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5814507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少儿舞蹈举手发言 关于教学改革,过去没有想过。从您和贾老师提的要求看,都很重视学生积极跟上老师讲课思路。我认为老师们抓住了教学要求的关键,在怎样落实这一要求上,我想凭自己的印象谈两个相关的问题。 一、关于课堂举手发言方式的思考 课堂举手发言,是传统教学方式。对于这种方式,看不出有多少合理性。相反,有许多弊端。 首先,举手发言从制度上容忍了一部分学生的懒惰。老师从自愿举手的学生中选择答题人,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意味着:这个问题自愿回答、自愿举手、不举手不违规、不抓紧时间思考没关系。实际上,老师肯定会苦口婆心地提倡积极举手,不举手也有可能被提问。但是,提倡不等于必须。既然制度本身允许不举手

2、,坐等现成答案的人可以心安理得。 其次,举手发言机制带有一定的竞争色彩,而这种竞争又是盲目的,其运行程序缺乏科学性。我旁听过几节课,有些课学生举手踊跃,气氛热烈。但是热烈的气氛下,似乎隐藏着一些遗憾。每次被选中发言的,毕竟是极少数。一些未被选中的学生,脸上闪现出一丝失望的表情。这表情虽然转瞬即逝,却不难看出是一种竞争失败的心理。不知是不是有人想过:凭什么有人享受被选中发言后的心理满足,有人去承受被埋没的失望?老师选择答题人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是看谁手举得高、举得快,还是其他什么因素?如果说老师能够告诉学生,每次确定答题人的标准是什么,这种争相举手待选的机制或许会产生积极作用。就像体育比赛,没有

3、拿到奖牌知道输在哪里,以后有努力方向。而事实上,那些没有被选中答题的学生,输得是糊里糊涂,毫无价值。实际上,在选择答题人时,老师肯定要考虑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往往独立于举手行为之外。就是说,不管学生怎样举手还是不举手,老师内心自有一套盘算。单从这一角度看,答题之前学生举手的程序没有实际意义,只能浪费时间。老师按照自己的逻辑确定发言人就可以了。 再次,采取举手发言机制的目的与手段不符。我匆匆查阅了一些资料,未能找到举手发言方法的起源和设立目的。随意采访了一些人(包括曾做过老师的人),对于举手发言法的作用,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便于老师了解对所提问题能掌握的人数。 (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4、和主动性。 结合现实情况,这两种目的均难以通过举手发言机制来实现。 (一)举手发言的含义是:谁想回答这个问题举手。并非是:懂此问题的举手让老师看一下。由此看,目的与手段不一致。并且,贾老师介绍的实际情况是,有些学生会了也不举手,影响了老师的判断。 (二)举手发言机制的自愿性,决定了该制度对于不愿举手的人是无奈的;有人愿意举手,可能来自于天性或老师的耳提面命,并不是该制度本身所能促成的。 最后,善于举手发言作为学生的一种素质,是否值得我们费尽心机来追求,值得考虑。善于举手发言肯定是良好习惯,但是,举手发言的教学方式下只能有部分学生善长举手,丧失了一些不善举手学生的发言锻炼机会。以此衡量,代价太大

5、。理由是:与指定回答方式比较,自愿的模式能带来多少成果,缺少实证。我常听成年人谈起,上学时爱说话发言的人现在变沉默了;过去当众不敢说话的人,现在特爱说话和社交。从这种现象看,爱举手发言作为一种素质,将来有多少实际作用,不能肯定。相反,采用指定回答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养成学生自愿发言的习惯,优点是能顾及全体学生的发言训练。而学校能通过教学来提高每个学生当众发言的实力(水平和经验),是最重要的。据一位钢琴教师说,钢琴演奏家没有一个从小自愿按要求练琴的,都是老师家长逼出来的。这种说法可能太绝对了,但符合普遍现实规律。钢琴演奏家能登台表演,首要的是具备表演实力。这种实力是小时候逼出来的,而“自愿”作为一种

6、心态,是逼不出来的。但是,当时不自愿,并不直接影响今后登台表演。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如果在发言实力与发言主动性的培养上有所冲突,侧重点应向培养发言实力方向倾斜。 另外,目前在活跃课堂气氛上,方法也达到了多样化,举手发言方式在这方面作用一般。 根据以上分析,实在看不出举手发言的教学方法有什么合理性。所以,应当进行改革:以某种强制性的方法取代自愿举手发言方法,把不愿答题所带来的烦恼,从老师、家长方面转移到不愿答题者身上。我设想了一种方法:将每个学生名字分别写在一张卡片上,课堂提问时老师随机抽卡片确定答题人。答对者无事,答错者扣分并下节课点名答题一次。此方法意在告诉每一个学生:老师在问你、立马解决、

7、别指望别人、解决不了没有好果子吃。达到从体制让学生紧跟老师思维,南郭先生、南郭小姐混不下去的目的。老师则能减轻选择答题人、统计举手情况的工作。此外,也制造一点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仍有必要保留举手发言方式,是否可以将问题划分为必答、选答、抢答等类别,必答题不再举手。 二、关于阶段测验方式的设想 我是石油附小1973年毕业生。上五年级时班主任是常志远老师。由于一些特殊历史原因,常老师上任时班里的学习成绩和纪律比较糟糕。那时数学、语文由班主任一人讲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要在班里宣布。我清楚地记得,一次常老师宣读数学考试成绩,有两位女同学分别得了6分、8分(满分为100分),不及格者就多了。大概

8、从那以后,我们班隔三差五要进行数学测验。具体步骤是:下午最后一节课或放学后,发给每人一张试卷。谁先做完随时到前面请老师检查,全对者马上放学;若有错题,老师指出题号回座位改,错在哪里老师不讲。改完后仍有错,再回去改,还是不给讲。再三不会,老师一点茅塞顿开。记得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除个别人外整体成绩都上去了(那时个别人从上学起就没真正考试及格过)。此办法不计算分数,将测验、判卷、讲评、个别辅导一次完成,事半功倍。尤其是适应了小学生重眼前利益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下课提前抢到乒乓球台类的利益同分数拿回家影响处境相比,更乐于把握前者。所以,我们当时答题很迫切。我知道目前对待作业有过相似的做法,阶段测验能否依当前所能允许的条件也采取类似方法,请考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