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988279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乡镇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结,是调查研究人员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结果之一。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乡镇情况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的阅读。 十一五等重要会议中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可以看得出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斩落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本文以苏北地区农村为抽样个案,通过对苏北18个县市农村的调查问卷,分析

2、了农村现状,对于新农村的认知以及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提出建议。 调查背景及目的: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和社会变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意义更深刻,任务更艰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不是一项短暂的阶段性工作;是一项全新的伟大创举,而没有固定的模式经验;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单兵作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等于新村建设或村庄建设,不仅要关注农村,更要关注农民和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新领域,是在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也只是应为如此,深刻了解

3、和把握农村中现存的状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地点: 江苏省泰兴市滨江村。 调查内容与方式: 通过调查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前后变化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受益方面和存在大的问题。调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查阅、村里同学、父母、亲戚及亲身的经历。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活环境有改变与新农村要求有差距?。两年前滨江村内和多数的苏中农村一样,污水横流,乱搭乱建,村内没有硬质道路。现在,在滨江镇领导和滨江村村支两委的带领下,经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滨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硬化道路,改建池塘,规划房屋,农民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要和我们所要建设社会主

4、义新农村的环境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突出表现在农民家住环境方面。通过亲身感受及查阅资料,就发现在苏中地区有80%以上的住户,庭院乱堆乱放,房屋凌乱不堪。在滨江村仍有小部分农户没有洗衣机、电冰箱等一些标志生活水平提高的家用电器。 (2)农民收入有所增加,总体情况较之城镇居民而言仍显偏低。在滨江镇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滨江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均年收入达7500多元。大部分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收入与前两年相比,有所增加。但在农村同样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贫富差距过大。另外由于滨江村靠近市区这无形增加了村民的消费支出。村民收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来源单一。和大部分苏中农村一样农民农产品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

5、占村民收入的比例就高达88.2%,这其中农产品收入又占到56.2%。众所周知,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初级产品,竞争能力弱,附加值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农民收入的极不稳定。 (3)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乡村企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4)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滨江村附近地区频繁引进化工厂,其中相当大部分都是被国外取缔的重污染企业,为了片面的追求GDP镇政府不息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结果给

6、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巨大的包袱,空气浑浊、河水污染。同时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也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乡村企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

7、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3)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

8、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展开上要有重点,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县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

9、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

10、7人。根据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

11、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

12、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

13、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4、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

15、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