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5576643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第5课 荆轲刺秦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荆轲刺秦王 (简案) 【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劝献首级”、“易水诀别”、“秦廷行刺”等重点语段,引导学生对荆轲这一人物进行探究,感受荆轲“义”、“智”、“勇”的形象特点。2、通过品味“劝献首级”、“易水诀别”、“秦廷行刺”等语段的语言,感受战国策叙事语言言简义丰、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学重点】来源:学&科&网1、通过赏析“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感受由悲凉转为激愤的情绪中所展现的荆轲重义轻生、视死如归的侠士精神。2、通过品味“劝献首级”的说辞艺术,感受荆轲智谋深远,善于辞令的形象特点。来源:Zxxk.Com3、通过品味“秦廷行刺”中集群出现的短句描写,感受紧张的场面描写中凸显的荆轲果敢勇决、胆

2、识非凡的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来源:学&科&网1、引导学生弄清“易水诀别”中的“变徵之声”、“易水之寒”、“慷慨羽声”的含义,感受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2、引导学生从妙换词语、语序调整等五个方面来体会荆轲说辞的巧妙之处,感受荆轲老于心计,善于辞令的形象特点。【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谈“荆轲印象”并例举历代对荆轲形象褒贬评价的诗词各两则,引导学生走近荆轲,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严谨客观地评价荆轲。来源:Zxxk.Com(ppt1)荆轲“印象”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潜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朱熹二、赏析重点文段,感受人物形象3、品味“秦廷行刺”的短句描写

3、,感受荆轲果敢勇决、胆识非凡的形象特点。(1)教师小结“秦廷行刺”一节诸多人物对比描写衬托荆轲形象。(2)学生阅读对比语段,感受集群短句营造紧张氛围、凸显荆轲果敢勇决形象的效果。(ppt)展示语段: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匕首尚未刺到秦王身上,秦王发觉非常惊讶,自行站立起来挣断了衣袖。秦王想要拔出佩剑,但是剑身太长,(一时拔不出,)只好握住剑鞘(与荆轲相搏)。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又插得很紧,所以不能一下子拔出来。赏析:第一个语段充分发挥了短句的特点,用紧凑的节奏营造出杀气腾腾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在场主要人物动作之迅猛,行为之

4、果断,拼杀之惨烈!仿佛置身于其间,不知不觉于诵读中神情紧张,语带惊惶,汗流浃背。第二个语段的行刺描述均以长句替换,语气舒缓,动作绵软,节奏拖拉,你一刀我一剑尤如长袖漫舞,拼杀当时当地似乎云烟氤氲,朦胧而迷幻!引导学生课后品味相关语段。(3)归纳写作手法。小结荆轲形象:果敢勇决、胆识非凡。写作手法:集群短句营造紧张氛围,凸显荆轲形象。小结荆轲形象:果敢勇决、胆识非凡。1、品味“劝献首级”的说辞艺术,感受荆轲智谋深远、善于辞令的形象特点。(1)学生读第3段,谈从语段中感受到的荆轲印象。(2)细读文段,品味语言,体会荆轲说辞的妙处。唤醒仇恨,巧作铺垫。“深”说明樊於期绝对有理由与秦王不共戴天;“闻购

5、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让樊於期思考现实处境:燕国也不是安全的避身之所,死是迟早的事,给其为报仇而一死的心理暗示。妙换词语,消除疑虑。由向太子丹请求得樊於期首级时的“秦王必悦见臣”改为“秦王必喜而善见臣”。“悦”从“心”,指人感到心中满足。“喜”甲骨文从“鼓”从“口”,“鼓”表欢乐,“口”表发出欢声,侧重于人高兴并会在表情而行动上表现出来。此字暗示樊於期献出首级一定奏效,秦王一定会“善见臣”,樊的大仇一定得报。(后文印证)形象激励,坚其信心。“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 一是具体的动作细节唤起樊於期的想象,使他对荆轲刺秦的行为产生积极的预测。二是荆轲与秦并无深仇大恨,他挺身而出,大

6、义赴难,纯粹是为了践行对太子的诺言,这比自己舍命而死更加可贵。荆轲都可舍生取义,自己怎能坐视不理?调整语序,强化意愿。劝樊於期献出首级时的“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的“燕国”在前,“将军”在后变为设想刺秦成功后“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的“将军”在前,“燕国”在后。语序变化乃有意为之,符合常情,不显得虚情假意还突出了刺秦对于樊於期的重大意义,强化了他的报仇意愿和为之牺牲的意愿。趁热打铁,促成决定。最后问句用一“岂”字,表揣度“大概”、“是否”,暗示樊於期不该拒绝自己的建议,促使他早做决定,早些行动。(3)归纳写作手法。小结荆轲形象特点:智谋深远、善于辞令。写作手法:富有个性的

7、语言描写,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荆轲形象特点:智谋深远、善于辞令。2、赏析“易水诀别”的场面描写,感受荆轲重义轻生、视死如归的侠士精神(1)学生诵读第9段,谈从语段中感受到的荆轲印象。来源:Zxxk.Com(2)品读正面描写荆轲的词句,明晰“变徵之声”、“易水之寒”、“慷慨羽声”的含义,体会荆轲由悲凉转为激愤的情绪。“变徵之声”乃荆轲感受到了“萧萧易水”的肃杀寒意而发出的悲凉之音,是荆轲心中无奈的凄怆与悲寒的传达。他悲自己的一诺千金、殚精竭虑(劝献首级)、侠肝义胆不为太子所理解(析太子三句话),而为了替自己“正名”,只能在未做好准备的情形下入不测之强秦,强秦不可测,“所待之人”未来更添败绩可能,

8、面对可以预知的终只成仁而不会成功(即“往而不反”)的惨淡结局,出发前听了高渐离的击筑,自然悲从心来。“易水之寒” :不仅有自然界深秋所带来的寒气,更多了层侠士深入虎穴除暴安良所承受的生命之重的肃杀氛围“慷慨羽声”:激愤之音,这是荆轲内心情绪的转变,也是送别场面氛围的转变。看不到成功希望,本可停止计划,但正因为他是一诺千金、侠肝义胆的荆轲,所以他明知刺秦不可为也必将为之,为了证明自己的侠士气节,也正希望有像司马迁所评价的“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他们举大义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但他们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不损志向,名垂后世,(这种行为)难道是荒谬的!)的结果,所以他义无反顾地抱定“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

9、必死之志慷慨赴难,心中早消了凄怆之情悲凉之意,因此再和着击筑的节拍咏唱时,歌声必然转向高亢,还原为激愤悲壮,这是荆轲本色“还原”,是他“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本色展现(“复为慷慨羽声”),在场宾客在其豪气感染下也变生离死别为同仇敌忾。(3)归纳写作手法。小结荆轲形象特点:重义轻生、视死如归。 写作手法: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深秋),特定的地点(易水),描写太子及众宾客送别荆轲的场景,抓住典型细节(荆轲的歌,众宾客的白衣冠、皆垂泪涕泣、皆瞋目),所有的描写都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凸显了荆轲的人物形象。荆轲形象特点:重义轻生,视死如归。四、总结归纳1、战国策语言特色归纳。言简义丰,形象生动。2、

10、学生再谈荆轲形象。读来自荆轲的一封信。孩子们,秦廷行刺之后,历代学者对刺秦一事不断吟咏,有的赞我为“勇士”,有的斥我为“匹夫”,竟少有人读懂“易水诀别”中我的凄怆悲凉,理解我的重义轻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谢谢你们读懂了我!易水悲歌歇,秦廷侠骨香!时代变迁,义气长存!五、布置作业自读史记刺客列传,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六、教学反思1、课堂有较多论文的痕迹。一些较学术的语言进行更改。比如:集群短句、劝献首级、易水诀别中的解说。2、课堂老师过于主动,“导”的痕迹太强。让学生多说,归纳学生的想法然后引至教师的思路。如勇、智。3、问题设置过于琐碎,可以设置有包孕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如:易水诀别中,听出旋律的变化了么?旋律的变化实际是人物情绪变化的反应“歌以咏志”,是否听出荆轲的心声?4、对荆轲“义”的解读有待商榷。他的义包含了哪些内容?两个含义:一是小我:一诺千金、侠肝义胆。二是大我:除暴安良、扶弱抑强。他的义对现代的意义:并非鼓励大家都做刺客,公正合理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