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5572040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同步教案(系列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Word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名称烛之武退秦师三维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归纳若、夫、微、之四个词语的义项,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重点目标目标1难点目标目标2导入示标 目标三导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

2、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

3、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三、学做思一:熟读课文1、默读课文,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 逢(png)孙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2、听录音,注意准节奏。3、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要连贯。四、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五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诵。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

4、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5、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

6、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诵:朗诵全文。朗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五、课文研读 (一)第一段。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且贰于楚也。( ) 秦军汜( )南(2)解释下面加点词。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 )且贰

7、于楚也( ) 晋军函陵( )(3)“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什么句式? 答: 2、课文分析。 这一段写秦、晋围郑。共有五个分句,语言简练,从情节发展上看,从两个方面为下文作了铺垫。这两方面的情况是: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课时 一、学做思一:课文研读第二、三、四段。(一)第二段。1、 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解释下面加点词。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毒之乎(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8、( )( )( )(3)翻译下面句子。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课文分析。 这段写烛之武同意“见秦君”。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请说明这一段如何写得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字数不超过150个字) 秦晋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说服秦军,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感动了烛之武,他终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应“见秦军”。(二)第三段。1、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夜缒而出(zhu)(2)解释下面加点词。夫晋,何厌之有( )遂子孙荷担者三夫( )微夫人之力不

9、及此(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3)说明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特点。越国以鄙远。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课文分析。(1)烛之武为什么一见到秦伯就说“郑既知亡矣”? 烛之武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一开始,烛之武使秦伯认为烛之武完全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这就引起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完,这就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2)烛之武说服秦退兵最重要的理由是什么?请予以概括。(不超过20个字)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3)除上述理由之外,烛之武

10、说服秦退兵的理由还有什么?请予以归纳。保全郑国有利于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晋国曾对秦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四)第四段。、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乱易整,不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 )吾其还也( )2、课文分析。晋文公为什么不愿进攻秦军?晋文公是一个讲恩情、讲仁义、讲智谋的人。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二、学做思二:掌握重要的实词:1、贰“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副

11、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准许。(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qu古代宫殿前两

12、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 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 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细小,轻微(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 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敝人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说”“辞”见课后第三题。三、学做思三:掌握重要的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

13、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四、本文的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用作名词,远地)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五、本文的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共其乏困(共,通“供”)何厌之有?(厌,通“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