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内-中风讲述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5570346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9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内-中风讲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内-中风讲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内-中风讲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内-中风讲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内-中风讲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内-中风讲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内-中风讲述(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 风 病,韶关学院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彭卫,教学要求: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名“卒中”,源流: 、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

2、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以 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风”、“类中风”,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

3、血瘀”创立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犯脑。,范围,急性 脑血管病,缺血类,出血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概况,在我国,它的发病率为每年每10万人口185219例。2012年统计发病率为8.7%,随年龄增长,约72的首次中风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在每10万人口中约有429620例。以我国总人口数12亿计算,则中风病人约有515万744万人,数字十分惊人。中风的死亡率为每年每10万人口116142例,在不少地区是第一死因。中风后存活的病人,约有6080有不同程

4、度的残疾,重者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有中风病史的病人,有1434可能在25年内复发。,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证候特征】,昏、瘫、喎、謇、麻,【病因病机】 气血亏虚瘀阻脑脉 积损正衰 (年老气虚)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烦劳过度阳气升张阳化风动 火血瘀横窜经络中 五志化火心火暴盛 情志过极 相上互蒙蔽清窍风 肝阳骤亢肝风暴动 饮食不节 煽逆结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病因:外邪、情志、饮食、 劳倦 诱因:气候、烦劳、情志、跌仆努力 病机: 虚(肝肾阴虚、气虚) 火(肝火、心火) 痰(

5、风痰、湿痰) 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脉痹阻或 血溢脑脉之外,脑髓神机受损。,病性: 本虚标实证,上盛下虚证。 本: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 滞,气血逆乱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转归: 中脏腑中经络(好转) 中经络中脏腑(恶化) 正气散脱(胃气衰败):呃逆、呕血、厥脱 邪盛正伤:后遗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病 因,一、衰老 二、具有下列慢性疾病之一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风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风患者患有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应,脑出血患者93%有高血压病史

6、。 、脑血管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 、心脏病,如:心内膜炎,有可能产生复壁血栓;心动过缓则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代谢病中糖尿病与中风关系最密切,有30-40%中风患者患有糖尿病。 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由它继发引起的阻塞性肺气肿可以造成血氧症和血液流变学性质变比,从而使中风容易发生,此病患者中风可能比一般人高4倍。 6颈椎病,患颈椎病时,可造成椎间孔狭窄。推动脉压从而影响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以致发生中风。 7.血液病,血液病是发生中风的病因之一。,三、有以下身体因素和嗜好者 1直系上代有中风病史者,患中风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2.5倍。 2肥胖者患缺血性中

7、风可能要比一般人高0.4倍。 3脾气急躁者、A型性格者患中风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3.5倍。,4妇女多胎(生育4胎以上)者患缺血性中风危险性要比3胎或3胎以下高1倍。 5喜欢吃肥肉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要比一般人高5倍 6吸烟量大、年长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高2.5倍。 7过量饮酒者尤其是饮烈性酒的人比饮酒少的人得高血压、中风的机会要高3倍。 8饮食偏咸者与摄入食盐量正常者在引起中风时存在着显著差异。,诱 因,、情绪不佳(生气、激动);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 、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和起床等体位改变。 、气候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

8、、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血友病、心脏病、血粘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 、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诊 断】 中风的先兆,1、头晕,特别是突然发生的眩晕; 2、头痛,与平日不同的头痛即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 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3、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脸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或一侧上下肢发麻; 4、突然一侧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5、暂时的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6、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跌跤或晕倒; 7、精神改变,短暂的意识丧失,个性的突然改变和短 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 8、出现嗜睡状态,即整天的昏昏欲睡; 9、突然出现一时性视物不清或自觉眼前一片

9、黑蒙,甚至一时性突然失明; 10、一侧或某一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 11、鼻出血,特别是频繁性鼻出,【诊 断】 、临床表现: (1)中经络: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四大主证) (2)中脏腑: 神识昏蒙、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五大主证),、发病特点: 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老年尤多。 、头颅、脑脊液、眼底 检查。,正常眼底 视神经乳头水肿,【鉴别诊断】 、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

10、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 双下肢痿软无力 多见,发病缓慢, 病程长。,【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分期辨证: ()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至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个月。 ()恢复期:发病后周或 个月至半年。 ()后遗症期:半年以上。,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临床多见 肝风、痰浊、瘀血、腑实证。,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临床多见气虚、气阴两虚、 肝肾阴虚证。亦可见 虚实 夹杂证。,2. 察神,观察神志,观察瞳仁,神清辨中经络,病位

11、浅,病情轻度。 神昧辨中腑, 病位较深,病情中度。 神昏辨中脏,病位深,病情重度。,3、辨顺逆,中经络 中脏腑 逆,若神志昏愦,双侧瞳仁大小不等,项强 或抽 搐 ,吐血,呃逆频频, 为病势逆转。,顺,4、辨闭脱: 闭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昏、瘫、痉(噤)、闭。,脱证:目合口开、 鼻鼾息微、手撒肢软、 二便自遗、汗出肢冷、 脉微细欲绝。,闭证 脱证,愦、瘫、软、开、遗,中风 (急性期) 1、中经络 (虚风痰火瘀气) 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气虚血瘀 阴虚风动,2、中脏腑 (神昏) 闭证 痰湿蒙蔽心神 痰热内闭清窍 脱证元神败

12、脱,神明散乱,二、治疗原则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中脏腑:闭证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滋养肝肾, 育阴熄风。,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1、肝阳暴亢 主症:四大主症肝火症脉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勾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 杜仲、黄芩 、 桅子、益母草、 朱茯神、 夜交藤。,2、风痰阻络 主症:四大主症痰瘀症脉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 ( 法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 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 酒大黄。),、痰热腑实

13、 主症:四大主症腑实症脉 (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 生大黄、芒硝、栝蒌、胆南星 ),、气虚血瘀 主症:四大主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 黄芪、赤芍、川芎、 桃仁、红花、地龙、归尾 ),、阴虚风动 主症:四大主症肝肾阴虚症脉 (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腰酸腿软)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怀牛膝、龟版、 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篙 甘草 ),(二)中脏腑,、风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肝风肝火症(肢痉、项强、口噤、抽搐) 治法:清肝熄风,

14、醒神开窍 方药:天麻勾藤饮 合大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2、痰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痰热症(鼻鼾痰鸣,项背身热,烦躁,便秘)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 安宫牛黄丸 羚羊角汤通俗伤寒论 (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 白芍、竹茹、川贝、茯神、甘草。),3、痰湿蒙蔽心神 阴闭:五大主症痰湿症(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肢软,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 涤痰汤济生方 ( 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 人参、石菖蒲、 枳实、甘草、生姜。),脱证 元气衰败:五大主症五脏败绝症候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

15、熟附子、生姜、大枣。),1 、半身不遂 主症:偏瘫,肢软,肢麻,口舌喎斜, 兼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后遗症,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症:口舌喎斜、流涎,偏瘫,肢麻 (痰阻舌窍症脉)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医学心悟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竭、 南星、羌活、木香、甘草。),2 、语言不利,【现代研究进展】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 、对中风辩证论治的研究。 ()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期中风。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中风防复发,中风防复发 一、查明病理 二、生活规律 1、温水洗漱后,饮白开水一杯,冲洗胃肠,降低血液粘稠度,通畅血循环,降低血压。 2、适当晨练,不宜做剧烈运动,跑步、登山均不可取;散步、作柔软体操、打太极拳,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可过量。 3、耐心排便,切忌屏气用力,否则有诱发脑出血的危险;要坐便,这样可持久;多吃蔬菜、香蕉和纤维素多的食物,克服便秘。,4、中午小睡,即使睡不着,也应闭目养神,晚上按时就寝,睡前温水泡脚,然后按摩双足及双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5、转变性格 下决心改变脾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