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749578 上传时间:2019-08-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增长受控就业才能走出困境.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工程的“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在组织机构、施工措施、安全生产上进行了组织落实,本技术文件将作为今后指导施工生产的依据。该工程将列为我公司昆山地区的重点工程,实行以合同工期为目标的项目法施工,全面履行工程合同,保竣工、保质量、保后期服务。专家析中国社会形势:人口增长受控 就业走出困境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2004年中国的经济社会资源更加朝着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合理配置。从各项宏观指标来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2004年GDP增长9.5%左右,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农民收入出现多年来未有的

2、大幅度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报道,值此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该报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撰文,回顾总结2004年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并对2005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12004年中国社会发展状况一、经济进入新的高速成长期继2003年中国GDP增长出现新的起飞、达到9.1%之后,2004年GDP增长继续爬高。尽管中央实行了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控制投资过速增长,防止经济出现结构性过热,2004年的GDP增长仍然达到9.5%左右的高速度。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二、人口总量达13亿,其增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持续实行的低生育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高增长率

3、”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连续10年低于替代水平,目前降到1.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7以下。中国总人口2004年突破13亿,年均净增长已经降到800多万人左右,人口总量峰值的到来,可能比原来多数专家预测的要早、要低。在此情况下,在继续维持低生育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如何利用好目前我国少儿抚养比较低、劳动力供给充足的“人口机遇期”,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推动力,已成为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三、就业已走出最困难的阶段19902004年,中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5亿人左右,增加了

4、约1亿人。到2004年9月底,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74万,全年将新增就业人员900万左右;有38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年将有约5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1万,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从2004年第二季度开始,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出现自1996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的状况,第三季度继续延续这种同比增长的趋势。到2004年9月底,全国城镇单位有从业人员10944.3万人,同比增加37.2万人。从经济类型看,公有制经济单位有从业人员8095.3万人,同比减少379.6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有从业人员28

5、49万人,同比增加416.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26%,比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在一些老工业基地,随着下岗和失业体制并轨的初步完成,积极自谋职业的动力显著增强,经济高速成长和农民收入提高使珠江三角洲等少数地区出现局部的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尽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但就业在总体上走出最困难的阶段。四、城镇消费进入第三波热潮2004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从商品类别看,增长最快的是石油及制品类、通讯器材类、汽车类、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化妆品类,其零售额都分别增长25%46%。2004年

6、19月份,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72元,同比增长11.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0%。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中,78%来自工薪收入的增长,养老金或离退休金收入也几乎同幅度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10.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5%。在人均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滋补保健品支出、车辆用燃料支出和交通支出,分别增长40%52%。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跳跃性变化,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衣食消费和90年代第二波家用电器消费热潮之后,以家庭住房、家用汽车、交通通讯为龙头的第三波消费热潮已经到来。2

7、004年19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约30%,35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销售价格和土地交易价格上升约10%,轿车销售180多万辆,增长18.5%。五、城市化速度显著加快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进入加速期。城市化率已从1993年的28%提高到2004年的42%以上。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保持年均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我国内地城市数量也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3个增加到661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0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54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17个。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大约为1500万。2004年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决定停止执行原劳动部颁布的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各省市必须限期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取消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审批、职业工种限制,不再干预企业自主合法使用农民工,取消专为外地农民工设置的登记项目,实行暂住证一证管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和使用农民工企业的不合理收费。许多省市都加快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如湖北省结束使用了46年的“农业”和“非农”户口的历史,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实行户籍随就业地迁移办法,对于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进城务工3年以上、与用人单位签订2年以上劳动合同并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农村劳动力,允许申请办

9、理户口迁移手续,在城市落户。山东省开始实施“户籍新政”,取消“人口控制办公室”等各类城镇人口迁移控制管理机构,不准再收取城市增容费,全面放开县城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湖南省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广州市将进一步放宽户口限制,凡在广州10个城区内“安居乐业”满5年并已参加全市社保的本市农村居民,可申请转为居住地的城市居民户口;凡在中心镇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本市农村居民,可转为该中心镇的居民户口。目前,我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继知青返城、下岗职工安置后的第三次就业

10、战略大转移,即从乡村到城市的就业大转移。六、农民收入8年来首次有较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经过8年徘徊之后,2004年出现可喜局面。根据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19月全国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1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年份。中央实行的对农民多予少取政策取得明显效果。2004年19月,农民现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产品价格升高,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长24.9%。二是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0.5%和24%。转移性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政

11、策性收入增加,前三季度农民得到的政策性收入人均19元,其中粮食直补收入人均12.7元、良种补贴收入人均1.2元、退税收入人均0.6元、退耕还林补贴收入人均3.2元、扶贫款人均1元。三是农民打工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本地打工收入增长23.6%,外出打工收入增长18.8%。四是农民税费负担较大幅度下降。19月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22.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1元,下降33%,其中农业税比上年同期下降29.6%,农业特产税下降79.2%,两税附加费下降68.4%。粮食主产区农民收益增加明显。据2004年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小麦收益情况的调查,小麦亩均总收入420.5元,扣除生产费用,纯收入为19

12、9.1元,比上年增加111.3元。小麦价格上涨因素使亩均增收78.6元,政府补贴因素使亩均增收12.6元。经验表明,要使农民富裕起来,就必须要投资农业、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七、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2004年9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6062万人,比上年底增加55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12037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为4025万人;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941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039万人;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0367万人,共有674万失业人员享受到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比上年同期增长5%;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092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308万人;全国

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883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308万人,全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数为37万人。社会保险基金保持了增收大于增支。2004年19月,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566亿元,同比增收18.4%,支出2216亿元,同比增支10.5%;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16.5%,支出143亿元,同比增长7.5%;医疗保险基金收入768亿元,支出595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1亿元,支出12亿元,27万人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5亿元,基金支出20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2004年19月,全国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共有939.5万户家庭和21

14、99.5万人,比上年同期户数增长5%,人数减少1%。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中,在职人员占6.6%,下岗人员占21.4%,退休人员占3.6%,失业人员占19%,“三无”人员占4.4%,其他人员占45%。农村特困户救助面有所扩大。2004年19月,农村共定期救济生活困难人员813万人,471.8万户。在已开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地区,有213.1万户、444.6万村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同期增长11.1%。2中国在关键时期的特殊国情和应注意的问题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

15、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是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曾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起飞后进入这个时期,但后来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些发展顺利的国家和地区,如今人均GDP已达到12万美元;而另一些没有解决好社会矛盾与发展问题的国家和地区,至今人均GDP还停留在不足3000美元的水平,这是中国应当引以为戒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全球化影响等一些特殊因素,中国在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的关键时期之后,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的特殊国情。第一,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中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如此众多,这是中国的特殊情况。这给中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因此要特别注重城市化和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比重的问题,争取在未来15年再转移出1亿多农业富余劳动力。第二,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