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6002517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3.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通用技术-第一章-一-病虫害防治在农业与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程(1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一 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学习目标,1.了解病虫害的概念并学会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病虫害。 2.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3.了解综合治理的概念。 4.了解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自主学习,植物病害 病害虫 病虫害与人类关系 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很久以前,人们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世纪末,由于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引起了人们对生物防治的极大兴趣。此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展生物研究,想以此作为最理想的防治方法。 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人工合成了有机杀虫剂,随后相继合成了杀菌剂等,其

2、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一时间化学防治就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但经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等,导致有些病虫害失去控制。最后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得出结论,任何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可能的。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际上兴起一种新的病虫害防治对策,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一、综合治理的含义,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的一些不良反应。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会议上,提出IP

3、M的定义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及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我国于1974年召开了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与成就,在此基础上,于1975年春全国植保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指出“以防作为贯彻植保方针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综合治理有如下特点:,(一)从生态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

4、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 (二)合理运用各种防治方法,使其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它不是许多防治方法的机械拼凑和综合,而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佳防治方案。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但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 (三)综合治理并非以“消灭”病虫为准则,而是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四)综合治理并不是降低防治要求,而是把防治技术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准则。,1986年11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

5、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二、综合治理的原则,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植物生产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培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为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 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的加强自然防治能力。,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植物、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 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

6、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综合治理就是在播种、育苗、移栽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孽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为害。,(二)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作物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 如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

7、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为害,又保护了人、畜、天敌和植物的安全。,(三)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使用农药,应特别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三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水稻主要的病虫害 稻瘟病 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稻纹枯病 稻负泥虫 稻白叶枯病 稻卷叶螟

8、 稻胡麻斑病 稻小潜叶蝇 稻恶苗病 稻绿蝽 稻叶鞘腐败病 稻摇蚊 稻曲病 稻飞虱,稻恶苗病,水稻烂秧,稻白叶枯病,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水稻叶尖枯病,水稻普通矮缩病,稻瘟病,症状 病原 发病规律 防治 技术,一症状特点,根据水稻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苗瘟、 叶瘟、 叶枕瘟 节瘟、 穗瘟、 穗颈瘟、 枝梗瘟 谷粒瘟。,一、苗瘟,发生在3叶期以前 不形成明显的病斑,初期在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淡红色或黄褐色,严重时病苗枯死。潮湿时,病部可长出灰绿色霉层。,二、叶瘟,发生在3叶期以后,因水稻品种抗病性和气候条件不同,病斑分

9、为4种症状类型。 白点型 急性型 慢性型 褐点型,白点型,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 遇适宜温、湿度条件能迅速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病斑白色或灰白色 多为圆形 不产生分生孢子。,急性型,多在感病品种上发生 在温、湿度适宜及存在大量感病品种的条件下,易引起病害流行。 病斑暗绿 多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针头至绿豆大小,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 在叶片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遇干燥天气或经药剂防治后,急性型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慢性型:,典型的稻瘟病病斑 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型,三部一线是识别要点 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 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 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 湿度大时,

10、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褐点型:,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发生 病斑为褐色小点 多局限于叶脉间 不产生分生孢子,三、叶枕瘟,初为污绿色病斑 不规则地向叶环、叶舌、叶鞘及叶片扩展,最后病斑呈灰白色。 叶耳感病,潮湿时可以产生灰绿色霉层,病叶早期枯死,容易引起穗颈瘟。,四、节瘟,稻节初生褐色小点,以后扩大至整个节部,病节缢缩凹陷,变黑褐色 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易折断,常因水分和养料的输送受阻,造成白穗,五、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 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病斑 穗颈瘟发病早的形成白穗 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发病晚的谷粒不充实。

11、,六、谷粒瘟,发生在稻壳和护颖上,以乳熟期症状最明显 发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后可蔓延整个谷粒 使稻谷呈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秕粒;发病晚的病斑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稻瘟病诊断要点,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型 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 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 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病原,真菌病害,初侵染来源:,(1)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籽粒、病稻草上越冬,病籽粒和病稻草是次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 (2)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粪肥也可成为

12、初侵染源 (3)带病稻种播种后容易发生苗瘟 带病稻草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附着在秧苗上或随风雨传播到秧田或本田形成叶瘟的中心病株 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发病规律,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减少菌源 不播种带病种子 清除田间及田边的病稻草,并在 播种 前要处理完 不用病稻草苫房、盖窝棚、垫水 口、 捆秧等,防治措施,种子消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50倍液,室温下浸种2436 h,每日搅动数次,然后用清水浸种催芽 80%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稻、中籼稻浸23天,粳稻浸种34天 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 h,防治措施,合理施肥 不

13、偏施和过多施用氮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足基肥,早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酌情施肥。 合理排灌 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插秧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肥田、黏重田可重晒,沙性田、瘦田轻晒或不晒 水稻分蘖期要浅灌,合理浅灌可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减少无效分蘖,使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防治措施,药剂防治,防治苗瘟可用药液处理秧苗根部 将洗净的秧苗根部浸泡在药液中10 min,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取出沥干后再插秧,可预防早期叶瘟发生,防治措施,叶面喷雾,叶瘟初期或始穗期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 450 g/hm2加水9

14、00 kg喷雾 富士一号(稻瘟灵) 或13%三环唑 或春雷霉素 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 40%克瘟散等,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稻的推广,该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高产稻区受害较重。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少,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以上。,症状,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 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 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叶鞘发病,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 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 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 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 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 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

15、云纹状大斑块。,症状,叶片发病,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 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 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 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 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症状,穗部发病,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 重者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症状,识别要点,病斑云纹状 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症状,病原,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和其他寄主上越冬。 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的土壤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发病规律,传播,稻田翻耙、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 菌核可分为浮

16、核(浮于水面)和沉核(沉入水中)。 菌核可分为浮核(浮于水面)和沉核(沉入水中)长出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 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到水中,随水流漂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侵入引起再侵染。 在稻田,灌溉水是菌核传播的动力,密植的稻丛是菌丝体进行再侵染的必要条件。,发病规律,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 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中期(分蘖末期至拔节前)适当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即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过度晒田。,防治措施,农业防治,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清除菌源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防治措施,药剂防治,在病害盛发初期 可选用井冈霉素67.575.0 g/hm2针对稻株中、下部加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3次,间隔1015天。 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期 也可选用甲基硫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