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5707549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6、回忆我的母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材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学习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感知人物具有哪些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学习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学法指导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还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位母亲逝世了,当时延安各界为她举行了公祭。中共中央的挽联是:

2、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也写了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这位伟大的母亲便是朱德的母亲。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朱德同志是如何用深情回忆他的母亲的?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学习1、 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

3、,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54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位居十大元帅之首。(十大元帅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朱德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2.文体知识回忆录,是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相同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

4、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2、 字词积累佃农(din) 慰勉(wi min) 溺死(n) 衙门(y) 私塾(sh) 调料(tio) 血溅(jin) 瞒着(mn) 不辍(chu)祖籍(j) 妯娌(zhu li) 迁徙(x)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5、。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周济:对贫困的人从物质上给予帮助。3、 整体感知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2.跳读课文第二部分(2-15)的内容,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期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作者小时候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着勤劳简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18

6、85-1900遭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不灰心。对农民的同情和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深明大义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继续劳动,直到最后勤劳、热爱劳动1924-1927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勤俭持家,深明大义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环节三合作探究1、 深层探究1. 分析课文第一部分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作用?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特别是

7、她勤劳一生。”母亲一生最大的特点:勤劳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这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研读第二部分(2-15),分层体会。(1)分三层:第一层(2-8)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其中“退佃搬家”表现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9-13)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第三层(14-15),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2)综合上表格,说说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

8、 (3)作者的选材中为什么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母亲是劳动妇女,是家庭主妇,选材范围只能是这些日常琐事;选材虽从小处着眼,但能于细微处见真情,写得真实、亲切、感人。(4)研讨分析第三层(第14、15段)思考: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表达方式:抒情和议论。从三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二是感谢母亲“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3.读文章结尾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一是痛悼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4.

9、这篇课文是回忆录,主要记叙母亲的生平事迹,但有的地方有议论。请找出来,看看这些议论有什么作用,议论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课文第14至17段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把事件蕴涵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切。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5.本文在记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有什么作用?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一些对人物、事件的议论,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是传记文章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特点。这些议论可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

10、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二、语言赏析1.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有远见、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3.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

11、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4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

12、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5.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表达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6.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7.母

13、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三、探究写法1.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示人物形象。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挑水挑粪”,她“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到晚年还“不辍劳作,尤喜纺棉”。这里表现了母亲勤劳的性格。母亲把不好吃的东西煮得“有滋味”,“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这里分别把母亲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和蔼可亲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出来。2.强烈的思想感情,朴素简洁的语言。文章

14、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却深深打动读者,真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我应该感谢母亲”,“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语言朴素、亲切,这一声声倾吐,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 3.夹叙夹议,情真意挚。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的内容为基础,阐述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例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是在全文记叙母亲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母亲推广到千百万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环节四点拨归纳 文章主旨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