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811566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教学背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品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教学设计上,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由于受模块内容和课时的限制,本节的设计不像以

2、往教科书按一种金属一节进行描述,而是将几种重要的金属列为一节进行介绍。本节要介绍的金属,也仅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几种常见金属。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

3、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初中化学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与氧气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两种主族元素、两种副族元素;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两种较活泼金属,一种不活泼金属;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学情分析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

4、质;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4、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7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教学策略与手段1、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本节课采用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出适当的引导。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

5、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3、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4、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

6、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教学案例(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让学生畅谈日常生活中有关金属性质的所见、所闻,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如自行车、铁钉、铝锅、导线等,让学生找出其中使用的金属是哪些,这些金属的使用与他们的哪些性质有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怎样,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的存在状态,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化学中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有关知识,在课本上正确书

7、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指出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归纳出金属的一些化学性质及金属活动性规律,并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问题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是如何存放的?可这种金属在常温下却只能这样存放(展示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提供:钠 滤纸 小刀 玻璃片 镊子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闻试剂瓶中液体的气味,可以试着将金属钠取出看能否暴漏在空气中,取出后发现金属的颜色很奇怪,可以试着

8、用小刀切下表皮一睹真容,切下后会发现断面的颜色及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教师在一旁适当的加以引导,告诉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2、由此让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的保存方法。问题二:刚刚大家看到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反应,那么如果稍稍改变反应的条件比如加热又会怎样呢?教师提供:钠 石棉网 铁架台 铁圈 酒精灯 火柴这个实验稍有改动,将一小块钠放在干燥洁净的玻璃管一端,用酒精灯加热,即可看到钠燃烧产生黄色的火焰,燃烧后留下淡黄色的固体,现象较放置于蒸发皿或石棉网上要清晰真实的多。通过这个实验再给学生提出问题: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反应

9、产物一样吗?并请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这方面的例子,感受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问题三: 从钠的化学性质可以看出钠比较活泼,很容易和氧气反应,请写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本质上是什么原因决定的呢?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钠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表现出还原性,与氧气反应充当还原剂。问题四: 金属钠很活泼,必须保存在煤油中,那么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铝是如何保存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铝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金属,同学们都会回答,但是这样保存的原因就是一个疑问了,可能学生答案有很多,比如铝不和空气反应就是一种,但大家都知道铝的性质也很活泼,这样就形成了冲

10、突,大家很想知道答案,那么可以利用提供的实验仪器根据下表做实验找到答案,看看铝能否在空气中发生变化。教师提供:铝箔 铝粉 酒精灯 火柴 镊子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未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已打磨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若要观察到铝的燃烧,可采取哪些措施?小结 通过此实验的探究,学生在有趣的化学现象中得出了重要的结论,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保护了内部的铝不再被氧化,这也是铝被作为材料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通过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观察铝燃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改变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这个规律,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问题五: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钠、铝都容易与氧气反

11、应,请用氧化还原反应方面的知识,找出这些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金属在反应中的作用一致吗,为什么?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类推能力。更要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真谛:结构决定性质。通过以上钠、铝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四)解决问题:以两种金属的性质为切入点,以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为主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学会了具体物质的性质,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品质以及小组协作的团队精神。【板书设计】一、

1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钠与氧气的反应钠的物理性质:钠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密度比煤油大;是电和热的良导体4Na + O22Na2O(白) 加热2Na + O2=Na2O2(淡黄)2、铝的氧化4Al + 3O22Al2O3(Al2O3薄膜具有保护作用)4Al + 3O22Al2O3(燃烧)小结:金属与氧气的反应NaAlFeCu与氧气反应常温容易反应生成Na2O容易反应形成氧化膜较难反应生成Fe2O3难反应生成CuO加热燃烧,生成Na2O2在纯氧中燃烧,生成Al2O3在纯氧中燃烧,生成Fe3O4容易反应,生成CuO结论金属单质与氧气反应时金属单质作还原剂,金属越活泼就越容易与氧气反应。教学体会化

13、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重视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深刻地理解化学实验,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及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和合作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出本课活动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启迪学生去分析,结合学生实验的探究,使学生的协作精神、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以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个性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本课的活动,我体会到:课改教材就是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还要积极地动手探究,充分展示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