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826273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与日常管理制度.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国家税务局文件黔国税发2005156号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及日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地国家税务局:为了规范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管理工作,省局制定了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及日常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附件:1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减免增值税核实确认表 2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统计表3废资源领用存月报表4水泥生产及销售情况明细月报表 二五年十月三十一日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审批及日常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贯彻落实资

2、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严格审批管理,加强日常监管,防止税收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贵州省范围内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即征即退政策的企业。第二章 减免税范围及具体规定第三条 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必须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 2001198号)规定的标准和产品范围执行。具体规定为:自2001年月1日起,对在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

3、水渣)及其他废渣生产的水泥,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各地不得随意变通或放宽减免税条件和范围。第三章 减免税资格认定及审批管理第四条 资格认定 根据贵州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贵州省地方税务局、贵州省财政厅关于联合下发的通知(黔经贸资源200513号)的文件精神,对资格认定作如下规定: (一)申请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年总计减免税额20万元以下(以上年度纳税或认定减免税额为基数)的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经省经贸委授权,由市(州、地)经贸委(局)牵头组织同级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并由具有资质的省级质检专业技术机构进行现场抽样检验。评审认定合格的,报省经贸委统一发给认定证书,并接受

4、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的检查。 (二)申请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年总计减免税额20万元以上(以上年度纳税或认定减免税额为基数)的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由市(州、地)经贸委(局)牵头组织同级税务、财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初审后上报省经贸委。根据市(州、地)初审意见,省经贸委组织具有资质的省级质检专业技术机构及有关专家进行现场抽样检验和现场审核。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进行评审认定,并由省经贸委统一发给认定证书。 第五条 资料报送 通过资格认定并取得认定证书的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企业,需向主管国税机关报送以下资料: (一)减免税申请报告,列明减免税理由、依据、范围、期限、数量、金额等; (二)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

5、记证副本及复印件; (三)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通知及复印件; (四)贵州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及复印件; (五)贵州省建筑材料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检验报告及复印件; (六)废资源供货合同(协议)及复印件; (七)国税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六条 减免税核实确认(一)主管国税机关在收到企业报送的减免税申请和相关资料后,必须指派2名以上税收管理员及时到户实地调查核实企业利用废资源情况,包括废资源来源、资金流向、掺兑量、生产数量、品种及企业附送资料的真实性等情况,据此填写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减免增值税核实确认表(附件1),作为减免税申请的附列资料。此表在签署核实意见一栏,必须要有核实情况

6、意见及具体经办人的签名。 (二)主管国税机关对减免税情况核实后,对符合条件的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年应退增值税税额在100万元以内的,由各市(州、地)国税局审批;年应退增值税税额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的,逐级上报省局审批。对申请享受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即征即退政策的企业原则上每年审批一次。 (三)各市(州、地)国税局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于季度终了后20日内,通过FTP形式向省局上报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统计表(附件2)。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通过FTP形式向省局上报上年度资源综合利用水泥产品即征即退情况的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政策执行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审批

7、及日常管理经验和建议。第四章 企业财务管理有关要求 第七条 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相关帐簿。纳税人同时从事减免项目与非减免项目的,应分别核算。独立计算减免项目的计税依据以及减免税额度。不能分别核算的,不能享受减免税;核算不清的,由国税机关按合理方法核定。 第八条 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零星购进废资源的,应凭销售方开具的发票、承运单位开具的运输发票以及付款凭证、过磅单、入库单等作为记帐和计算废资源购进依据。有固定供货单位的,除具备以上单据记帐外,还必须提供购销合同作为废资源购进依据。使用本企业自有废资源生产产品或无偿使用废资源的,其装卸、运

8、输、计量、计价及有关补偿办法应在申请取得资格时,书面报告主管国税机关备案。 第九条 使用电脑配料的水泥生产企业在计算废资源耗用量时,应根据电脑配料单的投料数据作为原材料耗用数。同时,要求企业将每日电脑投料记录打印成册,按月汇总作为备查耗用原材料计算的原始凭据之一。第五章 日常税收管理 第十条 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有关规定,按月向所在地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纳税申报。税款按规定征收入库后,才能办理退税。 第十一条 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每月纳税申报时,主管国税机关除按规定审核纳税申报资料外,还须核实由企业填报的废资源领用存月报表(附件3)、水泥生产及销售情况

9、明细月报表(附件4)。 第十二条 主管国税机关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管理。对产品分户建立台帐,并对企业实施纳税评估,对纳税情况和废资源进、耗、存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定。 主管国税机关根据纳税申报和日常管理中收集的资料信息,运用下列指标对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进行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每半年进行1次。各地的纳税评估情况分别于每年的1月31日及7月31日以前上报省局。 (一)税负率异常分析。对当期税负率与历史同期同行业、同产品平均税负率相比,变动异常的,要重点分析其废资源购入是否减少,掺入量有无变化,或者有无将应属于本产品品种的进项税额纳入其他不享受政策的产品品种抵扣,从而导致税

10、负异常增大的情况。 (二)销售额变动率分析。将销售额变动率横向与应纳税额、销售成本的变化比较,纵向与历史同期比较,有较大差异幅度的,分析其有无将不享受减免税的产品收入计入到享受减免税的产品收入的问题。 (三)产成品投入产出率分析。通过对企业同产品、同设备、同工艺耗用原材料与产成品中投入产出率的分析比较,发现其产成品投入产出率变化原因是否与废资源的掺入量有关。 (四)燃料、动力耗用率分析。通过对企业同产品、同设备、同工艺耗用燃料、动力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其燃料、动力耗用与产出成品是否吻合。 (五)其他指标分析。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各级国税机关应建立工作联系制度,主动加强与同级经贸委的信息

11、沟通,及时了解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企业的最新动态。 第十四条 各级国税机关在加强企业的日常管理、退税审核和税务检查过程中,对废渣掺兑量标准有异议或发现弄虚作假的,应及时以详实数据和文字向同级经贸委进行通报,由经贸委牵头组织监督检查。各级经贸委监督检查中发现不符合认定条件的,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消认定资格,从取消之日起,原认定产品一年内不得申报认定;发现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优惠政策的,取消认定资格,从取消之日起,原认定产品三年内不得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停止即征即退税收优惠,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第七章 附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依照税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执行。 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在组织机构、施工措施、安全生产上进行了组织落实,本技术文件将作为今后指导施工生产的依据。该工程将列为我公司昆山地区的重点工程,实行以合同工期为目标的项目法施工,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保竣工、保质量、保后期服务。 主题词:增值税 水泥 资源 利用 管理 通知抄送:局领导,局内各部门,省局培训中心。贵州省国家税务局办公室 2005年10月31日印发打字:陈英丽校对:流转税管理处 蒋雅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