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93258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超级油轮(vlcc)发展史.doc(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级油轮-见证中东石油百年争霸世界第一艘油轮(好运号,Glckauf,3000吨),于1886年7月13日首航。它属于德国-美国石油公司。世界油轮发展溯源石油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能源。而在19世纪,欧美国家普遍用鲸油做照明燃料。由于大西洋捕鲸活动过于频繁,鲸油供应濒临枯竭,使得价格暴涨,人们开始寻找其他照明燃料。1846年,加拿大大西洋省的亚伯拉罕季斯纳(Abraham Gesner)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兰药剂师依格纳茨卢卡西维茨(Ignacy lukasiewicz),发现自石油中提炼煤油要容易得多。次年波兰南部克洛斯诺附近开辟了世界第一座石油矿场。此后,石油工业进入飞速发展

2、阶段。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村钻出第一口油井,次年产量达到9万吨,1962年增至27万吨。这么多的液态原油如何存储运输便成了问题。当时,石油商们用啤酒桶来分装石油,然后用马车拉到河边,装船运至各地的精炼厂。1865年铁路延伸至油田后,又利用铁路平板车来运输石油桶,这样大大提高了运输能力。1876年,美国统一了石油计量标准,将1桶确定为42加仑(约159公升)。但在跨大西洋运输时,石油桶占据船舶大量空间,提高了运输成本。为此,造船企业开始研制新船型。1886年7月13日,世界第一艘油轮“好运”号(Glckauf)首航。该船属于德国-美国石油公司,全长97米,采用风帆和蒸汽机为动力

3、,可以运输3000吨石油,用泵和管道系统装卸。好运号在欧洲和美国之间来往运油,1893年在长岛触礁搁浅。由于大船的每吨运载价格比较低,因此油轮规模不断增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石油产量和运输量的迅速增长,油船向专业化和大型化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专用运输船舶。世界第一艘油轮(好运号),1893年搁浅。它的运气似乎并不好。1928年世界上最大的油轮是德国建造的斯蒂尔曼号(C.O.Stillman),可载23060吨原油。1914年,世界上最大的油轮是德国-美国石油公司的朱比特号,可载12000吨原油。1928年,德国不来梅Vulkan船厂为美孚石油公司建成斯蒂尔曼号(C.O.Stillman)油轮

4、,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油轮,全长178米,装备4300马力柴油机,可载原油23060吨。1942年6月6日,斯蒂尔曼号在中美洲海域被潜艇击沉。二战后,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使得油轮规模不断增大。1953年,德国霍瓦特汉堡公司,建成蒂娜奥纳西斯号(Tina Onassis)油轮,载重达到48000吨。此后,由于苏伊士运河停航,促使超级油轮横空出世。苏伊士运河老照片。图为运河北端的塞得港,一艘轮船正在穿越运河。 苏伊士运河战争与超级油轮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东北部的苏伊士地峡上,北连地中海,南接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界河。早在公元前1874年,埃及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Senusret III)时期,就在该地区

5、建成了绕道尼罗河及其支流,经苦湖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古苏伊士运河,也称为“法老运河”。7世纪上半叶,阿拉伯人入侵埃及后,为了把埃及的谷物运往(沙特)麦加,曾疏通已经被尼罗河泥沙掩埋的运河。到了8世纪,埃及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又下令把运河堵塞。从此,这条运河被废弃了千余年。1789年7月,法国殖民者占领埃及,拿破仑率大军在亚历山大港登陆。为了军事扩张,拿破仑计划重新开凿运河,并亲率工程师勘察法老运河的遗迹。但工程师认为红海水位比地中海高出10米,因此必须修建船闸(实际是红海水位要比地中海水位低25厘米),这会大大增加修建成本。后来拿破仑为了回国夺权,匆匆离开了埃及,修建运河的事情不了了之。直到19世

6、纪上半叶,欧洲人仍在劝说埃及政府开凿运河。法国为了控制中东和印度洋,并打破英国对好望角航线的控制,对开凿运河特别感兴趣。而埃及担心在这么重要的地理位置开凿运河,会引火烧身,所以坚决不同意。直至1854年11月,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赛义德巴夏最终同意,让法国外交官勒塞普(Ferdinand de Lesseps)主持开凿苏伊士运河。勒塞普曾做过巴夏的家庭教师(他也是巴拿马运河的发起人)。在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及欧仁妮皇后(勒塞普的表妹)的支持下,勒塞普于1858年底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资金2亿法郎,共40万股,法国占52%,埃及占44%。运河公司与埃及政府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苏伊士运河的租让合同,

7、内容包括:租让期99年,期满后,运河全部权力归埃及所有。同时埃及政府必须无偿提供修建运河所需的所有土地,机器设备免税进口,并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埃及获得的回报是纯利润的15%。运河工程于1859年4月25日破土动工,1869年8月18日完工。前后历时十年,共挖运土方7400万立方米,耗资3.69亿法郎。埃及人付出了惨重代价,数十万工人参与工程建设,其中有12万人死亡。1869年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它全长170多公里,北起地中海的塞得港,南到红海的苏伊士城,平均宽度约100米、深9米,无船闸。沿途穿越沙漠沼泽,利用大、小苦湖等数个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小苦湖以南,基本上利用了古

8、运河路线。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从地中海经苏伊士运河到印度洋,航程缩短5500-8000公里,航期缩短7-10天;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8000-10000公里;从黑海沿岸则缩短了12000公里;因此苏伊士运河具有极大的航运利益。但在1874年11月,埃及政府因为开凿运河而债台高筑,不得不将运河公司44%的股票低价卖给了英国人。至此,英法殖民者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攫取巨额收益。1882年,英国全面占领埃及,并在苏伊士运河地区,建立了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长期驻扎有近10万人的军队。1908年,英国在波斯(今伊朗)的马斯吉德-苏莱曼地区发现了大油田,随即成立了英波石油公司(即

9、后来的BP),并一度完全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东地区开采的石油,用油轮经苏伊士运河运至欧洲,为协约国军队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战后,由于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国于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33年以后,沙特、科威特等国陆续发现大型油田,中东石油进入大规模开采阶段,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插手中东事务,使地区局势长期动荡。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次年7月27日,埃及与英国就苏伊士运河条约达成协议,商定英国在运

10、河区驻扎的8万军队,要在20个月内撤出,结束对埃及的军事占领。后来由于埃及寻求苏联的军事支持,美英停止了对阿斯旺水坝的贷款。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收益用于修建阿斯旺水坝,这触动了英法两国的利益。8月2日,美、英、法三国,经过紧急会谈后发表公报,主张运河国际化。10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希望各方进行国际谈判。但在此时,英法两国已与以色列密谋,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埃及将船只凿沉在塞得港,苏伊士运河的河口。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突袭苏伊士运河以东的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全面爆发(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次日,英法按照既定方针向埃以两国发出最后

11、通牒,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并从运河两岸各自后撤10英里,让英法军队暂时驻扎运河沿岸,否则将以武力进行干涉。埃及予以拒绝。31日,英法飞机轰炸开罗、亚历山大、塞得等城市,并入侵埃及领土。埃及军队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入运河区,同时以沉船封锁运河,使英法军舰无法通过。这是苏伊士运河第一次完全停航,欧亚海运航线只得绕经非洲好望角,世界航运压力空前紧张。在苏联的核攻击威胁,和美国的压力下,英法军队被迫于12月22日全部撤出埃及。1957年3月,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此次苏伊士运河危机,对世界航运业造成巨大打击。尽管运河已经恢复运营,但是石油公司对它的可靠性失去了信心。欧美石油企业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安全性和扩建输油

12、管线之间,掀起了激烈争论。很显然,无论是运河还是输油管,都很容易被切断。那么还有一个替代方案,就是用装载量更大的油轮,绕道非洲好望角航线。不过船主普遍认为大船成本高昂,燃油费用太高,而且不易建造。然而日本造船企业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很快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种论断。1959年2月,日本吴船厂建成世界第一艘超过10万吨的油轮宇宙阿波罗号(Universe Apollo)。该船全长290米,总功率27500轴马力,载重10.45万吨,航速15.5节。1965年2月,15万吨的东京丸号(Tokyo Maru)在横滨下水,成为世界最大的油轮,同时它也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豪华邮轮

13、。事实证明,10万吨以上的油轮不仅符合安全标准,而且具有成本优势。通常建造一艘20万吨级油轮约需钢材2.7万吨,若建造4艘5万吨油轮则需钢材4.4万吨。而且油轮越大,单船单航次可运送的原油量愈多,每吨运量的燃料消耗平均值就越低。这些因素使大型油轮迅速兴起。世界第一艘超过十万吨的油轮,是1959年曰本造的宇宙阿波罗号(Universe Apollo)。 苏伊士运河停航八年推动超级油轮发展 1967年初,中东局势再次紧张,引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6月5日清晨,以色列出动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军用机场进行毁灭式突袭。空袭半小时后,其地面部队进攻西奈半岛。6月8日,以军全歼埃及在西奈半岛

14、上的5个师。惨遭失败的埃及军队只好退守运河西岸,使运河成了双方对峙的前线。此后交战双方在运河沿岸修建碉堡、铁丝网、埋设地雷,时常进行炮击空袭。苏伊士运河被迫停航,被困在运河中的船只沦为牺牲品。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这场战争历时18天,交战三国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作战飞机1500多架。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转败为胜。埃叙军队损失惨重,但埃及收复了苏伊士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的土地。在美国和苏联调停下,埃以达成停战协议。从1975年初开始,埃及着手清理运河

15、河道。至4月份,共清理出10条沉船、4.2万个未爆装置,此外还在运河两岸扫除了15万颗地雷。1975年6月5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宣布苏伊士运河恢复通航。在苏伊士运河停航的8年间,由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重化工业得到重视,世界能源结构开始从煤炭转向石油,全球石油需求量急速增长,而且那时原油价格低廉(1970年仅2美元/桶),有力刺激了西方工业国对石油的需求,从而显著拉动了海上石油运输量。加之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导致中东地区巨量的石油输出,必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才能经大西洋到达北美或进入地中海到达西欧各国。所以当时各国竞相建造巨型油船,试图降低运输成本。 1966年12月,曰本石川岛播磨重工建成世

16、界第一艘超过20万吨的油轮出光丸号(Idemitsu Maru)。该船长344.28米,宽48.84米,最大吃水17.685米,总功率24618千瓦,载重载重吨,1978年拆解。在此期间,西欧各国也建造了大量的VLCC投入石油运输中,但曰本在这场竞赛中一直独占鳌头。 1968年3月,曰本石川岛播磨重工,建成世界第一艘30万吨级油轮宇宙爱尔兰号(Universe Ireland)。该船全长345米,宽53.4米,载重吨,功率37400轴马力,航速14节。1971年4月,石川岛播磨吴船厂建造的日石丸(NissekiMaru)再创纪录,达到37.2万吨,总长347米,宽54.5米。据统计,在苏伊士运河停航期间,曰本与西欧各国平均每年竣工59艘VLCC,其速度之快,创造了世界造船史上的纪录。 1976年至1979年间,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大西洋船厂(Chantiers de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