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853384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地区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在组织机构、施工措施、安全生产上进行了组织落实,本技术文件将作为今后指导施工生产的依据。该工程将列为我公司昆山地区的重点工程,实行以合同工期为目标的项目法施工,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保竣工、保质量、保后期服务。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大调整 西北大开发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举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西北五省区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光热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显著比较优势,按照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西北地区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二、西北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三、西北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四、西北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 经过“一五”和“三线”两个重点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西北五省区已基本改变了传统农牧经济形态,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但总体上产业结构仍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1.三次产业趋于协调,但结构层次仍很低 与全国相同,西北五省区GDP三次产业构成已呈现“二、三、一”形态,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份额跃居第一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份额退居第三位。然而,五省区第二产业份额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份额均高于全国平

3、均水平(参见表5-1)。 从就业结构看,1998年全国滞留在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已不足一半(49.8%),而西北五省区仍高达一半以上;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第三产业除外)。 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相关,西北地区人均GDP也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最低的甘肃1998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的54%。结构层次低还表现在三次产业内部。表5-1 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现状表5-1 西北五省区产业结构现状GDP结构(%)就业结构(%)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元)全国18.448.732.949.823.526.76392陕西20.541.138.458.

4、616.724.83834甘肃23.243.932.858.915.125.93456青海18.940.240.961.215.123.54367宁夏21.441.337.358.717.723.64270新疆26.138.635.457.715.526.9622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和第135页。 2.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但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西北地区产业大多是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但对资源的加工又大多是初级的。表5-2显示,五省区轻工业主要依赖于当地农产品原料,其中新疆的这一比重高达近90%;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除了陕西外都高于全国平

5、均水平,而资源深加工的比重加工很小;整个工业中,重化工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表5-2 西北地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表5-2 西北地区产业的资源依赖性(%)全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占轻工业比重65.367.263.673.881.589.5采掘和原料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50.441.675.383.063.187.0重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57.365.279.185.183.273.3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17.127.023.725.125.641.3注:*为1998年数据(当年价格),其余为1997年数据。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和中国统

6、计年鉴(1999)计算。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1997年工业统计年报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 3.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比重大,机制灵活性差 西北地区中央隶属企业多,不少省区工业产值一半以上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工业产值只占小部分,由此产生了长期难以解决好的中央与地方经济的融合问题,新疆除了自治区企业与中央企业外,还有一个独特的与建设兵团企业的融合发展问题。 西北地区国有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199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59.7,比全国高31.3个百分点,比西部10省区市高13.4个百分点。不少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缓慢,企业活力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经营陷入困境。1998

7、年,五省区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4.6%,比全国低2.5个百分点;工业多年出现净亏损,亏损面高于全国。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二)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制约条件 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储量较丰,是我国重要战略性资源的接替基地。黄河上游可建装机容量达1600万千瓦以上的20多座大中型水电站;拥有一批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的大型煤田,可以建成水火共济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钾盐、非金属矿的储量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重。西北地区土地广袤,水土光热资源组合较好,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的潜力较大,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特色

8、加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还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特的旅游资源。 2.劳动力成本低。西北是我国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1998年西北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除青海外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保持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区位条件。西北地区边境线较长,与南亚北部、中亚和独联体国家相毗邻,处于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第二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区。西北地区与毗邻国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以及在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相似性,为西北向西开放,开拓南亚北部、中亚和独联体市场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条件。 4.技术基础。西安、兰州等中心城市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密集,拥有一批科技人

9、才,并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可以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材料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制约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主要有: 1.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贫乏,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的生长,而且严格限制了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因干旱少雨,加上森林植被破坏,西北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因而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重,产业开发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 2.距离中心市场和出海口远,基础设施落后。地处西北边陲的五省区距离我国大城市消费区和出海口最远,特别是新疆,出疆物资的平均运距一般高达200

10、0-3000公里,单位产品的运费成本高,由此大大减弱了地区产业的竞争力。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虽有改善,但整体上路网密度还很低,等外路比例大;西北虽然严重缺水,但有大量水流出境外,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因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仍旧是制约西北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3.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人才外流严重。西北地区除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省会中心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口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比率高。新疆就业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为16.71%,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者不到1%,农牧区教育水平更低。新疆每年人才外流数目惊人,年均流失各类人才上千人,高峰期达年均3000人。 4.地方自身积

11、累薄弱,资金严重短缺。西北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仅为“吃饭财政”,新疆93%的县(市)为赤字县,迟发、欠发工资较为普遍,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自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而区内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股票交易和横向投资等多种形式流向沿海地区。 5.内陆意识重,市场经济观念淡漠。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三)西北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1.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能矿和农牧业资源,要改变长期以来“立足资源搞开发”的传统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的依据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项目)”,而应是“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为此,首先要分析掌握国内外的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趋势,然

12、后考虑本地的资源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宜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如西北地区的“黑”(石油天然气煤炭)、“白”(棉花及纺织)、“红”(枸杞、红花、番茄、辣椒及其加工)、“黄”(黄金)等产业,在全国优势较为突出。应注意的是,有特色就会有市场,突出产业特色是地区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但是“人无我有”的特色,毕竟是少数和短期的,从根本上要靠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2.资源开发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西北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要纠正过去“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资源开发模式,不能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效益,避免走“先污染或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为此,在产业调整中要下决心关闭和淘汰一批高污染、高消耗的

13、行业。要汲取西北一些地区过去挖甘草、发菜造成荒漠化的深刻教训,对于任何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尽早实现经济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3.产业调整要与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相结合 针对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的特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要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对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大多数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同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鼓励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使西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尽快降下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14、 4.注重培育地区产业的自我调整机制地区产业调整中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要改变长期以来“政府主导型”或“政府推动型”的结构调整机制,逐步形成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自我调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机制。政府的作用在于,及时提供宏观经济及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信息,并通过政策诱导和一定的行政干预,使企业的投资符合地区长远发展目标。一、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在未来一个时期,西北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重点是,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在改造提高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加工制造业;以旅游业为支柱,构筑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 西北地区工业要重点扶持发展石油天然气与化学工业(含盐湖化工)、以有色金属、稀有金属为重点的冶金工业、电力能源工业、电子信息及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等优势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加快改造提高机械、轻纺、医药、建材、钢铁等传统行业;限制或退出丧失优势的制糖、木材及竹林采运业、部分棉纺和毛纺行业及高污染行业。力争到“十五”末期,初步形成以基础工业为支撑、优势加工工业为支柱、高新技术工业为先导,特色明显、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关系协调的工业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首先要解决不合理的种植业结构,将过高的粮食比重降下来,同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扩大经济作物生产比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