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807639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大通县景阳镇哈门村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先进材料大通县景阳镇哈门村委员会二OO八年六月二十七日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大通县景阳镇哈门村争创国家文明村先进材料近年来,我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逐步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和村环境建设,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为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要求开

2、展工作。一、基本情况景阳镇哈门村地处大通西南娘娘山南麓,距离县城30公里,属于半浅山半脑山地区。全村有7个自然村,共有295户、1203人,劳动力634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7.8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756亩,退耕地面积1536亩,现有耕地面积1129亩。大湟公路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600元增加到现在的4005元。近年来,哈门村发展迅速,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6年我村被大通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8年被西宁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二、狠抓自身建设,争创人民公仆俗话说:“打铁先要本身硬”,哈门村极为重

3、视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的思想建设,党员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为此,我们经常重温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与外延,对照各人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群众的需求,认真学习党在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本村现有党员41名,其中妇女党员9名,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改变原来理论脱离实际的学习,改变原来部分存在的怕务实的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团结协作,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将“管理型”思想改变为“服务型”,切实为民办实事,获得群众赞扬。大事与群众商量,切实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不以权谋私,不与群众争利,不假公济私,不弄虚作假,团结各行各业人士,团结同志,特别注意团结与

4、自己意见分歧的人,形成和谐的社会和团结一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为争创国家级文明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地方化和个人化,一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指导思想,着力从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农民进市场,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激励他们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通过上述有针对性的教育,

5、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四、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哈门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建设了道德教育“一条街”,印刷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我们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发放到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谈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我们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五好家庭”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

6、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一个崇高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四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实现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

7、权利,2002年至今,我村没发生过一起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了镇党委、镇政府的充分肯定。五、改变村容村貌,营造文明氛围为改善人居环境,两委班子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村内河滩地,经过合理规划,投资80万元修建了一个结合休闲、文化、娱乐和美化环境为一体的农民公园,治河道200米;投资33万元硬化道路11公里,安装路灯35盏,同时动员群众在村庄东山阳坡栽植云杉,落叶松,杏树等树木3万株,绿化面积达438亩,从而实现了村庄的美化,净化和亮化的目的;投资31万元修建了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会议室,计划生育服务室和文化戏台。先后投资251.53万元,建成沼气池67座,完成危房改造31户,墙体改造工程以

8、新建砖大门98个。村委在改变村容村貌工作中,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从长期保持整洁的角度出发,按照“集体管死角,党员管一片,群众管一面”的原则,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并拆除厕所15个,猪圈20个,违章建筑围墙200米,清理草垛20个,通过整理,美化和净化了环境。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扶下,我村全面启动文化大院建设,投资90万元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正在修建中,投资13.5万元,建成哈门村文化广场和科技走廊;投资9万元,有线电视开通入户;现全村均已实现电网改造,程控电话入户,自来水入户,全县唯一的农民文化公园越来越发挥出作用,各种健身器材为农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9、农民们自编自演的“锅庄舞”已成为农闲时的一大亮点,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五好家庭”等文明进农家活动,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提高了群众文明素质。2006年,我村被评为县级文明村,今年又顺利的通过了市级文明村的验收。村级经济增加,村民生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成效,村支部带领广大村民种好责任田的基础上,指导农民办企业,鼓励与支持劳务输出,不断提高经济收入,今年共劳务输出300人,劳动收入达90万元;并大力发展种植业以及养植业,多方筹措资金,修建温室大棚和温室猪圈30个。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衣、食、住、行大有好转,已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再接再厉抓好我村的文明建设,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决心依靠群众,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奋发进取,脚踏实地地抓经济,埋头苦干作贡献,开拓进取抓发展,务实争先创一流,为早日创建国家级文明村而努力。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在组织机构、施工措施、安全生产上进行了组织落实,本技术文件将作为今后指导施工生产的依据。该工程将列为我公司昆山地区的重点工程,实行以合同工期为目标的项目法施工,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保竣工、保质量、保后期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