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557014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包装标准化及包装法规,第 8 章,2,第一节 概 述,一、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 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标准是科研、生产、交换和使用的技术依据;标准化是组织专业化生产的技术纽带。,3,二、标准的分类,标准的种类有很多。根据不同的目的或原则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1按照标准化对象,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技术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技术标准包括基础技

2、术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管理标准包括管理基础标准,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行政管理标准,生产经营管理标准等。 工作标准是指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工作标准一般包括部门工作标准和岗位(个人)工作标准。,4,2我国的国家标准,按标准性质可以分为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 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则是推荐性标准。 3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可以划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

3、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五类。,5,三、包装标准化的内容 :,1、包装材料标准化 商品包装材料应尽量选择标准材料,少用或不用非标准材料,以保证材料质量和材料来源的稳定。要经常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情况,结合企业生产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用。 包装材料主要有纸张、塑料、金属、木材、玻璃、纤维织物等。对这几大类包装材料的强度、伸长每平方米重量、耐破程度、水分等技术指标应作标准规定,以保证包装材料制成包装容器后能够承受流通过程中各损害商品的外力和其他条件。,6,2、包装容器的标准化 包装容器的外形尺寸与运输车辆的内部尺寸和包装商品所占的有效仓库容积有关。因此应对包装外形尺寸作严格规定。运输包装的内尺寸

4、和商品中包装的外尺寸也有类似的关系,因此对运输包装的内尺寸和商品中包装的外尺寸,也应作严格规定。为了节约包装材料和便于搬运、堆码,一般情况下,包装容器的长与宽之比为:,高与长相等。,7,3、包装工艺标准化 凡是包装箱、桶等,必须规定内装商品数量、排列顺序、合适的衬垫材料,并防止包装箱、桶内空隙太大、商品游动。如木箱包装箱,必须规定箱板的木质、箱板的厚度、装箱钉子的规格、相邻钉子距离,包角的技术要求及钉子不得钉在夹缝里等。纸箱必须规定如何封口,腰箍的材料,腰箍的松紧及牢固度等。布包则要规定针距及捆绳的松紧度等。回收复用的木箱、纸箱及其他包装箱也都必须制定标准。,8,4、装卸作业标准化 在车站、港

5、口、码头、仓库等处装卸物时,都要制定装卸作业标准。要搞好文明操作。机械化装卸要根据商品包装特点选用合适的机具,如集装袋、托盘等。工业、商业、交通运输部门交接货物时,要实行验收责任制,以做到责任分明。,9,5、集合包装标准化 集合包装即适合机械化装卸,又能保护商品安全。我国集合包装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并制订了部分国家标准,其中,20吨以上的集装箱采用国际标准。托盘的标准应和集装箱的标准规定的尺寸相配套合。,10,托盘包装标准化,托盘包装主要用于包装件组合码放在托盘上,加上适当的捆扎和裹包,以便利用机械装卸和运输。,托盘包装的主要固定方法:捆扎、胶合束、拉伸包装、收缩包装、并可相互配合使用。,11

6、,四、标准化的基本原理,1简化原理 含义: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其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即应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功能环节,保持其构成的精炼、合理,使总体功能达到最佳。 简化的两个界限是必要性和合理性。,12,2统一原理,含义: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所确立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 统一原理的典型应用实例包括:概念、符号;产品品种、规格和特性;产品零部件;数值和参数;程序和方法等。,13,3协调原理,含义:在标准系统中,只有当各个标准之间的功能彼此协调时,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最佳。 协调的方式包括单因素协调和多因素协

7、调(按协调因素区分);一般协调和最佳协调(按协调效果区分);静态系统协调和动态系统协调(按系统状态区分)。,14,4优化原理,含义: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效果。 优化的一般程序是:确定目标函数;收集资料,给定约束条件;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分析、评价和决策。,15,五、标准化的作用,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 1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2是科学管理的基础 3是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需要 4是扩大市场的必要手段 5. 是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平台 6. 是推动贸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16,六、标准化对象与立法

8、对象,标准的使用应当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技术法规。无论是国际标准(例如ISO标准、IEC标准)、区域标准(例如EN标准)还是国家标准(例如GB/T),只要双方同意,在贸易合同中都可以被纳入。 但是,当国际标准、区域标准或国家标准中出现不符合进口国或出口国当地法律的条款,尤其是与当地的技术法规抵触的条款时,各国一般均执行各自的技术法规,而不是按照贸易合同中约定的标准。,17,七、我国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机构,我国的标准化管理系统由标准化行政管理体系、标准化技术工作系统、标准化咨询服务体系等构成。标准化管理系统是技术监督系统中一个主要的子系统,技术监督系统又是国家经济体制的一个子系统。,18

9、,我国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按照国务院授权,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授权的有关行业协会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1我国的标准化行政管理体制,19,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部门主管,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20,2标准化行业管理系统 标准化行业管理系

10、统是依据标准化对象所属的行业领域来建立的。 按照我国经济管理的体制和分类习惯,可以分成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卫生标准化管理系统、军用标准化管理系统、环境标准化管理系统等。 各行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又可分成若干个子系统,如工业标准化管理系统又可分为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纺织工业、冶金工业、包装工业等标准化管理子系统。,21,3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也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化工作。

1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县政法部门也设有标准化管理机构。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工作实行业务领导。,22,八、我国的标准化技术工作体系,标准化技术工作体系主要由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系统(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系统)和标准的实施监督系统两大系统组成。 标准的实施监督系统分为工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系统、进出口商品检验系统、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和专业监督检验系统等。,23,1我国的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工作系统,我国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工作系统由全国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与技术工作组(WG)所组成。 专业技术委员会是在一定专业领域从事全国性标准化

12、工作的技术组织,专业范围较宽的技术委员会,可建立若干个分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工作范围、负责的技术业务领域、人员组成和办事机构(秘书处)的设置等均由技术委员会决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若干工作组,工作组具体负责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或某个标准的科研工作。,24,2我国标准实施监督的系统,我国标准实施监督制度。强制性标准一经发布实施,就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其中产品和工程质量监督是标准实施监督中的主要任务。我国标准实施监督系统由工农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网、进出口商品检验系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系统以及各专业监督系统所组成。此外,还与各生产主管部门、行业归口部门的部门产品质量监

13、督系统以及用户或消费者为主题的群众性监督组成权威的、有效率的全国质量监督体系。,25,第二节 我国的包装标准化及其现状,一、我国的包装标准管理机构及包装标准化现状 我国于1985年成立了“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门从事我国包装标准的研究工作及包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审查工作。,26,1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全国食品直接接触材料及制品标准化委员会 3全国包装机械标准化委员会 4全国食品包装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全国集装箱标准化委员会 6全国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环境试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7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8全国塑料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9全国轻工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0全

14、国造纸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1全国印刷标准化委员会 12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委员会,截止2010年,我国包装行业及与包装行业有关的专业委员会(TC)主要有:,27,二、我国包装标准化的发展趋势,(一)发展目标 形成有效的包装标准化工作机制及标准工作更新机制; 以自主创新为基础,制定一批涉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关键技术标准; 继续完善、健全包装标准体系; 提高标准在全社会的实施和应用水平; 加强国际领域交流与合作,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28,(二)重点任务,1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加强标准化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3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 4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2

15、9,第三节 包装法律与法规简介,一、包装法律法规的作用 1. 有利于规范中国包装行业的发展; 2. 有利于包装工业企业的规模管理; 3. 有利于全面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有利干打击伪劣假冒产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6. 有利于节约包装原辅材料,建设低碳社会; 7. 有利于规范包装产品生产和流通,减少物流成本; 8. 有利于促使中国名牌产品跻身国际市场; 9. 有利于依法管理包装行业。,30,目前,我国尚无独立的包装管理法规。 现行与商品包装有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

16、出口商品检验法、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定点生产管理办法和铁路货物运输规程等。此外,还有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下发的相关文件:包装资源回收利用暂行管理办法(1999年1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的通知(2009年1月23日)关于印发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工作方案的通知(2009年8月27日)。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管理实施部门分散,所涉及的内容上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则往往停留在通知和宣传层面。,二、我国的包装法律法规现状,31,然而,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包装法,包装行业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散见于环保法、知识产权法以及一些零散的行业法规和规章、标准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比较滞后。 包装法律法规建设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包装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以我国的产品包装不符合他们的卫生、环保、检疫等法律标准为由,对我国的出口商品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给对外贸易造成了较大的困难。,3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先后颁布了三个商标法规,即: 1950年7月政务院公布的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