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800787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司法考试卷二答案解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卷二+卷四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出的选项中只有1个正确答案,本部分包括第001050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 【答案】 D【考点】 罪刑法定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解析】 此题涉及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两个知识点,但重点考查的还是罪行法定原则。选项A、B、C都是关于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和罪刑法定原则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 选项D前半部分“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应当根据民意判决”是违反罪行法定原则要求的。 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

2、的具体要求如下:(1) 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怍为刑法的渊源。(2) 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3) 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4) 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5)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作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6) 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7) 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可见,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必须

3、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习惯法、判例均不能怍为刑法的渊源,网民的民意显然是不能成为判决的依据。 2. 【答案】 D【考点】 依法治国的内涵 拐卖儿童罪的认定 【解析】 本题名义上考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则考查拐卖儿童罪的认定。依据2010年3月15日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第19条的规定,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将所诊疗、护理、抚养的儿童贩卖给他人的,以拐卖儿童罪论处。同时,依据我国刑法第240条的规定,拐卖儿童罪的主体只限于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因此孤儿院不构成拐卖儿童罪,只可以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即追

4、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据此,A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错误,依据我国宪法第67条和立法法第42条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享有立法权和立法解释权,其可以通过立法或解释将拐卖儿童罪的主体扩大到单位,但必须遵守法定的权限和程序,本项全国人大常委对司法作出解释,超越了其权限范围,立法解释只能针对法律规定本身作出,不能针对司法(个案适用)作出。综上,D项当选。 3. 【答案】 D【考点】 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解析】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其认定一般采取“(必要)条件关系”说,即如果没有前者行为就不会发生后者结果,那么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但在

5、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则应考虑该介入因素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否会造成因果关系的中断,从而判定是否构成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该题中的介入因素全部表现为被害人自身行为。选项A,甲将被害人的衣服点燃,虽然被害人不是被烧死,但是被害人在衣服被点燃的情况下,采取跳河灭火是避免被烧死的正常自救行为,因而被害人跳河灭火导致的溺亡与甲的点燃被害人衣服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因被害人跳河灭火行为而中断。选项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住宅内有婴儿,被害人冲入住宅救婴儿是一般人在此种情况下都会采取的正常行为,因而被害人冲入住宅救婴儿的介入因素并不能中断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选项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

6、,在高速公路车速过高的客观情况下,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是必然的,因而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选项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并未直接导致被害人死亡,而是出现了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这一介入因素后,导致被害人死亡。被害人的自杀行为并不是在毁容情况下迫不得已的行为,该行为相对于丁的毁容行为就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是在被毁容情况下的非正常的行为,所以被害人的自杀行为中断了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4. 【答案】 C【考点】 刑事责任能力【解析】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具有这种辨认能力(认识因素)与控制能力(意志因素),是令行为人对自己故意或过失

7、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在判断甲的刑事责任能力时,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即首先判断甲是否患有精神病,本题中甲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甲患有的抑郁症在精神病中种类和程度较轻,从其所想、所为可以看出,甲为了想自杀,故意将路人乙杀死,其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可见,甲符合医学标准但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即甲是精神病人,但是在行为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的,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选项A,选项B认为甲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说法的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尚未完

8、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选项D认为“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量刑情节的表述不正确,故本题选项C为正确答案。【解析】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具有这种辨认能力(认识因素)与控制能力(意志因素),是令行为人对自己故意或过失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在判断甲的刑事责任能力时,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即首先判断甲是否患有精神病,本题中甲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甲患有的抑郁症在精神病中种类和程度较轻,

9、从其所想、所为可以看出,甲为了想自杀,故意将路人乙杀死,其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可见,甲符合医学标准但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即甲是精神病人,但是在行为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的,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选项A,选项B认为甲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说法的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选项D认为“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量刑情节的表述不正确,故本题选项C为正确答案。在判断甲的刑事责任能力时,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与心理学标准。即首先判断甲是否患有精神病,本

10、题中甲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其次判断是否因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甲患有的抑郁症在精神病中种类和程度较轻,从其所想、所为可以看出,甲为了想自杀,故意将路人乙杀死,其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可见,甲符合医学标准但不符合心理学标准。即甲是精神病人,但是在行为时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的,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选项A,选项B认为甲不承担刑事责任的说法的是错误的。但是,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选项D认为“应当”对其从轻

11、或者减轻处罚,在量刑情节的表述不正确,故本题选项C为正确答案。但是,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选项D认为“应当”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在量刑情节的表述不正确,故本题选项C为正确答案。 5. 【答案】 D【考点】 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解析】 根据刑法第 14 条第1 款的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是认识因素,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二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来

12、通说,犯罪故意的成立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理论上称之为违法性认识错误,指行为人实施了刑法构成要件的行为,却不知该行为是法所禁止、不允许的,也称“假想的无罪”。故选项A正确。故意的认识内容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2)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3)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如特定的时问、地点、对象等。如窝藏赃物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所窝藏的是犯罪所得的赃物。(4)对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行为人也必须具有认识。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构成要件要求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的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淫秽物品

13、。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为人必须明知刑法中的淫秽物品的定义,只要行为人依据正常人的通常理解,认识到自己所贩卖的是“毛片”、“*”、“黄色书籍”等物品时,就应认定行为人认识到了自己所贩卖的是淫秽物品。故选项B正确嫖宿幼女罪的成立要求行为人明知卖淫者为幼女。是刑法出于保护幼女的特殊需要,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的特定对象必须是幼女,才可以构成本罪。故选项C正确。 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是指行为人为境外机构、组织、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行为。行为人没有认识到是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不成立本罪,并不是成立任何犯罪。如果故意将国家秘密泄露给境内人员,则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14、。选项D错误。 6.【答案】 C【考点】 犯罪过失【解析】 根据刑法第 15 条第1 款的规定,犯罪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根据事先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无预见将犯罪过失区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有预见而且轻信能够避免的是过于自信;应当预见而事先没有预见的,应当是疏忽大意。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过于自信还是疏忽大意行为人均不希望发生危害结果。“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是属于过于自信过失,成立过失犯,选项B正确。过失与故意均统一于罪过的概念之下,二者都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15、但是,过失与故意又是两种不同的罪过形式,各自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具体内容不同,过失所反映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故意,所以刑法对过失犯罪的规定不同于故意犯罪,我们应该在于故意犯罪的比较中掌握过失犯的特征:首先,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而过失犯罪均以实际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故选项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表述是正确的。其次,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仅指刑事法律,因为在我国只有刑事法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刑事法律规范做广义理解包括刑法典、

16、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附属刑法,是指附带规定于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此外,民族自治地方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刑法典的基本原则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也属于广义刑法的内容,但这种规定只在特定地域适用,没有普遍效力。选项C将规定过失犯罪的法律扩大到刑事法律之外,是错误的,故本题选C项。最后,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主观恶性小,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过失犯罪法定刑理应轻于故意犯罪法定刑,故选项D正确。 7.【考点】 正当防卫 【解析】 根据刑法第 20 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