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633830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杭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浙委200628号)精神,按照我市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协调推进我市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杭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一、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1、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步骤,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加快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有利于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切实推进“四农一村”(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和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发挥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2、优势条件。杭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诸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杭州地处东部沿海,是浙江省省会和“长三角”南翼重要中心城市,交通便捷,经济活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综合实力较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经济总量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茅

3、,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人文优势突出。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和谐创业的浓厚氛围,丰富多样的教育、科技、文化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化已进入加速期,城市化率达到62.1%,城乡关系更加密切,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日益显现。五是市场体系较为完善。市场培育起步较早,市场机制比较健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3、现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制定和落

4、实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49100”帮扶、农民素质培训、通达工程等为农民办实事项目,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全市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655元,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快,农业农村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民各项权益得到较好保障,农业和农村工作成效明显。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差距仍呈扩大趋势;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有待健全,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

5、元结构的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4、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支农惠农的新举措促进产业新发展,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建设新村镇,以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构建新机制,以自强有为的新要求培育新农民,以和谐文明的新目标倡导新风尚,大力实施城市带动、农业提升、村庄整治、社会发展、农民保障、基层建设 “六项工程”,切实解决“四农

6、一村”问题,让农村更快发展,让农民更多得益,努力把杭州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省的先行区、全国的模范区。5、基本原则。发展为重,惠民为本。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城市产业向农村拓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形成城乡融合、工农联动的新格局。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发挥党委、政府在制定规划、

7、组织协调、宣传发动、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推动政府部门职能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方向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在决策、建设、管理、受益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着眼全局与长远,科学制定规划;区分轻重缓急,分步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6、总体目标。我市新农村建设到2010年的目标是:建成经济持续增长、村容明显改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20年的目标是:建成繁荣富裕、和谐文明、城乡融合的基本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规划的目标分2010年、2020年两个

8、时段,以下未标明的均为到2010年的目标)农村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深化都市农业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生产、生态、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农产品的研发、加工、出口、物流中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超过8000美元。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到15%以下;到2020年下降到10%以下。城镇体系布局科学合理。按照构建网络化大都市的要求,优化村镇布局,老城区到2

9、010年力争完成撤镇建街工作;到2020年基本完成撤村建居工作。继续推进乡镇行政区划的合理调整和行政村的撤并,全市建设20个左右中心镇和一批中心村,全市城市化率达到70%。到2020年,基本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服务功能健全的村镇格局。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庄整治加快推进,全市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得到有效整治;到2020年,行政村全面得到整治。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整治力度加大。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绝对值超过1万元,恩格尔系数35%以下;到20

10、20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恩格尔系数30%以下。建立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享受到便利、安全、高效、多样的公共服务。农民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或上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5%。认真落实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人均筹资额达到上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以上。农村低保标准与城镇低保标准的差距控制在11.5以内。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上升。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普及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

11、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市培训农民100万人。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党的建设,全市文明乡镇达到75%,“五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均达到60%以上。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实施城市带动工程,推进城乡融合7、分层推进以城带乡。老城区以建设新社区为目标,力争完成撤镇建街工作;除西湖、拱墅区外基本完成撤村建居工作,建设成为城市新社区,努力实现同城同待遇。萧山、余杭区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推进规划、基础设施和城乡管理一体化。5县(市)以完善城镇体系为目标,推动人口、资金、产业和劳动力集聚,辐射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市以

12、构筑网络化大都市为目标,依托交通西进、产业西进,通过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实现8城区和5县(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8、优化村镇布局。加快义蓬、瓜沥、临浦、塘栖、余杭和良渚六个组团建设,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创新管理体制,扩大管理权限,使六个组团逐步建成城市新区。做大做强20个左右有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中心镇,引导产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集聚,增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鼓励农民到县城、中心镇购房落户。合理撤并一批规模较小的乡镇,全市乡镇数量控制在120个左右。搞好中心村规划,优化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引导农民到中心村新建住宅,促进居住集中。9

13、、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建设,加快农村工业集聚,全市建成一批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特色明显、功能明晰、基础完善、环境优美的工业功能区。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来料加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以区域化的产业带和加工企业群为依托的农村特色块状经济。构建农产品购销、农资和日用品供应服务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全市所有乡镇和中心村建立连锁超市(便利店),80%的乡镇建立农资连锁经营网点。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新培育县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园(点)100家和“农家乐”特色旅游专业村100个。10、推动市域协调发展。以“交通西进”为

14、先导,以“产业西进”为载体,以“旅游西进”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区的人才、资金、技术、产业向县(市)流动,推进杭州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总结“49100”帮扶工程的成功经验,完善机制,整合资源,提高效果,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11、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制度,实现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培养懂得现代科技、掌握就业技能、接受城市文明的新型农民。积极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民向城镇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新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12、努力改善农民工待遇。在全社会

15、形成善待农民工的共识,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重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凡符合有关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均能入学。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缓解农民工“看病难”问题。健全面向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基本形成多形式、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把农民工党员纳入企业或社区党组织管理,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二)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发展都市农业13、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在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生态高效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城市、平原、山区”三大都市农业圈层,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特色农业块状经

16、济。大力发展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竹业、节粮型畜禽、水产等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桑、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建设50条都市农业产业带;新建20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累计超过400个。保持茶叶产业在全国领先地位,为打响“杭为茶都”品牌提供产业支撑。14、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培育20家年销售亿元以上有品牌、上规模、连基地、带农户的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超过6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新培育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家,累计超过500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改造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在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