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642838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国际产业知识转移.doc(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尽管波浪理论是现存最好的预测工具,但它主要不是一种预测工具;它是对市场行为的细致刻画。不过,这种刻画的确传达了有关市场在行为连续统一体中所处位置,及其随后的运动轨迹方面的学问。波浪理论的主要价值在于它为市场分析提供了一种背景。 国际产业转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资本运动的经济变量的变动,而且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性运动。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经济变量的变动,都是由经济关系的动所引起的,而经济变量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变动。脱离经济关系的经济变量的变动是没有的,不以经济变量的变动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的变动也是没有的。当我们考察产业贸易与产业投资时就会看到,国际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处于不同

2、产业成长阶段的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的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以及由此决定的利益分配关系。这种经济关系的演进,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e。经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分工,即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大分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工业国与初级资源产品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阶段。现在,国际经济关系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知识密集型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关系。本书的分析将阐明,在第三、四阶段,国际产业转移赋予这两个阶段的国际经济关系性质以全新的内容。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整个产业的基本构成

3、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移动,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国际产业转移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在一种新的国际分工基础之上,形成一种新的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分配的国际格局。 ; 发展中世界的产业分化为产业再转移创造了前提条件。产业再转移指的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既包括经过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比它们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也包括发达国家把曾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产业撤退出来并移入到更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里我们先分析前者。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萌发于70年代,加速发展于80年代之后。根据资料,1979年之前,韩国对

4、外直接投资件数为319件,中国台湾为136件;19801986年,韩国为335件,中国台湾为115件。 仅6年时间,对外投资件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前10年的总和。1986年之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进一步加速,尤其香港、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迅速增加。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其次为中东、中南美洲和 非洲。?o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359尹J放在东南亚,加上其它发展中地区,所占比重达到729%。80年代,韩国对外投资的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其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上升到48.9%,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降至51.l%。但这种地区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对外投资的目标二

5、重性。从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出口开始奉行保护主义政策,为了保持对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出口和获取高新技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加强了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但这并未改变它们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本目的。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走的是与发达国家对它们的产业转移的相同道路:最初是投资于原材料生产产业(如韩国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以保证自己国内产业的原材料供应;然后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如轻纺、鞋类、成衣等产业),利用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较低劳动力价值投 入,生产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商品。这被研究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经济问题的学者们称作“迂回出口”战略之路。总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已经成为其余发展中

6、国家的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供应者之一,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与接受直接投资额之比率,在80年代已经达到30%左右,扮演着既接受产业转移又向外转移产业的双重角色。 8.2-2 发达国家的产业撤退在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产业的同时,发达国家也将原先转移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某些产业撤出并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我们称这种7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为产业撤退。以日本为例,从1973年度起实施产业撤退,19771978年度形成浪潮,每年有100多家企业撤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80年代每年仍有60、70余家企业从这些地区 撤出。从973-1980年之间共有667家日本制造业投资企业从韩国、新

7、加坡、台湾等地撤出,其中80%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不断转移到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安家落户。如斯里兰卡,1977年以前只有15家日本投资企业,而1979和1980年两年就兴办了中日合资企业23家,行业包括制衣、制刷、塑料制品、印刷、陶瓷器、宝石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再转移的深层动因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再转移的动因在于工资成本的上升引起利润逐渐下降。从现象方面分析,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因为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确实有所提高。但是,这并没有说明工资上升的原因,或者说并未找到成本与利润率变动之背后的决定因素。在我们看来,产业再转移的动因与产业转移的动因是同一的,然而又有所差

8、异。问题正在于说明这种既同一又存在差异的动因。本书第5章曾指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利用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劳动力价值以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那里,我们实际上暗含了一个假设: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动力价值并无高低之分,只要相较于发达国家劳动力价值为低,产业转移便可以发生。现在,需要对此作出更严格的假设,劳动力价值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差异,这是由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二重趋势决定的。一重趋势是,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价值会下降,剩余价值会上升。 但是,这种趋势却受到另一重趋势的制约和阻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承认劳动力价值由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等构成。在传统经

9、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实际上仅由生存资料价值构成,而这一定量的价值往往无法满足生存需要,更谈不上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的平等意识渐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意识,劳动者产生了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要求;政府为了扩大市场容量,实现经济稳定、经济进步、经济自由和经济发展,也会主张扩大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范围,至少使劳动者得到足够的生存资料,如有可能劳动者还会得到部分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雇主阶级也会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利润率,不得不增加对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由此相应增加劳动者的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目前正是这种情况。而其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些,劳动力价值或是

10、依然停留在传统经济社会水平,或者说即使有所上升也相对低于新兴工业国和地区。这样,在同一时点上,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劳动力价值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值。于是,无论是发达国家通过产业投资所建立的移入产业,还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通过产业贸易而建立的移入产业,都会“水往低处流”,将之再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83 产业再转移的效应分析 931 产业再转移与产业结构成长 产业再转移是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差不多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开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纷纷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求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赶超美、日、欧发达国家。中国台湾省从?o年代实施第六、七期经济建设计划,将劳动密集

11、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本省地区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韩国则从80年代起,把“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技术立国”作为基本目标,确立了由三个产业群构成的产业结构思路;实现钢铁、电器、汽车、造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技术升级,培育精密机械、计算机、航空等战略产业,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奠定基础。实现这个 产业结构思路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将轻纺、杂货、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以便用本国劳动力和资本集中发展上述产业。新加坡”80年正式实施“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计划,要求逐步淘汰本国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飞机、轿 车、自动化仪表、电子计算机、特殊化

12、学药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力争2000年人均收入赶上发达国家。总之,无论是哪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再转移均是它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成长的重要步骤。 新兴工业国和地区从,国际产业再转移中得到双重刺激。一方面为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向自己转移其它更高等级的产业留下了空间和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创造了利用较低劳动力价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这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一样,可以增加本国的价值盈余,促进产业结构成长。在此经济条件下,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成长起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速度也会比以前加快。 其它发展中国家通过再转移,也会获得一定量价值盈余,促进本国产业

13、结构的成长。近几年来,它们的现代经济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现代工业部门雇佣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熟练劳动力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这些指标的变动当然不能完全作为产业再转移的产物,甚至主要不是产业再转移的结果,因为转移而来的资本占一国投资总额的比率并不高。但是,也应该看到,转移而来的技术一般高于移入国的技术,对提高移入国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具有一定作用。不过,对这种作用不能估价太高,更不能将产业再转移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成长以至整个工业化的唯一途径。一个具有宏观调控能力的转入国的中央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调控措施,限制重复性引进,以图通过少量引进、消化、吸收,建立本

14、国的生产设备制造企业,从而也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产业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迅速成长。不过,对此不可期望过高,因为某些关键技术工艺和营销渠道,或是掌握在外方人员手中,或是外方让掌握它的转入国人员取得双重国籍,必要时移居国外。一般来说,跨国公司子公司不会轻易让转入国通过它获得总公司所有的生产要素不过,贸易转移的要素的获得是一次性的,还是重复性的,在所费成本上面有很大的差别。重复性的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可能会加速产业技术成长和产业结构成长的速度,但所费成本也是巨大的,通常对转出国更有利,而对转入国可能支出了不该支出的外汇。由于转入国国内尚未形成统一市场,地方分割主义和封锁主义,往往会造成重复性引进,结果是该产品

15、在国内市场上迅速达到饱和状态,从而不得不寻找国外市场,使出口商品结构发生变化或转移。贸易结构的变化也可能不是发生在国内市场上该产业产品饱和之后,可能发生在获得贸易转移要素的既定目标实现之后,即为出口而引进技术和设备。如果是这样的话,重复引进的成本仍然会大于一次性引进。至于投资转移要素,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出现产业技术成长和产业结构成长的现象,就是说从一国内部经济现象上看,或提高一国原有技术水平,或是产生新的产业,这类产业的产品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销售,都有可能打上某转入国的字样,给世人造成一种该国具有这类产业的印象。对此,不应评价过高。因为它的产权和管理权,大部分或全部控制在外商手中,所以,

16、这类产业的大部分或全部,对于转入国来说,可能是虚拟产业。某些经济专家认为,由于弓进的技术通常是节约活劳动的技术,因而并不适合劳动力过剩的转入国。他们认为,这样的技术并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从而就业结构不会发生变化。这种认识并不符合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产业转移来看,大多数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般而言,增加劳动力就业是可能的尽管我们不排除个别发展中的小国可能主要依靠国际市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转入国来说,通过产业转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最大的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大部分产品价值的实现还是依赖国内市场,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构成和增量还是来自本国市场。这种性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贸易转移要素的技术级差最为明显。许多理论模型和实证材料都表明,发达国家一般不可能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转入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一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达到成熟期时,该项技术才能转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