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 发育及康复治疗特点 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 发育及康复治疗特点 李晓捷李晓捷 xiaojljms@ 根据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特点制定 正确的康复治疗目标、选择恰当的康复策略 根据不同年龄段脑瘫儿童特点制定 正确的康复治疗目标、选择恰当的康复策略 脑瘫儿童与成人主要区别是什么?脑瘫儿童与成人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和规律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不同特点和规律 生理、心理、社会 功能 生理、心理、社会 功能 运动功能障碍 特点、程度 运动功能障碍 特点、程度 环境状况环境状况 不同年龄段康复治疗目标及策略不同年龄段康复治疗目标及策略(指南专家共识)(指南专家共识) 1.婴儿期策略:1.婴儿期策略:对对发育的全面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建立(包括抑制原始反 射残存、促进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的建立等)姿势矫正方法的应用 2.幼儿期策略:2.幼儿期策略:针对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不均衡性、运动紊乱、异常性、 运动障碍的多样性,异常方向“顺应性”等趋势,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心理及社会功能发育 3.学龄前期策略:3.学龄前期策略:将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引入训练,目标是为入学做准备。
采用诱导及主动运动训练、引导式教育等 4.学龄期策略:4.学龄期策略:主要目标是适应学校的环境,应以学会独立、建立计划和处 理自我面对问题及需求的能力为主精细运动、ADL更为重要,文娱体育训 练,如马术、游泳、自行车、滑冰、球类、跳舞等有益防止挛缩、脊柱侧 弯等继发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5.青春期策略:5.青春期策略:采用辅助支具,或采用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脑瘫类型和病 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扩大社会交往范围,使 其将已获得的功能泛化至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 一、婴 儿 期一、婴 儿 期 (一) 特 点(一) 特 点 1、70%—80%脑损伤发生于出生前 鲍秀兰教授研究结果:早产儿干预组1岁脑瘫发生率 9.4‰、非干预组35.5‰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 2、脑的可塑性最强、脑发育最迅速 3、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建立 1、70%—80%脑损伤发生于出生前 鲍秀兰教授研究结果:早产儿干预组1岁脑瘫发生率 9.4‰、非干预组35.5‰ 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 2、脑的可塑性最强、脑发育最迅速 3、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建立 正常 异常 正常 异常 370克→700克 6m 突触 370克→700克 6m 突触→→ 7倍 轴突树突 7倍 轴突树突→→增多 加长 神经细胞体积 增多 加长 神经细胞体积→→增大 髓鞘 增大 髓鞘→→形成和发育 形成和发育 体格 神经系统 感知 运动 语言 行为 注意 记忆 思维个性、性格 等 体格 神经系统 感知 运动 语言 行为 注意 记忆 思维个性、性格 等 4、初级运动功能建立与发展4、初级运动功能建立与发展 —原始(非条件反射)反射出现、消失原始(非条件反射)反射出现、消失 —立直(矫正)反射的建立和稳定立直(矫正)反射的建立和稳定 —平衡(倾斜)反应的建立和稳定平衡(倾斜)反应的建立和稳定 反反 射射 自主运动自主运动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握拳、抓握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 握拳、抓握 、抓物、放入口中、拍打 玩具 、抓物、放入口中、拍打 玩具 、抛物等、抛物等 原始反射存在与消失意义原始反射存在与消失意义 未来自主运动的基础,6个月以内消失 中枢在脊髓和延髓 未来自主运动的基础,6个月以内消失 中枢在脊髓和延髓 1、手握持反射不消失,影响主动抓握发育和前臂的支撑; 足握持反射不消失,影响全足着地和站立→步行 2、拥抱反射不消失,影响小儿的主动、协调运动,双手中 间位发育以及立直反射的建立 1、手握持反射不消失,影响主动抓握发育和前臂的支撑; 足握持反射不消失,影响全足着地和站立→步行 2、拥抱反射不消失,影响小儿的主动、协调运动,双手中 间位发育以及立直反射的建立 3、 ATNR不消失,影响对称、躯干回旋、翻身、四肢支撑爬行3、 ATNR不消失,影响对称、躯干回旋、翻身、四肢支撑爬行 4、TLR、STNR不消失,影响全身自主伸展与屈曲 5、侧弯反射不消失,影响直立位自由活动 6、上述反射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4、TLR、STNR不消失,影响全身自主伸展与屈曲 5、侧弯反射不消失,影响直立位自由活动 6、上述反射双侧不对称具有临床意义 TLR 侧弯反射侧弯反射 ATNR STNR 立直反射建立的意义立直反射建立的意义 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 复立直状态 中枢在中脑和间脑 身体在空间发生位置变化时,主动将身体恢 复立直状态 中枢在中脑和间脑 1、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 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1、维持头在空间的正常姿势、头颈和躯干间、躯干 与四肢间的协调关系 2、影响抗重力伸展、头中间位的保持 3、影响平衡反应功能的发展 4、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意义重大 2、影响抗重力伸展、头中间位的保持 3、影响平衡反应功能的发展 4、降落伞反射(保护性伸展反射)意义重大 平衡反应建立的意义平衡反应建立的意义 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中枢在皮层神经系统发育的高级阶段,中枢在皮层 1、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为了适应重心变化,调节肌 张力及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2、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 3、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作用 4、平衡反应完善,姿势方能稳定 1、重心移动或支持面倾斜时,为了适应重心变化,调节肌 张力及代偿性动作,保持正常姿势 2、人站立和行走的重要条件 3、需要大脑皮层的调节,感觉系统、运动系统等综合作用 4、平衡反应完善,姿势方能稳定 (二)(二) 康复治疗重点康复治疗重点 1、促进全面发育、促进全面发育——生理、心理、社会生理、心理、社会 (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 感知、认知、语言、智力、社会、运动、行为等)感知、认知、语言、智力、社会、运动、行为等) 多感官刺激、多感官刺激、 ST、、OT、、PT、母子操、 娱乐(家长参与)等,康复治疗中贯穿趣味性 、母子操、 娱乐(家长参与)等,康复治疗中贯穿趣味性 2、建立基本的运动功能是核心、建立基本的运动功能是核心 ——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等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等 ★★反射发育的基础上反射发育的基础上 ★★抬头、翻身、坐、爬、跪、站、玩耍等抬头、翻身、坐、爬、跪、站、玩耍等 ★★按运动发育的规律按运动发育的规律 仰卧位仰卧位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 动发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 育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 动发育 ③手、口、眼的协调发 育 俯卧位俯卧位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①由屈曲向伸展发育 ②抗重力伸展发育 ③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 坐 位坐 位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 腰坐→拱背坐→直 腰坐→扭身坐 ②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 的建立 ③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 肌群发育 ①全前倾→半前倾→扶 腰坐→拱背坐→直 腰坐→扭身坐 ②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 的建立 ③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 肌群发育 立 位立 位 阳性支持反射→ 不能支持体重→ 短暂支持体重→ 足尖支持体重→ 立位跳跃→ 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阳性支持反射→ 不能支持体重→ 短暂支持体重→ 足尖支持体重→ 立位跳跃→ 扶站→抓站→ 独站→牵手走→独走 反射发育与自主运动 发育、对称性等 反射发育与自主运动 发育、对称性等 3、姿势矫正、感觉3、姿势矫正、感觉--运动的正确引导 4、诱发患儿的主动运动 运动的正确引导 4、诱发患儿的主动运动 5、以神经发育学技术、感觉运动与感觉整合 技术为主 5、以神经发育学技术、感觉运动与感觉整合 技术为主 1、康复训练的频率不宜过高1、康复训练的频率不宜过高 2、避免造成患儿父母手足无措 3、训练项目选择不宜过多(一般少于4项 /天) 2、避免造成患儿父母手足无措 3、训练项目选择不宜过多(一般少于4项 /天) 4、不宜频繁更换治疗师 5、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治疗师角色更重要 6、及时发现是否伴有视觉、听觉、癫痫、脑积水、 4、不宜频繁更换治疗师 5、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治疗师角色更重要 6、及时发现是否伴有视觉、听觉、癫痫、脑积水、 行为异常、智力低下等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行为异常、智力低下等问题,及早采取措施 (三)(三)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二、幼儿期二、幼儿期 (一)(一) 特特 点点 1、脑瘫诊断已经明确 2、智能、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发育日渐增速 3、异常发育的趋势最明显 1、脑瘫诊断已经明确 2、智能、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发育日渐增速 3、异常发育的趋势最明显 —运动发育的运动发育的未成熟性 未成熟性 —各种功能发育的各种功能发育的不均衡性 不均衡性 —对外界刺激的对外界刺激的“过敏过敏”或异常反应所导致的或异常反应所导致的运动紊乱 运动紊乱 —各类异常各类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反射等 姿势和运动模式、肌张力、肌力、反射等 —运动障碍的运动障碍的多样性 多样性 —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的发育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而固定的“顺应性顺应性” 4、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4、迅速形成自我运动模式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 5、父母逐渐5、父母逐渐理解和接受理解和接受脑瘫这一现实 6、恰当治疗与不当治疗都将产生巨大的、可能影 响一生的 脑瘫这一现实 6、恰当治疗与不当治疗都将产生巨大的、可能影 响一生的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正向效应或负向效应 7、短期7、短期目标和有效康复目标和有效康复措施措施极为重要 极为重要 脑瘫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脑瘫姿势运动发育的特点 未成熟性未成熟性 不均衡性不均衡性 异常性异常性 ▲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非对称性 ▲固定的运动模式 ▲抗重力运动困难 ▲分离运动困难 ▲原始反射残存 ▲感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失调 ▲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 ▲非对称性 ▲固定的运动模式 ▲抗重力运动困难 ▲分离运动困难 ▲原始反射残存 ▲感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失调 ▲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 ▲未遵循姿势运动发育的六大规律 ▲未遵循姿势运动发育的六大规律 多样性多样性 ▲运动与精神发育 ▲粗大与精细运动发育 ▲各种功能发育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体位与部位(上肢与 下肢、仰卧位与俯卧 位、左侧与右侧等) ▲肌张力不均衡 ▲运动与精神发育 ▲粗大与精细运动发育 ▲各种功能发育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体位与部位(上肢与 下肢、仰卧位与俯卧 位、左侧与右侧等) ▲肌张力不均衡 顺应性顺应性 ◆锥体系损伤 ◆锥体外系损伤呈 不自主运动、肌阵挛或强直 ◆小脑损伤呈 ◆锥体系损伤 ◆锥体外系损伤呈 不自主运动、肌阵挛或强直 ◆小脑损伤呈 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等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等 ◆不断体会和感受异常的姿势运动模 式 ◆形成异常感觉神经通路和神经反馈 ◆发育向异常的方向发展、强化而固 ◆不断体会和感受异常的姿势运动模 式 ◆形成异常感觉神经通路和神经反馈 ◆发育向异常的方向发展、强化而固 定、加重定、加重 (二)(二) 康复治疗重点康复治疗重点 1、采取1、采取丰富多彩丰富多彩的康复治疗措施 的康复治疗措施 2、2、家长家长应在康复团队中发挥作用 3、 应在康复团队中发挥作用 3、适当增加适当增加康复治疗的种类 康复治疗的种类 发展运动功能,重视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发展运动功能,重视心理、社会功能发育 4、精细运动、ADL 5、 4、精细运动、ADL 5、不宜不宜频繁更换治疗师,建立良好的频繁更换治疗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 6、6、提供提供充分自由玩耍、探索及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 7、 充分自由玩耍、探索及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 7、促进促进自主运动功能的建立(NDT、SMT、感统、Peto) 8、适当选择应用 自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