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609811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一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正确把握和认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与问题,研究提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 “十一五”时期,东部沿海地区应该主要以参与国际竞争为主线,促进工业化尽快完成向后期阶段的过渡,继续带动全国国民经济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和率先基本实现全面的现代化。 1、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

2、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在制定区域规划的基础上,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产业发展和企业联合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逐步形成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继续深化创新长江三角洲地区协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研发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江河湖泊、近海岸线的联合保护与治理。 2、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域范围可以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江门、东莞七市以及惠州市市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的端州、鼎湖和高要、四会等县市(区)。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

3、和重点包括: 以内地与港澳地区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为契机,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加强产业的结构性合作;发挥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和壮大可持续增长的新型产业和产品;合理规划和调整现有工业企业和产业布局,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幅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总量。 3、京津冀都市圈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和天津,河北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廊坊、沧州和张家口。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加快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和率先发展,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建立京津冀合作机制,推动

4、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分工;培育汽车、通信、电子计算机、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旅游会展、科研教育、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和改善近海生态环境,统筹解决淡水供给,有效防治沙尘暴,治理保护渤海海域生态。 4、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主要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包括福建的全省、浙江的温州和广东的汕头。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推动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跨地区经济合作,着力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台湾地区的产业对接和市场对接;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空间屏障,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重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通

5、往内陆经济腹地的信道建设和对台信道建设。 5、辽中南地区 辽中南地区包括辽东省沈阳、大连、鞍山、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辽阳、本溪、抚顺、葫芦岛11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逐步实现以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加快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进一步提高冶金、煤炭、化工、机械、造船等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技术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创汇农业、传统工业改组和高新技术领域。 6、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日照、东营共

6、8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明确青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经济中心地位,形成地区产业联盟,着力发展家电制造、电子信息、石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海洋和旅游八大优势产业;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作为打造半岛城市群的突破口,打造发展协调的都市连绵区,拓展面向华北、中原、西北的经济腹地;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海洋资源利用和保护等关键环节。 (二)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要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发展的重大薄弱环节得到实质性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着成效,投资环境基本适应对内对外开放需求,广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发展成渝地

7、区、关中地区和以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推进沿边口岸城市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 1、成渝地区 成渝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的成都、内江、泸州、宜宾、自贡、德阳、绵阳市和重庆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发挥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加强重庆与成都职能分工与合作,建成以两大都市为中心的双核城市群,成为西部最具经济实力和科技开发能力的产业基地;密切与长江产业带和西南、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建立便捷的对外联络信道;加强生态建设和三峡库区环境整治,把库区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区域发展、移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 2、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铜川5个

8、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放手发展非国有经济。逐步建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我国重要的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以西安为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与西南、华东地区的联系;发挥西安高新区、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高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一批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和其它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1、老工业基地

9、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主要包括沈阳、哈尔滨、长春、大连等城市。这些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改革改制步伐,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装备制造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明显形成规模;促进就业和加快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发展劳务输出。 2、资源型城市 东北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包括煤炭、石油、森工等类型城市。这类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因下岗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要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步伐

10、,为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育新的接续和替代性产业,延长产业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扩大非资源性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经济转型。(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抓好粮食主产区建设,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走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道路。中部地区应主要抓好如下一些城市群(城市圈、经济带)。 1、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主要包括在集中于武汉100公里半径内的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这一地区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以武汉为中心,发挥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科技教育实力较强的优势,加强原材料基地和装

11、备工业基地、全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构造长江中游地区经济整体优势。选择一批骨干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支持和鼓励企业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协作;积极建设和完善区域市场体系,集中力量建设一些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等全国性和区域性市场。 2、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等9个城市。这一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加强城市群内部及对外的交通联系,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群内联络线、干线公路、铁路和城市轻轨在内的高效、快速综合交通网络;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构筑中原城市群,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流中心。 3、长株潭地区 长

12、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湘潭、株洲3个城市,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包括: 加快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三市经济由局部优势向规模优势转变,由城市分割向城市联合转变,由资源粗放低效型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外向型转变;实现邮电通信、交通、流通和资金融通的一体化;尽快形成连接区内外、沟通全国、出入方便、贸易灵活、管理规范、能够调控的市场网络;加强产业布局的协调和开发区的统筹规划,促进经济要素的合理聚集。 此外,中部地区还应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建设(南)昌九(江)景(德镇)、合(肥)芜(湖)安(庆)、大(同)运(城)经济区(带)。 二、我国功能区划及发展要点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逐步改变过于依赖行业政策进行经济管理

13、和调控的模式,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并实施因地制宜的区域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保护区 保护区的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根据其内部差异性,又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区、干旱荒漠脆弱生态保护区、林业生态保护区。 1、江河源区生态保护区 包括西藏、青海省大部、甘肃甘南自治州、云南西北角、四川省西部,共168个县(市)。2002年人口为12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 调整畜群结构,合理轮牧;积极扩展生态保护林,加强林地更新和生态恢复;引导人口向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谷地集中,甚至向区外转移;全面推行生态补偿制度,不断改进补偿方式;适度发展高原特色生

14、态旅游业。 2、干旱荒漠脆弱生态保护区 包括新疆南疆的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的西北部地区,共31个县(市、旗)。2002年人口为11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 加强退化草场的保护和恢复;合理轮牧,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地,建立人工饲料基地和打草场;适度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增加牧民收入;突出绿洲灌溉农业特色,大力推广节水农业;进一步控制人口密度,引导牧民向区外迁移;实施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确保实现生态环境优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草原风光旅游、沙漠探险旅游等旅游业。 3、林业生态保护区 包括湖北神农架林区、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地区、辽宁和吉林的长白山地区

15、、陕西和四川的秦巴山区等,共67个县(市、旗),2002年人口为200多万人。其发展要点是: 以营林和更新造林为中心,进一步完善林区的生态保护功能。制止对森林资源的掠夺性砍伐,合理开发和培育用材林;调整林业企业产品结构,减少原木调出比重,增加成材和木制品调出比重,提高林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适度发展森林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加快建立和实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补偿方式和标准,以便为林区生态保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控制区 根据控制区内部的空间分异特征,又可将其划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区、半干旱绿洲草原控制区及山地河谷控制区三种类型。 1、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区 包括河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宁夏6省区的长城沿线及黄土高原地区,共216个县(区、市、旗)。2002年人口为6400多万人。其主要发展方向是: 坚持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方针,严格控制牧区开垦;适当控制载畜量,避免土地沙化;改良天然草原,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适合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牧业产业一体化步伐;半农半牧区要积极推广林网粮草轮作制,以减少风沙危害,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肥力和土地生产率;稳定农区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精耕细作水平;积极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