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703442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7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至*高速公路 *隧道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编制单位:编制单位: 评估小组负责人:评估小组负责人: 日期:日期: 编制单位组成人员名单编制单位组成人员名单 *至*高速公路项目*隧道 施工安全风险源评估报告 3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4 4 1.1 项目背景4 1.2 工程概况4 1.3 建设条件5 1.3.3 地质构造8 1.3.4 地震9 1.3.5 水文地质条件9 1.3.6 围岩级别及特征.11 1.3.7 隧道设计概况.11 1.3.7.1.1 主要技术标准.11 第二章第二章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 1212 2.1 评估目的.12 2.2 评估

2、原则.13 2.3 评估依据.13 2.4 评估步骤.15 第三章第三章 隧道总体风险评估隧道总体风险评估 1717 3.1 总体风险评估思路.17 3.2 总体风险评估方法.17 3.3*隧道总体风险评估 19 第四章第四章 隧道专项风险评估隧道专项风险评估 2121 4.1 专项风险评估思路.21 4.2 施工作业程序分解.23 4.3 重大风险源评估.30 第五章第五章 施工过程风险控制措施施工过程风险控制措施 4141 5.1 风险接受准则.41 5.2 一般风险源控制措施.41 5.3 重大风险源控制措施.46 第六章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结论及建议 5252 6.1 结论.52 6.2

3、 建议.52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 *至*高速公路是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02020)“6 横 7 纵 8 支线” 中“纵 7”线天峨(黔桂界)至*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起于*县*镇* 村附近,接*至*高速公路*至*连接线终点 TK5+000,终于距*口岸海关大楼约 200m,路线全长 28.277km。全线设置地州、*互通式立交 2 处,隧道 5 座,大桥 6 座, *服务区 1 处、靖西养护工区 1 处(与*高速管理所合建)。项目地理位置示意见图 1-1。 图 1-1 项目位置示意图 1.2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隧道位于*,属*镇行政区划管辖。左线起点桩号

4、3ZK29+741,终点桩号 3ZK32+640,长度2899m,右线起点桩号3YK29+735,终点桩号3YK32+662,长度 2927m,结构形式为分离式,洞门进口端为倒喇叭式,出口端为端墙式。其中级围 岩单线2720m,占46.69%;级围岩单线1880m,占32.27%;级围岩单线1226m, 占21.04%,属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 本隧道属长隧道,隧道断面采用单心圆曲墙式断面,半径为 R=5.85 米。隧道建 筑限界净宽为 10.75 米,净高为 5 米。 *至*高速公路项目*隧道 施工安全风险源评估报告 5 1.3 建设条件建设条件 1.3.1 工程地质特征工程地质特征 1.3.

5、1.1 地层岩性地层岩性 隧区构造泥盆系中统东岗岭阶上段(D2d2)灰岩区和泥盆系上统榴江组下段 (D311)硅质岩区,灰岩区山体基岩大部分裸露,仅坡脚处覆盖第四系残坡积层 (Qel+dl) ,溶蚀洼地内覆盖冲洪积层(Qal+pl) ;硅质岩区山体多被第四系残坡积层 (Qel+dl)覆盖,基岩一般在溪流冲沟有出露。地层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覆盖层 1)第四系洪积层第2层(Qal+pl-2):黏土混碎石,黄褐色,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土质不均匀,碎石成分为硅质岩,层厚34.848.5m,厚度 变化大。 2)第四系洪积层第1层(Qal+pl-1):粉土,灰黄色,有粉砂

6、及粘粒组成,潮湿, 可塑状,厚度8.06m。 3)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粘土或黏土混碎石,黄褐色,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可塑状为主,局部硬塑状,土质不均匀,碎石成分为硅质岩,层厚0.812.3m,厚度变 化大。 2、泥盆系上统榴江组下段(D311)基岩:主要为硅质岩及角砾岩。 (1)硅质岩:隐晶质结构,薄层状构造为主,局部中厚层状,局部夹薄层灰岩、 页岩,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中风化两层。 (a)强风化层:灰褐色,岩石风化程度强烈,岩质较软,裂隙发育,岩体破碎, 岩芯多呈块状。局部风化不均匀,夹薄层全风化。该层仅CK4均有揭示,厚度6.6m。 (b)中风化层:深灰色,岩质坚硬,岩体较破碎

7、较完整,裂隙发育,充填方解 石,岩芯多呈块状、短柱状。该层CK2CK4有揭示,钻孔揭示最大厚度41.8m,未钻 穿。 (2)断层角砾岩:褐黄、灰黑色,碎裂结构,母岩为硅质岩,岩石风化强烈, 受断层构造挤压呈散体状,岩芯多呈角砾状,碎石状,碎石最大粒径3cm。该层分布 于灰岩和硅质岩接触带内。 泥盆系中统东岗岭阶上段(D2d2)基岩。 岩性为中风化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坚硬,岩体较完 整,局部岩溶发育。 1.3.1.2 工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构造 隧区位于华南准台地右江褶断区西南部越北隆起北缘褶断束内,区域稳定性好, *正断层(F4)自北西经隧道洞口前方向南东延伸,偏离隧道走

8、向,受断层影响,隧 道区灰岩段褶曲发育,产状多变,局部围岩较破碎,岩溶发育。场地内有2条次生小 断层及构造破碎带: 1、3ZK30+595(3YK30+580)发育有一不明性质的次生小断层,断层走向约124, 倾向南西,倾角约为85,接近直立状。 2、灰岩与硅质岩二者分界带上有不明性质的断层F2通过,断层走向约163,倾 向南西,倾角约为88,接近直立状,地表上分别与中轴线相交于 3ZK31+480(3YK31+440) ,交角为45。 3、3ZK31+865(3YK31+940) ,构造破碎带,走向北东,产状近直立,物探表明 成低阻特性。 4、3ZK32+320(3YK32+345) ,构造

9、破碎带,产状近直立,物探表明成低阻特性。 1.3.1.3 水文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地表水不发育,进洞口发育有一冲沟。枯水季节断流,强降雨时会形成短暂性洪 流,雨停后水量迅速减小,最高水位远低于隧道路基高程;出洞口右侧山间溪流(冲 沟) ,常年有水,水量受大气降雨明显,雨季常发生洪流,流经隧道浅埋段 3YK32+4503YK32+530,对该段隧道影响较大。 2、地下水 本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 (1)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 *至*高速公路项目*隧道 施工安全风险源评估报告 7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覆盖层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一般。在灰岩区,该地

10、下 水主要分布于溶蚀洼地内,雨季地表水向洼地内聚集,若无岩溶通道排泄则易形成高 水压,在覆盖层较厚的路段,当隧道揭穿时易发生突水;在硅质岩区,地下水影响较 小。 (2)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泥盆系灰岩、硅质岩的风化、构造裂隙及破碎带中,以大气降雨垂直分散 渗入和松散岩类孔隙水渗入补给。基岩裂隙水一部分向下径流或侧向补给其他类型地 下水,一部分以泉眼、渗流等形式分散排泄于低洼底部。 (3)岩溶水 隧区岩溶水主要分布于(D2d2)灰岩区中的溶隙、溶洞、溶腔溶潭、地下河及断 碎破裂带内。岩溶水的补给:洼地或谷地内发育有多处落水洞,受地表降雨直接汇入 及覆盖层中的孔隙水渗入补给,少部分受节理裂隙及溶蚀裂隙

11、水下渗补给。岩溶水的 径流:灰岩区岩溶水的径流运动特点是岩溶蚀裂隙、溶洞、天窗以垂直向下运动为主, 受到水平岩溶通道后改为沿管道形式运动。岩溶水的排泄:裸露形岩溶水主要以下降 泉式渗出,水量小;隐伏型岩溶水最终均沿岩溶通道向下游排泄,共发育两条较大的 地下暗河排泄通道,其中*正断层地下河通道对隧道影响不大;隧道左侧串珠状洼地 内地下河通道,对隧道具有一定影响,强降雨时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出现涌流或突水 现象。 3、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JTG C20-2001)附录J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 构具有侵蚀性。 4、隧道涌水量预测 隧道灰岩区正常涌水量为Q=2289.9m

12、/d,硅质岩区正常涌水量为 Q=1144.9m/d, 地下水总体不发育,但在岩溶发育段、构造破碎带及浅埋路段强降水时水量会增加, 可能出现小规模的涌水或突水现象。 1.3.2 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不良地质现象为岩溶、泥石流。 1.3.2.1 岩溶岩溶 1、天窗:呈带状发育,走向近南北向,总体向南倾斜,侧区内较大型天窗有8个, 大部分位于溶蚀洼地内规模较大,向下穿越隧道底板,多与地下暗河相连,对隧道成 洞及排水影响较大。 2、溶洞:溶洞类型有浅埋(裸露)型、深埋(隐伏)型。浅埋型溶洞主要分布 在进洞口上部,无填充,溶洞壁溶蚀强烈,造成洞口平整性差,边仰坡不稳定。深埋 型溶洞埋深

13、较大,分布不规律,隧道洞身范围内局部地段岩溶较发育,以干洞、水洞、 充填洞为主,无天然气充填。隧道洞身发育的深埋型溶洞主要有: 3ZK30+3803ZK30+410(3YK30+4003YK30+430)段, 3ZK30+5303ZK30+580(3YK30+5503YK30+600)段, 3ZK31+0463ZK31+147(3YK31+0663YK31+167)段,3YK31+3673YK31+520 段。 1.3.2.2 泥石流泥石流 隧道硅质岩区表层残坡积层及风化层较厚,岩体较破碎,裂隙发育,强降雨时地 表水下渗易发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根据调查走访,3YK31+380右侧100m冲沟

14、斜坡, 因强降雨地表水下渗引发山体滑坡形成泥石流。 1.3.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隧道区位位于华南准台地右江褶断区西南部越北隆起北 缘褶断束内,主要受靖西至黑水河大断带控制,该断裂带总体上呈北西-南东方向, 起于*县境内,穿越化侗、湖润、下雷等镇,止于大新县境内黑水河一带,带内发育 一系列正、逆断层组。进入第四系以来,该断裂带未见有中-大地震发生的记录,区 域稳定性较好。 2.测区地质构造 根据地区地质资料显示,*正断层(F4)自北西经隧道洞口前方向南东延伸,偏 离隧道走向。该断层走向340,位于安宁至*一带,长约12km,倾向南西,倾角 *

15、至*高速公路项目*隧道 施工安全风险源评估报告 9 60。断层错动石炭系下统及上统地层。受断层影响,隧道区灰岩段褶曲发育,产状 多变,局部岩体较破碎,岩溶发育。 3.场地地质构造 场地内褶曲发育,岩层产状多边,于场地内灰岩区(D2d2)测得岩层产状为 11527、23525、12532、32844,产状变化大,硅质岩区 (D3)产状2312654472,产状变化较小。 (D2d2)灰岩与(D311)硅质 岩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亦是断层接触关系。 根据地表调查、钻探及物探成果,推测场地内发育有2条次生小断层及2条构造破 碎带分述如下: 1) 于3ZK30+595(3YK30+580)地表崖

16、壁可见断层擦痕等构造形迹,推断该处发 育有一不明性质的次生断层(F1) ,断层走向约124,倾向南西,倾角约85,接近 呈直立状。 2) 推测灰岩与硅质岩二者分界带上发育有不明性质的断层F2通过,该断层走向 约163,倾向南西,倾角约88,接近呈直立状,地表分别与中轴线相交于 3ZK31+480(3YK31+440),交角约45. 3) ZK31+865(YK31+940)构造破碎带,走向北东,产状近直立,物探表现呈低 阻特征。 4) ZK32+320(YK32+345)构造破碎带,产状近直立,物探表现呈低阻特征。 1.3.4 地震地震 测区近期未发生过地震,历史上没有发生强震的记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 划图(GB18306-2001)划分,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 0.05g,对应的地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