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心杆的总结回顾new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同心杆的总结回顾new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同心杆的总结回顾new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心杆的总结回顾ne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心杆的总结回顾new(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同心杆大的总结回顾一、 目标 目标是我们在同心杆中经常会聊到的话题。学员经常会认为在同心杆这个项目中,个人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仔细分析任务,培训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只说:“我们的任务是把竹竿从肩部的位置降到膝盖”。“从肩部降到膝盖”,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个人个子有高矮,肩和膝盖的高度均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问,“是从谁的肩膀又要下降到谁的膝盖”。综上所述,把竹竿“从肩部降到膝部”这其实是方向,把竹竿“从某某的肩部降到某某的膝部”才是我们具体的目标。方向是可以大而概之,只要能引导团队做正确的事就好。而目标应该是细而具体的,并要一步一步的实现,是把事情做正确!所以,刚刚个在台上的人获得的是

2、对方向的一致认同感,而非对目标的一致认同感。二、 规则前面和学员也讨论过,为什么杆子会往上走,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一个是主观上的,一个是客观上的,客观因素是由于竹杆太轻、游戏太难没成功的可能性、竹竿不直、人高矮不齐、时间太紧、没经验,主观原因:没有领导、没有计划、步调不一致、场面混乱、没有沟通、方法不对、目标不一致。因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的手离开竹竿。很明显,正是由于规则中不允许手指离开竹竿限制了大家,所以每个抬竹竿的人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从降低竹竿转移到对规则的遵守上。换句话说,是我们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所以关于这,我有两个感受想和大家分享:第一:作为管理者,作为规则的制定者,首先要考虑一

3、个规则制定是促进了还是妨碍了组织的前进,其次要看,规则的制定,是帮助我们更好,更高效的达成目标,还是为了训练听话的员工。第二:作为被管理者,作为游戏的参与者,首先要肯定和表扬的是你们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都好好的遵守了规则,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因为遵守规则却没有达成目标,我想,你在组织中无论多么勤勤恳恳,也只能落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组织需要的是那种既遵守规则,又能为组织带来绩效的员工。所以由此我们带来了第三个问题:“我们做事情,如何符合组织价值观,又能把事情做好”三、 团队工作的思路。关键词:投入、经验(感性)、磨合、方法(理性)提问:从每个参加的人的意愿上来看,每个人的意愿都很高,都想把竹竿放到地上

4、。结果到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其实在工作中也有可能出现同样的现象。很多人都热情高涨的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结果往往令他们失望。除了任务本身的难度外,其实他们自身也有一些问题阻碍了任务的完成。这个游戏几个人做最容易?两个人做,那为什么两个人做容易的事情交给10个人做不容易呢?我想这其实是因为团队中个体差异的存在。人不是机器,10个机器手指我想肯定很容易完成。我曾经见过一个团队采用把10个手指变成2个手指的方法。这样一种方法是特定而具体的,可能并不能具体的指导我们的工作,但是这样一种“让10个人象两个人一样工作”的思路却值得我们去思考。就是他们利用特定的方法和做事的流程,确保了10个人象2个人一样的工

5、作。回到游戏中,如果这个游戏由两个人来做的话,结果会怎么样?对,很容易完成,如果四五人呢?游戏也相对好完成一些。那如果八九十个人一起来完成呢?对,就有可能象我们刚才那样,完成的几率很小。中国人有一句古话”人多力量大“但是在这个项目中就不一样了,人多往往很难完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组织行为学上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团队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如果团队人数超过七人以上时,往往他的绩效和他的人数成反比”那我们如何来理解这句话?七八个人一起完成一项任务时,也就是一个团队一起工作时,我们需要给这个团队付出管理的成本了,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得话,这个团队的绩效肯定是低下的,这也就是刚才那句话的涵义。四:如何

6、才能把游戏做好?1 一个好的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目标、统一思想)2 有序的沟通(发挥群体决策的质量)3 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操作(突破思维定势、关注细节)4 良好的心态和应变的能力(出现问题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我们需要一个领导,领导在这个项目中起的作用是什么?他需要控制场面,统一团队成员的思想,然后激发成员之间的创意,如果团队成员的思想意见方法太多的话,我们如何进行筛选,尽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科学的方法。回到游戏中,一开始,我们局面很混乱,没有领导,没有方案,没有有效的沟通,导致我们的结果和目标偏离的很大,我们听到的都是“往下、往下”这个声音,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竹竿一直往上抬。当我们冷静下

7、来,开始有领导出现,有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我们也讨论了几种方法,所以最后我们离最终的目标也接近了一些,但没有达到最终的目标。这时候我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在这个阶段,我们最缺的就是方法了。我以前带过的几个成功的案例,那些学员在尝试几次没成功后,他们想到了一个创新的方法,我给大家的规则很简单,只有两条。他们跳出规则,把人分成两排,一边五个人,然后在竹竿的两头找到两个支点,五个人的手指紧贴在一起,这种方法就像两个人往下放似的,结果成功了。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我们会被一些思维定势所限制,当我们用老的方法和套路去工作时,发现很费力或者很难完成,我们是否打破思维定势,用一些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来为帮助

8、我们成功?其他关于同心杆小的回顾点1、组织:组织在这个游戏当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看看刚刚我们在游戏当中的表现,就象我们XXX公司如此优秀的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但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组织。于是正应了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一群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就优秀的事情。 罗宾斯的组织行为学中关于群体和团队一章中也提到:一个团队的人数如果超过7个人,如果管理幅度不够,那这个团队的边际成本会增加,而边际效应却会减少!-可引申到帕金森定律2、领导:在这个项目中,第一次我们不是没有领导,而是领导太多,每个人都试图在指挥他人,可是我们却发现,当我们嘴里说着下的时候,竹竿却在往上走。也就是说,人人都是领导,那就意味着没

9、有领导,人人负责等于没有人负责。此外,在团队中,如果每个人都是动嘴而不动手,团队变是一个空中楼阁!EMBA,MBA高管层做这个项目,此现象尤突出。3、关注自我和关注他人:(现象)第一轮结束以后,大家都会很义愤填膺的问,是谁在往上抬竹竿,试图找出罪魁祸首,但是没想到,自己在说下的时候,自己的手也在往上抬,其实责任每个人都有,但每个人都会认为责任在他人。其实团队和群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团队中,人人对结果都要负责,一个人的错误也是团队所有成员的错误。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自己,当然关注自己并不是说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需要在大团队环境的考量下,做好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另外,关注他人也不是指,我们眼睛就盯在

10、其他人那只手指上,而是需要看看,自己的工作和他人在哪些方面有需要相互配合的地方,然后主动补位。关注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工作,关注他人是指能够配合他人完成团队工作。所以我很认同一句话,团队作战,高度的独立才能带来高度的协作。4、磨合:大家都会一致认为,军队的人来做这个项目会相对比较容易,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经过了长期的锻炼和磨合的钢铁之师。在人群中,有些人我们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曾经是个军人,因为他走路等姿势都和一般人不一样。那磨合当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呢?最关键的一点其实就是“割舍”,一辆新车,一台新的机器,在高速运转之前,都需要磨合,目的就是磨平组合成这个机器的各个部件的铸造痕

11、迹,保证各个部件的完美契合。所以,当我们处在团队当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主动“割舍”掉身上那些铸造痕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柳传志说的那样:“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但是却能做完美的事!”5、执行:在过程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导致我们这根竹竿下不去,这就是,在时间紧迫,环境给我们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想出来的方法可能并不是最优的,同时,每个人可能都对这个方法抱有一定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对这样的方法达成一个一致,所以10个人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从而导致竹竿越来越往上走。我想,在一个团队里面,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应该如何去执行呢,大的思路应该是,团队决策一旦做出来,我们就应该坚决的不折不扣的去执行

12、,让结果说话。正所“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样,虽然可能是一个三流的决策和方法,但是有了一流的执行,可能我们更能得到一个一流的结果。6、标准:(现象)有人在活动中提出,我们每次下降一个拳头的距离,这是在建立一个标准,但是前面已经说过,我们有个体差异,每个人拳头都不一样长,于是标准不能被量化等于没有标准,于是有人更近一步说,我们每次下降10CM,其实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每个人对10厘米的估计又会不一样。那我曾经就有见过一个团队,在白板上划下一个一个的刻度,请问他们是在做什么?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有了可以量化的标准,同时他们还为这个标准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坐标系。每一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不仅有内部的量化标准,还有外部的对标对象可以作为参照系,以检验每次的成果。说到底,就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任务标准化,唯有标准化之后才变的可度量化,才可以轻而易举的对事务予以外部的检测和监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