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知与行(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601546 上传时间:2017-10-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语知与行(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语知与行(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语知与行(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语知与行(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语知与行(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语知与行(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语知与行(答案)(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与教育复习题一、判断题1.“因材施教、教亦多术” 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2.论语是“四书” 之一。 ( )3.荀子提出“性善论” ,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X )4.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 )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说明荀子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 )6.论语是一部对话体散文。 ( X )7.孟子以“人性恶”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了教育的内容、目标、作用以及任务。( X )8.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

2、记 。 ( )9.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 X )1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 )11.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 X )12.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 )13. 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X )14.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 )15.孟子告诫学生:“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 这说明有为者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 )

3、16.“教学相长”, “循序渐进” 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 ( X )17.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 ( )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X )1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了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 )20. 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 )二、单选题 1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 指的是( B

4、)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学而优则仕” 概括了( A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 D &nbs, p;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 A )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7.

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 )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1. 学记要求“ 学不躐等”属于( A )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 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

6、,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一句出自( 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出自( B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7、辞让之心和( A )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17、 学记 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 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 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 B ) 。A.义 B.仁

8、 C.礼 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3.孔子提出的“ 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 )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 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26

9、.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 A )上去。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A )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30.孟子以( B )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10、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1.2000 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 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 “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 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3.孟子认为( A )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4.孔子在( B )上主张“仁者爱国”, “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映了

11、教学的( D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 C )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37.孔子在( A )方面提出“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 B )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 就是学记强调的( C ) 。A.博学于文 B.开而

12、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 B )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41.荀子以( B )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2. 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 A ) 。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 ( B )是儒家的代表人物。A.墨子 B.孔子 C.韩非 D.老子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