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687462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课程.doc(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是关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危机

2、、迎接挑战,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发展良好势头”目标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人口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率仍然较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制约着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全面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势在必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0年6月27日在上海会见市委书记市长“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专题培训班全体学员时说:要深刻认识城镇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最大的潜力也在城镇化。我国城镇化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推进城镇化必将有效拉动市场需求,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城镇化是解决“

3、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推进城镇化需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李克强强调,要顺势而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年卷指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时期,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报告显示,1949年,中国只有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仅为10.6%。过去6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有了飞快发展,到2009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设市城市655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6.59%,城镇人口达到6.2186亿。 报告同时强调,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目前仍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从发展水平上看,不

4、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1年卷指出,中国城镇化率历史性突破50%,但未来城镇化道路将面临更多挑战。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0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0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次超过50%实现历史性突破。根据报告,截至2011年末,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建制镇增至19683个。全国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其中13个城市超过1000万。此外,全国超过39个城市的GDP达到3000亿元以上,其中GDP进入万亿元行列的城市从2010年的3个发展到7个,继上

5、海、北京、广州之后,天津、深圳、苏州和重庆四城市入列。报告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一大挑战是,在城乡之间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现象又显现,后者既包括城镇居民与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之间在生产生活条件上的差异,也包括城镇棚户区困难群体与大多数市民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要破解这种“双二元结构”问题,就必须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更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减少社会矛盾,释放出城镇化带来的需求潜力。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统筹城乡发展”是2010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简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关键词。中央一

6、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该文件在国家全年工作中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比如“三农”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年到2010年又连续7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0年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贯要求,指明了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当前

7、,我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有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城乡统筹是一种方法,就是将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进行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和结果,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城乡在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达到公平化、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强调统筹的对象是“城乡”,“城乡统筹发展”强调城乡发展过程要做到“统筹”(依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定义、

8、实质、目标1、什么是统筹城乡发展?从字面上的意思看: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展重点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解决“三农”问题,把握好四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仅是富民强县的根本所在,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二是加强耕地管理,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要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确保占补平衡,以消除因圈地引发的城乡矛盾与社会冲突,做到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保持农村社

9、会稳定。三是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同时把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四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逐步改变重城轻乡的状况,进一步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2、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转变。3、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城市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统筹城乡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规划要一体化、基础设施要一体化、产业布局要一体化、公共服务要一体化、社会管理要一体化,

10、可能还有其他方面也需要一体化。这些一体化,概括起来,从本质上讲就是城乡居民权利的一体化,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让农民享有与市民一样的权利、一样的地位、一样的利益,实际上是要解决农民事实上长期处于“二等公民”地位的问题,真正获得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给农民完全的国民待遇,建立以公平、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乡关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把经济权利还给了农民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还了,财产权利还不对等,城里人的房屋可以抵押,农民的房屋、土地却一直不能抵押;其他方面的权利差异依然很明显,比如,同样是服兵役保卫祖国,市民子弟复员后安排工作,农民子弟就不安排工作,等等。这些都是体制造成的。统筹城乡发

11、展的本质是权利的一体化,这实际上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最根本的精神实质。2010年的人代会修改的选举法提出要城乡居民按同样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在解决农民与市民政治权利的不平等问题;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推行新农合和新农保,是在解决农民社会权利不平等问题;有关方面已经提出今后发生交通事故,不分城乡,对受害者都将按同样标准进行赔偿,是在解决城乡居民生命权不平等的问题。这些都是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是推进城乡居民权利一体化的具体行动。实际上,进城也是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一种权利,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剥夺了农民的这种权利。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是城乡关系的平等和谐,而当前的城乡结构还是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也就是

12、说“不和谐”。城乡关系的妥善处理,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缩小城乡差别的历史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这项伟大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最广大人民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既解决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又解决为谁发展的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也出现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

13、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中国能否在保持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否以较小的代价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软着陆”?能否避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本国现代化过程中往往陷入的 “现代化断裂?如何最充分最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解决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各种利益进行协调和整合的制度建构,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有一种具有权威解释力、涵盖力、包容力、凝聚力的全社会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以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导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到,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严重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农民消费无法启动,目前占总人口

14、70%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不到30%的商品,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情况就将延续下去,我国启动内需的政策也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农村居民的贫困威胁着社会稳定,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人均年收入在1200元钱以下的比例占到2O%,人口总数达到1.8亿,人均年收入在600元以下的比例达到3.23%,人口数近3000万,如此巨大的赤贫人口就不难看出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应当看到“和谐社会”与“社会稳定”是前后相继的关系,社会不稳定就谈不上和谐。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再走就“三农”抓“三农”的老路子。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

15、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不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城市的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城市也难更好地发展。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二)城乡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标志有:它应该是互助合作的,它应该是协调发展的,它应该是安定团结的,它应该是稳定有序的,它应该是全面进步的,它应该是心情舒畅的。可以说,和谐问题涉及人类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千和谐,万和谐,在现阶段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成为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所以说妥善处理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理由有三点:一

16、是因为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整体,城市与乡村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社会以城市和乡村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并由此产生城市人和乡村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是生活在城里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城市和乡村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城乡是在互动互促中、互惠互利中得以和谐发展的。城市离不开农村,农村也离不开城市,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二是因为城乡关系表现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它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空间总称。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它是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性、最有广泛性的重要社会关系。城乡关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含生产力发展,也含生产关系内容;既含经济基础,也含上层建筑;既反映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关系。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是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