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750073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摘要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作用,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以利于增强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到20世纪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21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对外贸易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国内生产总值

2、翻两番做出贡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十分重要。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考察和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战略高度,提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命题,也就是说,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贡献。所谓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驱动下,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

3、提出了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和战略对策的框架设计。因此,这一研究对于我国加入WTO后,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和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重点(一)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目标,应当包括进出口的数量目标和质量目标两个方面1.数量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要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9,404亿

4、元的基础上,到2020年翻两番。按当年汇率计算,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07,83美元,首次超1万亿美元(为方便计算,以1万亿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达到4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49美元(为方便计算,以人均800美元为基数),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00美元到中等发达国象的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相适应,商品货物翻两番是个什么概念呢?2000年我国进口总额为4,743.1亿美元,其中,出口2,492.1亿美元,进口2,251亿美元(2001年进出口额为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

5、2年进出口总额为62000亿美元左右)。如果按2000年进出口额5000亿美元为基数,进出口额大体平衡计算,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将达到20,0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7.2%,大体上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出口规模。(1)外贸翻两番的必然性。为什么要提出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要翻两番呢?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发展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这是保障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处理对外关系和解决国内各种复杂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告诫我们:我们在国际事

6、物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就会大。这是被社会历史发展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坚持需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理论依据。(2)外贸翻两番的必要性。首先,外贸翻两番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据瑞士洛桑国际研究所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1999年参评的46个国家中,中国排名次序由第31位降为第33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200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公布了2001年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该指数由技术创新、新技术

7、传播、传统技术传播和人类技能等四个方面构成。在72个参加评估的国家(地区)中,技术成就指数平均为0.743;而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0.299,排序为第45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其次,外贸翻两番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需要。2000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但是,我国人均GDP水平,在世界属于低水平。我国的外贸出口2000年居世界第6位,进口居第7位,属于世界贸易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出口水平低,还不是出口强国。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再次,外贸翻两番是增加社会就业、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进入小

8、康,但就全国看不同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很大,城市下岗人口比较多,每年新增人口有10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很大,这是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一个大问题。(3)外贸翻两番的可能性。这是对未来20年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结论。就国际环境而言,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共同愿望,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关专家按俄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预测,从2001年到2025年乃至2030年左右,世界经济将处于第五个新的长波上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

9、步伐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仍将继续增长。就国内环境而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令世人瞩目。我国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商品供求关系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大经贸格局已形成;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外开放领域更加拓宽,市场准入不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当然,未来20年外贸发展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确定的因素或预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抓住加入

10、世贸组织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的机遇,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对外贸易发展,什么困难都不会阻挡我们前进。2.质量目标:坚持外贸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应当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对外贸易集约经营方针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我国工业制造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四位,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9.8%,2001年占90.1%,但在工业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仅占15%,更缺乏国际名牌产品,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产品出口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11、是制定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我国出口货源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要增长极(城市)商品出口很不平衡。根据东部、中部、西部划分,东部地区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省属32个城市的统计,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64.29%;中部地区17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23%;西部地区13个城市,1999年出口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2.30%。很显然,我国城市增长极的优势在东部,而不在中部和西部。因此,在外贸翻两番过程中,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增长极在出口中的地位,发挥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商品优势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二是西部外贸出口

12、依存度低。根据海关统计,我国西部12省(区、市)1999年出口总额77.2亿美元,占全国当年外贸出口总额的4%;而西部地区出口依存度多数省区在3%左右,大大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外贸出口对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较小,反映出西部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低。三是西部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影响,西部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源型、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而工业制成品如机电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很少。从上述分析可见,我国在确定外贸发展质量目标时.一定要抓住结构调整升级这个关键环节,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商品结构优化,从而提高出

13、口国际竞争力和增强出口后劲。在重视发展速度与结构相统一的同时,我们还应当重视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总体实力居世界第6位,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拥有一批企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前列,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看到,由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装备和管理比较落后,高档产品和名优产品较少.如机电产品出口虽然成为出口额最大的商品,但在世界机电产品的名牌中所占份额极小,而在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技术、关键工业、关键产品尚处于劣势地位。特别是在我国出口经营中,长期存在的市场秩序混乱,低价竞销、以量取胜的粗放经营状态尚未根本消除。从

14、上述分析中,我们应当意识到出口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因为不重视产品质量或出口产品质量不佳,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容易失掉市场和消费者;同样道理,如果忽视出口的经济效益,则会影口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我们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二)经济增长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任务的核心,是提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1953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79.4%,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0.6%,主要向苏联及东欧国出口大米、大豆、食用植

15、物油、冻肉、茶叶、桐油、绸缎、呢绒、棉布、稀有金属和有色金属等。60年代,我国轻纺产品出口增长较快,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为60%左右,工业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70年代,1979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降到53.6%,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上升到46.4%,尽管工业制成品出口发展很快,但仍然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80年代,在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下,我国轻纺和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强劲,1989年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额的比重下降到34.7%,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上升到65.3%。90年代,199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88.8%,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总的

16、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这表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较低水平向更高水平方向迈进。从而为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呢?竞争力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反映一个经济体在市场竞争中经济实力强弱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一个经济体的竞争力具有层次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所谓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大国还有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是产品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但在国与国之间竞争力比较上则以国家竞争力为主体。所谓综合性是指一个竞争主体的竞争力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一国产业或产品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