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

上传人:QQ15****706 文档编号:95556726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设计研究 以图像处理Photoshop为例 院(系、部)名 称 : 教育学院 专 业 名 称: 教育技术学 学 生 姓 名: 学 生 学 号: 1 指 导 教 师: 2016 年 3 月 10 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摘 要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使用便捷”等特点,在短期内得到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学生在本研究中初中信息

2、技术微课程的教学方式下,能够在课时不多的信息技术课中,体验与传统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模式,从而积极投入,通过观看微视频,主动接受与消化知识,并广泛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分析微课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微课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应用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微课在我国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关键词:微课;课堂教学;微课内容设计;应用模式前言面对全球信息化,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人们基本的必要技能,随着社会的信息化,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的推崇,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也逐渐向碎片

3、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不断升温,如:“微课堂”、“微教案”、“微视频”等。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此后,随着第一届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微课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应用中不断升温,引起了越开越多的教育者的普遍关注。一、 概念界定(一) 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问题,自2010年广东佛山市教育局学者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

4、概念以来,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対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众多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微课活动官方文件对微课逐渐给出了各方定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定义如下: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一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则认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

5、”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不同学者尽管在定义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其在内涵上都具有“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等共同点。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微课本质上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微课在网络环境中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指导、练习、测试、学习调查、专家点评、学生评价、教学反思、问题解答、论坛等。它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6、或是某个教学环节;第二、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第三、“短小精悍”,方便使用。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第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赋予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视频,增加所需的教学资源的机会,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补充与给养教学2。此外,使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微课还应具有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共享性等特点。(二) 初中信息技术本研究中初中信息参

7、照的教材是河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信息技术1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多媒体世界”、“电子表格Excel”和“图像处理Photoshop”,四个单元的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学习,且循序渐进一般都要靠安装在计算机上的软件进行操作学习,基本上是凭借讲解软件知识与操作来教授进行各种数字信息的处理、问题的解决等。在本研究中的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选取的是信息技术1中的图像处理Photoshop课程内容,PS图像处理即是在计算机环境下,学生参照需要教师提供的最终效果图,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各种图形图像素材进行操作处理,制作出自己的图像作品,从而培养学生软件操作能力以及欣赏美、鉴赏美、

8、创造美的能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文献中提到的有关微型课程或微课的单词包括Minicourse、Microlesson等。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次开展了微型课程,这种微型课程又叫做短期课程、课程单元,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专题)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3。这种课程形式能够引起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又能反映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新加坡MOE(Masterplan for IT in Education)共投资了20亿元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微型课程开发占了非常大的比重4。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30一40的美国中学在社会学科领域开展

9、了微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切身利益或现实生活,如家庭教育、消费者教育、环境污染教育等。有调查研究表明,被调查的美国40所中学里有的977门社会学科微型课程,有360门美国史微型课程,很多较难的理科知识如数学、化学等经过教师拆分知识设计成微型课程供学生学习5。新加坡唯一一所教师培训社会机构Nm(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于1998年开始进行微型课程研究项目,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开发微型课程的能力。二、 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爱陶最早开始关注微型课程,他在1985年1月刊出的教育探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什么叫微型课程”啊,接下来十几年内,都少有对微型课程的

10、研究。2000年以后微型课程重新回到了研究者关注的视野,有很多相关的文章陆续见刊。上海市宝钢第三中学的徐谊在2005年9月刊出的中小学管理上发表的一篇“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中指出,微型课程是指以主题模块为主要课程组织形式,以专题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相对完整而独立的一种中小型课程形6。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给出了定义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7。”上海师范大学有关微型课程的四篇硕士论文对微课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刘素芹的硕士论文中给出了微型课程的六步设计模式,简称M6模式,即确定课程目标确

11、定单元教学序列准备课程内容一一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方式设计评价方式进行课程管理8。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别给出了基于M6设计模式的非网络形式的微型课程开发过程和网络形式微型课程开发过程,并通过和学校的老师合作,对微型课程的设计、开发进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效。作为微课比赛和微课资源建设的倡导者,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指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1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及本论文研究方向

12、国内和国外有网络课程平台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9。目前,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10。而我国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基本是出于老师自发的原因。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

13、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基于微课课堂教学的微课平台最好能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高效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平台应该具备异步在线讨论功能,在线学习的师生能够共同为学习者解惑,学习结束后,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练习题,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鉴于此,微课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用于学生的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用于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11。由于微课在我国还处于建设初级建设阶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另外受到各个地区不同条

14、件的限制,微课在我国的应用实践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结合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以及微课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科目应用中的一些案列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微课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4.1微课作品质量有待提高以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微课设计大赛作品为例。从微课的开发设计方面考虑,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五个环节12。在实际教学应用方面,还应考虑到微课不同于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有相应的有效连接等。因此,微课的开发及建设应是系统的、立体化的工程。尤其是微课的共

15、建共享,涉及政策调控、管理服务、规范标准和质量监控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另外,从技术方面来看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微视频在拍摄、编辑与合成等方面可能也会存在不足,如:镜头单一、缺少变化、画面不够清晰流畅、声音不够清楚等等问题。即,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微视频的内容方面考虑,可能会因为所选内容繁多,杂乱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微视频内容不完整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4.2微课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有待提升由于专门开发微课资源的平台尚未确立,现有的平台功能较单一,仅限于视频资源的上传,审核,管理,点播,发布,点播是最主要的功能。尤其缺乏对视频的互动,而留言,评价、交流、反馈等交互环节相对薄弱13。以微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14。该文主要结合“微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对微课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比较系统化的尝试研究。由此文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及学者对微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均有一定的掌握和认识,但实际教学中尚且缺乏一定的理论的指导,对微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及所存在的问题阐述的不够明确,仅仅是对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了简单的说明。笔者认为,由于微课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尚处于建设时期,教师应用微课教学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