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86834 上传时间:2019-08-21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_1(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我们回顾了各种管理流派后发现,目前的各种管理理论均无法解释组织管理的所有现实,即使把现有一切学派的理论都结合在一起,也不能使我们对管理得出一个完整的认识。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解释组织管理的现实,且要能解释管理所面临的全部现实。同时,任何一门科学均应有其统一的、严格的概念、原理、方法、职能,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至今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模式,仍处于管理理论丛林的状态,还是一门远还没有成熟的学科。管理学的不成熟使得管理的研究和教学无所适从,影响了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理论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对管理的内容没有统一的认识 我们在前面已述及管理理论学派林立,

2、有管理过程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早期的行为学派等,各个管理学派对管理职能的内容理解都不尽相同。如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包括人际关系工作、信息沟通工作和决策工作;社会系统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包括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和进行协调;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工作主要为决策。之所以这样,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同学派的学者都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由于研究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研究的管理对象重

3、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思路,这些学者既排斥其他管理学派,又都无法解释或不去设法解释其他管理学派,往往独树一帜,从而形成了多种管理学派。 二、管理的本质认识不清 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中,物质的本质是最重要的,我们只有了解了水是氢气和氧气结合而成的,我们才真正了解了水,否则,我们对水的认识只是在表面上。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的本质研究少之甚少,似乎所有的管理学家都忽视了本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很少的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些论述,如孔茨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虽然管理过程学派指出协调是管理的本质,却很少看到他们在管理学中运用管理的本质,只是笼统的说协调存在管理的各个职能中

4、,似乎管理的本质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从根本上来说,分析管理的本质应是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学派之所以对管理的研究内容有分歧,正是因为这些学派均缺乏对管理本质的认识,不同学派对管理的描述大都是表现现象,而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现象上。而管理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管理现象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述,管理学之所以学派混乱,其实质是管理学家对管理的本质缺乏了解,未能抓住管理的本质,仅从一个侧面说明管理,从不同的方面对管理说出自己的理解。就像盲人摸象,有的说大象像一面墙、有的说像一根柱子、有的说像一把扇子、有的说像一条绳子,虽然这些说明能正确地描述大象的某一部位,但都未能正确地描述大象

5、。 不从理论上解决管理的本质问题,管理学是根本无法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因为管理现象会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不断地开阔人的视野,使人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考察事物的现象,管理理论丛林非但不会逐渐统一,反而会更加枝繁叶茂。 三、未形成统一的管理原理 一个理论如果没有原理的话,我们恐怕很难认同这个理论。管理原理是对管理活动的高度概括并反映其客观规律的基本道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应能适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动到需要最繁杂合作的大型企业的工作。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都分。 管理原理统一的思想涉及很早,许多管理学家试图用管理原理的统一来解决管理学的统一。比较早

6、提出管理原理的是法约尔,他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即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但法约尔提出的是管理的原则,而不是原理,因为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普遍运用的;而原则是运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它是人们处理某些特定管理问题的准绳,它既有严格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原则的运用,就是要求管理者在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能根据具体的管理问题灵活地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孔茨也没有继承法约尔的这些原则,孔茨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洛杉矶讨论会掀起了对于原则、普遍性、语义和其他急迫问题的新的兴趣,

7、以便探求统一的管理理论,他们企图用系统的原理和权变的原理把管理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套一般的管理原理,但是管理的原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 各理论学派都声称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理。尽管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考察,而且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但毕竟都承认应当找到一个一般原理和一般规律,并且都为此做出了各自的努力。 德鲁克对此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在1954年就认为,统一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在当时已处于建立过程中,并预测在20年后就能清楚地阐明管理的基本原则、被证实的政策和经过考验的技术,而其基本方法当时已经知道了。现在来看,德鲁克显然是过于乐观了。直到现在,管理学原理仍然

8、没有统一,仍然没有一家学派提出令其他学派信服的管理原理。这也是必然的,因为在对管理的本质尚无清楚的认识的情况下,显然无法对管理的本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进而统一管理学原理。 四、管理方法不能令人满意 管理理论中有关管理的方法有很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目标管理。管理理论中还有一些方法,例如参与管理、例外管理、走动管理、末日管理等,但这些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根本的管理方法,而普遍根本的管理方法常用的只有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激励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人积极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觉地完成工作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简单地说,就是建

9、立在职工能力开发基础上的以工作目标为中心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的首创,他于1954年在管理实践中 ,首先提出“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由于这种制度在美国应用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尽管目标管理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少弱点。有的是方法本身固有的,有的则是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阐明原理不够;设置目标困难;强调短期目标;容易武断确定目标等。 虽然目标管理表面上简单易行,在现实管理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存在不容易把握的缺点,实践效果并不佳,正由于目标管理方法存在这些缺陷,致使其于50年代目标管理方法刚刚兴起时,一

10、些企业试用效果不佳,以至于使这种管理方法开始受到批评和冷落。正是由于缺乏合适的管理方法,当前大多数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时候还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在使用管理方法的时候还是多使用一些特定的、具体的管理方法,缺乏普遍的管理方法。而使用这些特定的管理方法,往往只能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一旦场合发生变化,管理者往往不能加以变化,导致管理不当。管理者只有领会了根本的管理方法,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采用不同的管理,从而有效地达到管理的目的。权变理论学派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权变理论在美国兴起,受到广泛的重视。权变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不安,经济动荡,政治骚动,达到空前的程度

11、,石油危机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企业所处的环境很不确定。但以往的管理理论,如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主要侧重于研究加强企业内部组织的管理,而且以往的管理理论大多都在追求普遍适用的、最合理的模式与原则,而这些管理理论在解决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时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管理会有一种最好的行事方式,而是必须随机制宜地处理管理问题,于是形成一种管理取决于所处环境状况的理论,即权变理论,“权变”的意思就是权宜应变。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该学派是从系统观点来考察问题的,它的

12、理论核心就是通过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菲德勒、豪斯等人。 美国学者卢桑斯(F.Luthans)在1976年出版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一书中系统地概括了权变管理理论。他认为: 一、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环境是自变量,而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对于更快的达到目标来说,就要采用某种管理

13、原理、方法和技术。比如,如果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中经营,采用集权的组织结构,就更适于达到组织目标;如果在经济繁荣时期,在供不应求的市场中经营,那么采用分权的组织结构可能会更好一些。 三、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 环境可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社会、技术、经济和政治、法律等所组成;另一种是由供应者、顾客、竞争者、雇员、股东等组成。内部环境基本上是正式组织系统,它的各个变量与外部环境各变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权变理论学派同经验主义学派有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所不同。经验主义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各个企业的实际管理经验

14、,是个别事例的具体解决办法,然后才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作些概括;而权变理论学派的重点则在通过大量事例的研究和概括,把各种各样的情况归纳为几个基本类型,并给每一类型找出一种模型。所以它强调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可变因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权变管理是一种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对当时当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应当肯定地说,权变理论为人们分析和处理各种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根据组织的具体条件,及其面临的外部环境,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灵活地处理各项具体管理业务。这样,就使管理者把精力转移到对现实情况的研究上来,并根据对于具体情况

15、的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所以,管理理论中的权变的或随机制宜的观点无疑是应当肯定的。同时,权变学派首先提出管理的动态性,人们开始意识到管理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人们对管理的行为的认识大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认识,权变学派使人们对管理的动态性有了新的认识。但权变学派存在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即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虽然权变学派的管理学者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分析,从中概括出若干基本类型,试图为各种类型确认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但却始终提不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权变理论强调变化,却既否定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则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又始

16、终无法提出统一的概念和标准,每个管理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标准来确定自己的理想模式,未能形成普遍的管理职能,权变理论使实际从事管理的人员感到缺乏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初学者也无法适从。权变理论试图改变一种局面,变各派理论互相“诋毁”为相互“承认”,因此有管理学家说权变理论犹如一只装满管理理论的大口袋。在权变理论产生之初,不少管理学者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认为比其它一些管理理论有更光明的前景,是解决企业环境动荡不定的一种好方法,能使管理理论走出理论丛林之路。然而,没有过多久,他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期望又一次落空了。经理角色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是七十年代才出现的一个管理学派,代表人物是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它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