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6068257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讲 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吴忠培 博士,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E-mail: ,参考书,刘小玄 著,奠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革命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卞历南 著,制度变迁的逻辑:中国现代国营企业制度之形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陈锦江 著,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文章,朱锡庆,国企改革:“出资人”功能缺失是难题学者谈新一轮国企改革:出资人功能缺失是难题_中国企业网.htm 周其仁,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公有制企业的性质.doc 北京天则研究所报告天则经济所: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pdf,基本

2、内容,5.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学生准备ppt) 5.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及其改革 5.3 如何评价中国国有企业改革?,5.1 企业制度与现代公司 (学生自己准备并介绍),企业及其所有权 企业的三种基本法律形式 现代公司的产生 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5.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及其改革,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新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1、国有企业基本特征,国有企业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 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斯大林模式(传统体制) 我国基本上是依照苏联斯大林模式来建立基本经济制度的,国有制企业制度主要特征 企业所运用的全部资产属于国有 企业

3、的创办,停办由政府决定 企业行为由政府决定,包括企业的行为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式 企业的产出属于国有、由政府计划调拨 资金对企业来说是无价的自由品,企业行为由政府决给定的财政预算约束 ,企业不具独立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国有制企业制度主要特征 企业领导由政府行政性任命,对其评价由政府行政性进行,评价标准并非市场竞争的效率指标 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各类要素的获得均通过政府计划,企业也不必为占用和使用各类要素付费、要素费用由政府决定并由财政支出 在结构上,国有制占据绝对垄断地位,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直接通过政府计划实现,这种所有制结构和企业制度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我国革命之后面临

4、的根本问题都是如何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迅速实现工业化 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道路无外两条,一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道路;即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工业化,另一条则是苏联斯大林模式,即通过计划体制来实现工业化。,选择计划机制以实现工业化目标就成为当时我国的历史必然。 我国当时的国情决定了若走市场化道路, 一方面与已经完成工业化的经济强国根本不具市场竞争能力 。 另一方面,无法迅速集中有限的资源,有计划地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 计划体制要求国家统一掌握主要的资源,因而采取国有制企业制度,并以此垄断国民经济就成为计划经济的客观必然。,主要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极为长期的发展过程,长期取消市场机制,否定企业市场竞争

5、者应有的独立的产权,能否保证效率的持续提高?能否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否真正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否真正符合客观条件的规定? 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成为必然,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2、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来说,国有企业改革成败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伴随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程。 30多年的经济改革之所以较以往的体制调整更为深刻,更富于革命性意义,重要的一点便在于这场改革不仅真正触及了企业制度,而且随着改革深入越来越从根本上触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我国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

6、阶段,即第一阶段自19791983年;第二阶段自19831987年;第三阶段自19871992年;第四阶段自1992至2002年,第五阶段自2002年至今。,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简政放权,放权让利,重点在放权让利 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不仅利润全部上缴,而且提取的折旧费也是全部上缴,极大地抑制了企业自身的积极性 企业改革主要采取的措施便是放权让利,允许进行改革试点的企业留利3,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二阶段改革的核心是调整和规范国有企业与政府间的权、责、利关系,重点是实行“ 利改税”和“ 拨改贷” 自1983年开始采取第一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应上缴利润和税合

7、并,采取利税合一的方式,按照统一确定的比例上缴财政,其余则属于企业。 到1984年采取第二步利改税,即把国有企业利润的100全部纳入“ 利税合一,按章纳税”的轨道。 为了提高对国有企业的约束力度,采用了“ 拨改贷”,即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原来的财政注资拨款,改为通过银行贷款 。,一、国有企业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78-1986),所谓“放权让利”,就是通过向企业下放部门经营权与收益权来达到调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产出以保证财政收入增长的目的。放权让利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租赁制”等多种形式。 1979年底开始全面推广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8、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初步改变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管得过死的局面,在奖金收入刺激下,广大职工开始关心并设法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 到1983年初,利润包干制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行后引起了执行混乱和物价上涨等严重情况。鉴于此,中央决定停止全面推行利润包干,转而实行“利改税”。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提出两步实施利改税。 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各种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改革形式都表现为一种短期的行为。放权让利改革并没有根本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反而由于企业与主管部门的讨价还价造成了新的不平等,加剧了苦乐不均情况。因为政府没有真正将经营权下放给企业,企

9、业的效率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三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国有企业承包制 承包制的宗旨是所有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两权分离,承包的对象是企业上缴的利税,承包制的性质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围绕上缴的利税这一核心目标形成的一种行政契约关系。,二、国有企业以“两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改革阶段(1987-1992),放权让利改革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部转圈,而两权分离则见见触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部分。两权分离为特征的改革阶段主要包括对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制”,对中小企业实行“租赁制”后期阶段、“资产经营责任制”以及部分企业的“股份制”试点改革。 承包制改革包括“上缴税利定额包干”、“微利微亏

10、企业定额承包”、“上缴税利递增包干”、“上缴税利目标承包”、“亏损包干或亏损递减包干”等具体形式,其核心是包住利润上缴基数,稳定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通过调动承包者的积极性来扩大各方的利益总量。,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了重构微观经济基础的思想,该思想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意识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即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二是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重新分割和分开,使国有企业摆脱行政隶属关系,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两权分离思想是在不改变原有企业关系形式的前提下,把企业经营的经济责任落实在经营者头上,通过加强激励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

11、者和经营者。 两权分离最终形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关系。两权分离只是让企业获得了一部分经营权,企业并未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主管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对企业的干预行为,或者通过对经营者的任免来影响企业的经营。在未来充满不确定的状况下,企业经营者只关心自己人气内的经营状况,而忽视技术创新与未来的发展。,我国改革的历程,第四阶段以中共十四大召开作为标志,整个改革的目标明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适应,国有企业的改革明确为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以往主要在分配关系上,转向从产权制度上进行改革。,我国改革的历程,第五阶段是以2002年中共十六大

12、召开作为标志,国有企业改革从外部环境到改革本身的深入程度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基本任务比较中共十四大之后,还是两方面 对大型和特大型同时又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对大量的中小型,同时又处于一般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非国有化改造,三、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的改革(1993-至今),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从被动式改革逐渐转变为主动式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改革过程包括:“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几个阶段。 我国最初的股份制改革探索是以职工入股的方式展开的。1993年十四届

13、三中全会确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产业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1995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从单个企业试点转为对整个国有经济进行改革,“整体搞活”逐步取代了“单个搞活”的思路。1997年,中央要求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国有企业全面脱困问题,“抓大放小”、“战略性改组”改革加速推进。,2001年11月,十六大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央政府和省市两级地方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家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的要求,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

14、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希望通过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营效率。虽然股份制改革没有能实现国有企业摆脱内部人控制以及经营效率低的问题,但这一阶段的改革毕竟为企业捋顺了产权关系,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打下基础。 国有企业在国资委体制下可以避免来自诸多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可以得到更多的行政保护,并且依靠垄断特权走出困境,但是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问题也只有扭曲市场机制、不负或少付资源成本等方式得到掩盖。,经过十四大之后的十年时间,上述两方面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推进的程度及面临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5、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及特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公司制改造进展显著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 一方面,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上,20多年来,经历了从主要改变分配关系向集中改造产权关系的深刻转变 另一方面,在改革的方式上,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自上而下政府行政性推动向自下而上企业自身市场性推动的转变,新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企业的实证研究,一、国资及国企分类 二、国有企业的效率表现 三、国有企业的分配表现 四、国进民退现象及其影响,一、国

16、资及国企分类,按资产的性质分,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其他权益性资产,按归口管理分,二、国有企业的效率表现,本报告认为,国有企业存在名义绩效与真实绩效之间的差额。研究国有企业效率的关键在于,要从账面数据中还原企业的真实成本,并对政府补贴和因行政垄断所致的超额利润予以扣除,从而测算国有企业的真实绩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名义绩效也不够高。(见附表123、表)即便如此,国有企业表现出来的绩效也并非真实绩效,是国有企业在享受着种种政策优惠,和民营企业在不平等的经营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绩效。这种不平等主要体现在资源租金、融资成本以及政府财政补贴上。这里进行还原。,(一)土地租金的缴纳情况,(二)矿产资源租金缴纳情况,(二)矿产资源租金缴纳情况,(二)矿产资源租金缴纳情况,(三)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三)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四)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情况,国有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