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说阅读训练题(一)参考答案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03KB
约3页
文档ID:9579525
小说阅读训练题(一)参考答案_第1页
1/3

一、1、 (4 分)父亲生前生活在一个清贫、被别人鄙视、被家人疏远的环境中 (2 分)36 元工资要顾八张嘴,邻居的小孩说他借钱不还,家人拒绝和他近距离生活,临终时还要儿子以拥抱的形式确认答应替他还钱的承诺,所有这些,都暗示了父亲生活的环境 (2 分)2、 (4 分)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2 分)通过动作写心理:脚步均匀地走,勇敢地舒展胳臂,表现了万宝山气定神闲,不再纠结 (1 分)化虚为实写心理: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形象地写出了万宝山卸下心理负担后的畅快 (1 分)3、 (6 分)①要儿子“无论如何” 替他把钱还上:表现父亲临终不忘还债的诚信②“著名 ”的五块钱后,父亲终生再没借过钱;父亲自己生前不还,临终时让儿子亲自还债,给儿辈卸掉压了五十三年的心理包袱:表现父亲在尽最大努力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③让母亲买一个大茄子而不买小茄子:表现父亲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④要求万宝山把女儿放在他身边照顾:表现父亲心疼儿孙的慈爱⑤张开胳膊的形象促使儿子坚定地去还债:表现父亲的行为和心理对后代有重要影响总之,父亲是一个节俭、慈爱、守诚信、有尊严、行为对后代有重要影响的老人形象每点 1 分,答对四点得 6 分,无情节分析不给分) )4、 (6 分)①父亲临终还债,儿子战胜卑怯还债:表现人们应恪守诚信美德。

②父亲知道因自己欠债未还导致儿子赊不到冰棍后终生再没借过钱;表现人要有尊严,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③方宝山几乎不能面对与李家再次比出的巨大差距:表现社会应给穷人更多的机会,努力让大家共同富裕④张开胳臂的动作对方宝山影响巨大:身教胜于言传 (每点 2 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二、1、答:用对比和夸张的修辞(1 分,答出一个给分) ,渲染了紧张安静的氛围(1 分) ,也写出战事的激烈和迫近,也写出战士的内心的紧张(1 分) ,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1 分) 2、文中画线的两处,是如何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4 分)(1)似乎,将头盔戴好,子弹就会听话地绕过他的身体和脑袋 (2 分)答:运用心理描写(1 分) ,写出兵对生命的珍爱,对死亡的畏惧,心存的侥幸心(1 分) 2)兵的头上冒出了汗兵的手开始发抖 (2 分)答:运用细节描写(1 分) , “冒出汗” 手“发抖”细腻地写出兵内心的极度紧张 (1 分)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中“兵” 的形象 (6 分)答:“ 将头盔戴好” ,希望子弹绕过他的身体:写出他热爱生命;战场上他想起母亲、父亲、妻子、女儿,平时也常常想起他们:表现他因战争而饱受思念亲人的痛苦; “痛恨这场战争”,痛恨连长,痛恨步枪:厌恶战争;心有畏惧,仍“做好冲锋的姿势” ,枪栓没有拉开, “必须跃出战壕” :写出他的勇敢无畏、勇于献身。

(一点一分,结合情节给满分)4、 “他看到一个敌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笑笑,腰间抽出一把匕首,一下一下锯着他的脖子……”这段文字在文中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6 分)答:不重复 (1 分)第一次出现是虚写, (1 分)是兵在战壕中想象的情景,表现出兵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渴求;(1 分)第二次是实写(1 分) ,兵冲出战壕后牺牲的情景,写出了战争的残酷(1 分) 结构上前后呼应,交代了故事的结局(1 分) ,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三、1、①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形象;②与大鲁二鲁形象形成鲜明对照:③与上文“秋收的人们扔 F 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相承接;④预示着金井人的悲剧6 分,一点 2 分)2、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凄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筐一点 1 分,答对 3 点给 4 分)(共 4 分)3、①愚钝(智障),②老实本份( 认“死理”) ,⑧勤劳肯干,④乐观( 爱美)一点 1 分)(共 4 分)4、①通过大鲁二鲁认为春种秋收是天经地义的事,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②愚钝的人与精明的人的结局差距大,启示人们不要过于精明;③启示人们要控制欲望。

6 分,一点 2 分,(1)这首词上片以词人立马剑门、遥望中原开篇,写了哪几层意思?(3 分)四、19.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 分) ;渲染气氛,为王一生的出场作铺垫 (2 分) 20. (1) “虚” 字形象地表现了王一生此时内心的紧张(惶恐) (1 分) ,也说明对于眼前的棋局他并无太大把握(心中无底) (1 分) (2)陷入深深的思考(聚精会神) (1 分) ,沉浸于棋局之中(进入无我之境) (1 分) 21. “铁铸一个细树桩” 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了此时的王一生全身心沉浸于棋局之中的形象(2 分) ;用夸张手法写聚在乱发中的生命,体现出王一生下棋时所散发出的逼人气势(2 分) (答出“细致刻画其眼睛,体现出王一生的智慧及此时忘我的情态”,亦可得 2 分) 22.①“无字棋” 三次出现,贯穿其中,寄寓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和爱(2 分) ;②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2 分) ;③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2 分) (能自圆其说,即可得分)五、11.视觉、听觉与内心感受相结合,细致描摹了火声和火苗的形态、光亮、气势;比喻新颖贴切;语言生动形象,精妙传神 【评分建议】4 分。

第一层 2 分第二、三两层各 1 分12.(1)对自己的怜悯;对“我”的同情;对社员们受苦的无奈评分建议】3 分每层 1 分2)对马罗大叔的感激;艰难生活中的委屈伤心评分建议】2 分每层 1 分13. 黑夜里发现“我”的所为:表现他看守庄稼很负责任对“我”冷笑、吼喊:表现他嫉恶如仇放声大哭和破口大骂“放卫星”:表现他率真耿直为“我”烤包谷:表现他仁慈善良形如青石雕像:表现他可尊可敬可爱 【评分建议】5 分每层 1 分14.⑴使情节发展有波澜,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⑵与前文的吼、哭、骂相映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更加丰满⑶通过“我”的感受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⑷突出体现人情美、人性美,使主旨更加鲜明⑸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并使之产生阅读愉悦六、11.(4 分) ①对母亲感情冷淡,使母亲伤心;逃避丈夫责任,让母亲像男人一样干活②未 尽父亲职责,对“我 ”照顾不够每点 2 分)12.(6 分) ①父亲自净修长的手与母亲枯树皮一般的手作对比,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②得了 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认不出“我 ”与不忘煮鸡蛋给父亲吃作对比,突出了母亲对父亲爱得执著 深厚③父亲开始对母亲的冷淡、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与晚年对母亲的爱作对比,表现了父亲 对爱的理解感悟。

每点 2 分)13.(4 分) ①描写夕阳、晚霞美景,照应文题,深化主旨②盘缠的葡萄藤象征父母间无法 割断的感情③金黄灿烂的麦穗隐喻父母在晚年收获爱情④以景物描写收束全文,表达了 “我”对父母晚年相依相伴的欣慰之情4 分)14.(6 分) 示例一:是悲剧①起因之悲有才华的父亲被城里的姑娘伤了心,后由父母作 主结婚②过程之悲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愿与爱自己的母亲培养爱情③结局之悲当爱 来临时母亲却因老年痴呆感受不到爱情6 分)示例二: 是喜剧 ①母亲最终得到了父亲的真爱 ②父亲最终 l 董得并珍惜这份爱情 ③“我”从父母的“夕阳爱情 ”中感受到爱的真谛 (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悲剧或喜剧都可 以,但必须围绕“夕阳爱情”这条主线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可) 七、11. (4 分) “一双布鞋”引出赵裁缝的爹对赵裁缝“再需要也不能动别人的东西”的教育, (1 分)为赵裁缝把水桶放于自家大门外街上作铺垫, (1 分)为后文祥和镇新的习惯的形成提供契机(或提供转折点) ,(1 分)为文末两个乞丐交代怪事儿出现缘由埋下伏笔 (1 分)12. (6 分) (1)脾气暴躁,鲁莽粗暴镇上人发现家里少了东西就像撒了火药找怀疑的对象算账甚至大打出手。

(2)不善思考,不思改变镇上人不去思考家里为何丢东西、多东西,反而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状态 (3)本性善良淳朴镇上人发现丢的东西较容易在谁家门口找到,就把家里多的东西也放于家门口便于他人寻找 (每点 2 分)13. (4 分)对比(1 分)将祥和镇人之前丢东西就去找人算账打架和之后主动将别人丢的东西放在家门外便于别人寻找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祥和镇人虽脾气暴躁但本性不坏的特点, (1 分)强化了善意举动的良好影响, (1 分)增强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感 (1 分)14. (6 分) (1)人性的善良有时需要引领和激发 (2)面对奇怪的事件要善思其因,寻求解决之道3)面对不良习惯不能盲目安于现状,要勇于打破 (4)不可为自我之需游戏他人生活,破坏一方祥和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八、11. (1) “不卑不亢”表现了野草饱满的精神和坚韧的身姿,象征了老婆婆的气节 (2 分) (2)一是婆婆演艺高超,但无人知晓;二是女儿贪恋富贵名利,失去做人气节;三是现在处境凄凉 (2 分答对两点即可)12. (1)红酒:①引出“小贱妃”这个人物;②借红酒之口评价人物;③以红酒的情绪感染读者。

(3 分各 1 分) (2)朋友:推动情节发展,引出老婆婆 (1 分) (4 分意思对即可)13.一祭古戏楼的衰败,二祭传统的戏剧文化的衰落,三祭像婆婆一样有气节的人命运的凄凉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4.可以有两种答案理由:两人演戏特点相同,如演戏都很出彩,都喜爱丢媚眼;性格相近,婆婆痛恨女儿丧失气节的行为, “小贱妃”拒绝权贵的非礼;命运相似,两人都湮没无闻;生活环境相同,都在相思古镇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不是理由:红洒认为“小贱妃”是虚拟的人物,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小说中的人物富有典型性,在现实生活中总能找到小说人物的影子,但未必是原型;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婆婆会唱戏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