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5924735 上传时间:2019-08-2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 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 赵匡胤 (宋太祖) 都城: 开封(汴梁),北宋的统一,方针: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结果: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方镇太重,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

2、权的措施,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加强了皇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造成了机构臃肿,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1.目的:

3、2.政策: 3、影响:,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重文轻武的政策,A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宋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C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重文轻武的弊端,北宋年间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见P32知识拓展,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北宋文官出行图,北宋的军费开支,北宋的科举,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武举每3年

4、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誊录、糊名,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的军队,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性质。,内重外轻,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