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605556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舒城县棠树乡丰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可行性报告项目单位:舒城县丰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 左传圣上报时间: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2报告编制依据 1.3项目单位简介 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 3.1市场现状分析 3.2市场前景分析 3.3 项目SWOT分析 3.4市场营销策略 3.5市场风险分析 第四章 厂址选择和建设条件 4.1厂址选择 4.2建设条件 第五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模 5.1产品方案 5.2建设规模 第六章 环境保护 6.1环境保护 6.2安全措施 6.3消防措施 第七章 企

2、业组织和劳动力平衡 7.1组织机构 7.2项目法人责任制 7.3项目质量管理 7.4团队组建 第八章 项目实施进度 8.1建设工期 8.2竣工投产 第九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9.1粮食加工仓储基地 9.2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购置设备 9.3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 效益分析 10.1经济效益 10.2社会效益 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舒城县棠树乡丰盛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1.1.2项目性质新建1.1.3项目单位安徽省舒城县丰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1.4项目建设地点安徽省舒城县棠树乡1.1.5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在舒城县棠树乡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共建立粮食生产

3、基地2万亩(其中绿色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0000亩,富硒水稻基地10000亩);建设粮食仓储加工基地,加工基地占地面积64840.32平方米(97.18亩);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硬化路面47公里,硬化水利沟渠61.1公里,新建涵闸681道,新建提水站2座,兴建当家塘97口;建设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购置设备。1.1.6产品方案本项目建设完成后,生产基地年产稻谷10000吨,加工基地带动周边地区开展优质稻米生产,年产加工销售精米20000吨。1.1.7劳动定员本项目建设需劳动定员360人。1.1.8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1年。项目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期间完成土地流转、项目立项

4、、招投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预计2012年10月工程全部竣工,进行试生产阶段。1.1.9投资估算该项目总投资为7443.27万元,其中支付农户土地租金84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792.19万元,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969.5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41.53万元。1.2报告编制依据(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0年1号); (2)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5、2008-2020年); (6)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 (7)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8)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9)农业部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20042010); (1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经司关于大型商品粮基地前期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项; (11)农业部实施国家优质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用玉米和高油高产大豆生产振兴计划; (12)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3)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 (14)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土

6、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15)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 (16)国家及省、市(县)关于基本建设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及定额; (17)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其他有关基础资料。1.3项目单位简介舒城县丰盛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原系由左传圣、郝先法、胡向东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于2011年3月1日注册成立,取得安徽省舒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号为6086(1-1);本公司经过股东股份转让和增资后,注册资金为508万元。注册地址:舒城县棠树乡西塘街道;法定代表人:左传圣;公司经营范围:农作物种植、销售。 公司是一家集生态农业、农产

7、品深加工、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正在申报六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综合示范点”、和县、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省畜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聘请了高级农艺师李鸿为公司首席技术顾问,形成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的专家技术体系。现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5人,专科以上等高素质人员达8人。 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建设背景水稻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最多、单产最高的粮食品种。我国是世界上稻米的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球的23%,而产量占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大米也是我国人民的主食,有

8、一半以上人口以吃米饭为主。可以说,稳定了水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发展了水稻产业,就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粮食产业,其作用和意义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在3000亿公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4个新台阶,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5年增产,目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亿公斤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满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取得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二是得益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9、,以市场为导向,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品种大面积应用,单产大幅度提高;四是得益于中央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县、大型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优粮工程、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四项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种粮农民得到实惠。截至200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8.5亿亩,比197

10、8年增长25.7%;化肥施用量(折纯)5108万吨,比1978年增长4.8倍;农村用电量5509.9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21倍;良种覆盖率达到9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5%,比1978年增加1.16倍。 从稻米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粮食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的新阶段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供求形势的变化,在稻米的生产、流通、消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稻谷生产上,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二是在稻米消费上,向安全、营养、风味、方便方向发展;三是在稻米加工上,向集约化经营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四是在稻米流通上,向粮食

11、现代物流的方向发展。 安徽是全国水稻的重要生产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稻谷的生产总量一直稳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为6580万亩、稻谷总量逾2710万吨,维持全国第二,在全国水稻产业中具有优势地位。水稻是安徽农业的优势产业和农民的重要要收入来源。稻谷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45%,占人平纯收入的35%,为农业经济总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石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安徽始终抓住水稻这一优势产业,坚持不懈地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产业思路开发水稻米,全面提高稻米品质。舒城县辖21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92个行政村,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2.8

12、万人。现有耕地64万亩,其中水田54万亩,旱地10万亩。我县属长江中下游巢湖流域优势粮油产业带,曾为国家商品粮和“两大战略”示范县、被省政府授予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县等。我县常年水稻播种面积75万亩,总产35万吨;2.1.1国家产业规划2008年11月,中央发布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鼓励和引导粮食购销、加工等龙头企业发展粮食订单生产,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

13、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健全储备粮管理机制。加强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建设。健全中央储备粮吞吐轮换机制。建立销区地方储备粮轮换与产区粮食收购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完善储备粮监管制度,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加强储备粮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储粮条件,提高粮食储藏技术应用水平,确保储粮安全。”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农村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党中央在提出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中,将健全农

14、村经济体制,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放在第一位。2.1.2 行业发展规划粮食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为此,党中央相继制定并实施了农业及粮食科技发展规划(2009-2020)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旨在通过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扶持,改善粮食主产区科研与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和农村全面发展的目的。这对于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产品加工水平要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要有较大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要有较大提升,龙头企业集群要有较大发展,基地建设布局要更加优化,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