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994734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改稿)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7 页 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价类图在复习“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应用 陈 鹏 (佛山市顺德一中高中部 广东佛山 528300) 摘 要 应用“价类图”对“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进行复习教学,能够引导 学生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价态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2 个视角进行分析, 具体表现在 钠、镁、铝、铁、铜、氯、硫、氮、碳、硅等 10 种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 作图重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 关键词 价类图 氧化还原反应 分类 实验探究 阅读探究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在广东高考试题中占 18%。根据学生对这一部分 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反映

2、这一部分内容好懂难记,规律性差。但是,笔者 在高三复习教学中使用“价类图”对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学生能够从氧化还 原反应中的价态变化和物质的分类 2 个视角进行综合分析,效果较好。 1 价类图价类图 以化合价为纵坐标,以物质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为横坐 标在二维平面内所绘制的图象叫价类图。价类图具有直观、线索清晰、引导性强 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掌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培养 学生的统摄思维和概括能力。 2 常见的常见的 10 幅价类图幅价类图 2.1 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金属及其化合物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钠、镁、铝、铁、铜等 5

3、种常见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此 5 种金属的价类图如图 1、图 2、 图 3、图 4、图 5: 图 1 图 2 第 2 页 共 7 页 图 3 图 4 图 5 2.2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氯、硫、氮、碳、硅等 5 种常见非金属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此 5 种错误!链接无效。错误!链接无效。金属的 价类图如图 6、图 7、图 8、图 9、图 10: 图 6 图 7 第 3 页 共 7 页 图 8 图 9 图 10 3 价类图的应用价类图的应用以铁(图以铁(图 4)为例)为例 应用之一:氧化还原反应。由铁转化为铁

4、的氧化物(3 种) 、硫酸铁、氯化 铁,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生成二价铁的过程,均是铁的化 合价升高而被氧化的过程。 应用之二:物质类别的转变。由氧化铁转化为硫酸铁、氯化铁,氢氧化铁转 化为硫酸铁、氯化铁,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转化为硫酸亚铁的过程均为同价态 的变化,属复分解反应。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 “一画、二写、三设计、四实验、五体验” 步骤 1:教师要求学生将图中可转化物质进一步“画”线连接(上述 10 幅 第 4 页 共 7 页 图均处于半空状态,为学生留有发展空间) 。 步骤 2:按照自己的连线书“写”相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并 描述相关物质的特殊颜色(让

5、学生熟悉相关的化学用语和相关物质的颜色) 。 步骤 3:教师要求学生“设计 ”相关的化学实验,以期实现图中的价态变化 和物质类别的变化。 【案例 1】请设计一个实验实现零价铁到三价铁的转变,要求写出实验操作 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学生给出的答案: 答案 1:将少许铁粉放入 5mL 硫酸铜溶液中,搅拌、振荡,溶液由蓝色变 浅绿色;再向溶液中加入 8%的双氧水,振荡试管,溶液由浅绿色变为棕黄色, 证明零价铁向三价铁发生了转变。 答案 2:将灼热的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瓶中,铁丝在氯气中燃烧并产 生棕黄色的烟,证明有三价铁生成。 答案 1 和答案 2 均是合理答案,但答案 2 步骤少,现象鲜明,

6、应为优化的实 验方案。 【案例 2】请设计一个实验实现硫酸铁向氢氧化铁的转变,要求写出实验操 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学生给出的答案: 答案 1: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烧碱溶液,有棕红色沉淀产生,则证 明有氢氧化铁生成。 答案 2:向硫酸铁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氨水溶液,有棕红色沉淀产生,则证 明有氢氧化铁生成。 学生的答案思路各异,但殊途同归。简单的实验设计是综合性实验设计的基 础。华罗庚先生说过: “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 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 ”这 是一种十分精辟的思维方法。通过复习教学,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以提升,应对综 合

7、性实验探究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第 5 页 共 7 页 步骤 4: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实验,适当增补部分“实验” ,以期进一步提 升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实不可取。 【案例 3】氢氧化亚铁由白色转为灰绿色,再由灰绿色转化为红褐色沉淀, 其中灰绿色物质的成分到底是什么? 实验探究(增补实验) :将白色颜料和红褐色颜料分别按 1:1、3:1、1:3 比 例进行混合,发现混合后的颜色不是灰绿色,而是灰红色。 阅读探究:某同学查阅资料后,得到 Fe(OH)2有如表 1 的信息: 表 1 资料名称 物理性质描述 化学性质描述

8、 大学普通化学(下 册) 傅鹰著 P637 白色沉淀 此沉淀易被氧化成微绿色 Fe3(OH)8 普通化学教程 (下 册)P788 白色 能强烈吸收 O2,迅速变成棕色 Fe(OH)3。 这时作为氧化的中间产物为土绿色, 其中含 有 Fe2+、Fe3+ 通过长期的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再运用现代物理红外光谱分析证实,灰绿 色的固体是一种八面体结构1(如图 11)的水合铁酸亚铁盐Fe(FeO2)2(H2O), 亚铁离子处于八面体的中心,因此相对氢氧化亚铁来讲较稳定,不容易氧化为氢 氧化铁。 图 11 第 6 页 共 7 页 步骤 5: “体验”高考,以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科思想和高考意识。 【案例

9、 4】 (广东卷 2008 年第 21 题)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 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 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 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 KSCN 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 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 的结论。 (1) 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 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3 mol L-1 H2SO4、 3% H2O2、 6 mol L-1 HNO3、 0.01 mol L-1 KMnO4、 NaOH 稀溶液、 0.1 mol L-1 KI、20% KS

10、CN、蒸馏水。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 1: ;假设 2: ;假设 3: 。 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实验过程 根据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 1: 步骤 2: 步骤 3: 参考答案 (1) 不合理;稀硝酸有强氧化性,若该铁价态为+2 价,则被氧化成+3 价, 同样可以使 KSCN 溶液变血红色。 (2) 假设 1:该催化剂(铁的氧化物)中只有+3 价铁; 假设 2:该催化剂(铁的氧化物)中只有+2 价铁; 假设 3:该催化剂(铁的氧化物)中既有+3 价铁,也有+2 价铁; 实验操作 预期

11、现象与结论 第 7 页 共 7 页 步骤 1:用滴管取一定量 3mol/LH2SO4于试管中,加热煮沸数分 钟以除去溶于其中的氧。 步骤 2:用药匙取少量样品于试管 中,用滴管将适量除氧的 3 mol L-1硫 酸,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得 A 溶液。 固体溶解,溶液颜色有变化。 步骤 3:取少许 A 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 12 滴 20%KSCN 溶液。 (1)若溶液变为血红色,假设 1 或假设 3 成立。 (2)若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 假设 2 成立。 步骤4: 另取少许A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 12 滴 0.01mol L-1 酸性 KMnO4 溶液,振荡。 结合步骤 3 中的 (1) , 若溶液呈紫 红色, 则假设 1 成立; 若溶液紫红色褪 去,则假设 3 成立。 复习不是简单的再现和再认, 而是一种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的扩张和 提升。按照以上“一画(连线) 、二写(写方程式) 、三设计、四实验、五体验(体 验高考) ”的步骤进行复习教学,学生有新鲜感和成就感,课堂教学效率大提高。 且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限于篇幅, 其它 9 幅图的教学均采用以上 5 个步骤进行教学, 学生兴趣很浓, 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刘全明.现代教育,2007,(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