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527045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前教育教师技能培养研究摘要:职前培养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后的专业成长状态。就师范教育而言,从课程结构的角度去完善,使其课程设置能够不断得到优化,满足未来教师培养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从教学实施的角度去落实,重视未来教师培养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培养,两者动静结合,给予教师职前专业成长所需要的丰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专业成长能力,为其职后的专业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关键字:职前教育;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课程安排; 职前教师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是未来教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将影响其个人的终身专业发展。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所教学科专业知

2、识和丰富的教学技能和经验,教学技能是执教者运用固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训而形成的稳定且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支撑,有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实践来生成和提升。一、 我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一) 以学科专业课程为本位长期以来,对教师培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的关系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师范生掌握的学科知识越多,就越有利于他们今后教学能力的形成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由此,导致我国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性”而轻“师范性”。这种以学科专业课程为本位的课程设置引发的不良后果,一是使师范院校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同类专业看齐,二者在学科专业课程门类上几乎完全相同

3、,忽略了师范院校自身的培养目标。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中综合教育课程比较偏重思想政治类课程和计算机、英语等工具性课程, 而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类、社科类、艺术类及综合性交叉课程的开设不够全面,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小, 难以与中小学课程改革形成回应,也不利于专业化教师的培养。其实,从培养目标出发,教师具备学科知识是为育人服务的,育人离不开知识,但并非知识越多越有利于育人。有关研究表明,虽然“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这些知识与教学质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教育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过小, 类型单一。国内有许多学者对我国的综

4、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的比例进行了比较研究, 得出的结论是: 教育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大多数师范院校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仅占总课时的7% - 11%,其中教育见习、实习6 一8周 ; 而学科专业课程比重很大, 一般占50% 以上, 有的甚至高达70% 。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课时数不仅远远低于学科专业课程, 就是与其他主要公共课相比, 教育课程也显得比重偏低。教育类课程不仅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小, 而且类型单一。多年来, 尽管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却反应迟钝, 几乎一成

5、不变。(二)、课程内容老化, 注重理论讲授, 缺乏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 理论说教过多, 游离于生气勃勃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之外, 缺乏对现实问题的临床式指导, 学生从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中得到对教育教学的操作性指导不多, 因此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迅速实现角色转换, 适应期较长。在课程内容上,此类课程不能反映出当代教育领域最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课程意识、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致使培养出的师范生职业素质不高,缺乏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对教育类课程的轻视,不仅不自觉地暗示职前教师 “学科专业课比教育类课程重要”,助长了学生对教育学科的轻视,

6、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还会给教师在职培训、个体专业性发展带来不良后果,阻碍教师专业化进程。(三)、教育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 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教育实践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检验, 又是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进一步锻炼教育教学能力、丰富专业情感的机会, 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职前教师培养机制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关注和重视实践教学。我国高师教育见习、实习大多数高师院校安排在第7 学期或第8 学期,且时间短,一般只有68 周。这种教育实习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教育实习时间短而集中; 教育实习目标简单、形式化严重; 教育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实

7、效; 指导教师指导不力; 实习生实习行为散漫、对实习活动的态度比较淡漠,等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既要听课又要授课,还要实习班主任工作, 是非常匆忙的, 往往刚刚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 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熟练教育教学技能既不能整体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教育技能,也不能较准确地检测学生的从教素质,师范生在入职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新手”状态,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工作适应期延长。二、 要注重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杜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中强调:“对于教师合适的专业指导不只是纯理论的而且包括一定量实际工作。”这就强调了从实践中学习,理论必须联

8、系实际。所以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教学技能有关知识的理论培训,还要让师范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增加他们的试讲机会,多给他们提供实践平台。第一、优化模拟教学培训,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职前教师教育必须改变原先那种“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忽视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师范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理论知识后,可以通过仿真教学训练活动来获取实践性知识,将实践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首先要从学校的课程设计上考虑,多一些实践类的课程,加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基础教育实践相结合,并结合理论教学强化技能训练。通过教学观摩

9、、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问题讨论、模拟课堂、教学见习等实践活动。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养成,提升其整体素质。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的锻炼需要实际的教学实践,实践类课程真正的强化应该是体系性的,常态化的,应该把实践类的课程贯穿于师范教育的全过程。应该在师范生走上真实情景的课堂教学前,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可开设教师基本功实践类课程,重视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类课程,试之在虚拟情景中获得教学能力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应对联系,为真实情境的教学实践做准备。 第二、

10、参与式教学有助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由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实际上是要求对准教师的技能培养不是使之“强”而是要使之“合”。在师范生的课程中,要特别侧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以培养出来的新教师能够胜任新课标,实现新课标。从教学内容架构看,根据教学目标来设置学生的学习事项,如学习问题、任务、活动和作业,把问题转化为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或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成果,自我诊断的等,这是参与式教学的前提。第三、增加教育实习机会和时间,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教育理论学习到教育实习之间的过渡

11、环节,也是师范生接触基础教育实际教学环境和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师范生可以“零距离”接触真实的教育教学实际,在实习中不断地揣摩、试验、反思、总结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将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改变并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提高教育实习实效。教育实习时间应由原来的68 周增加到12 周左右。为避免学生因“考研”和“谋职”造成的实习不安心,将实习时间分散到第三学年下学期和第四学年上学期两次进行。要改变传统实习以系为单位进行的方式,组建由各专业学生混编的教育实习小分队,由本校业务精干的教师指导。采取听课与评课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试讲与实讲相结合、教学与班级管

12、理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受到严格的、高质量全方位的从教能力训练。第四、 培养学生的专业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反思能力应贯穿在整个教师教育阶段。专业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持续发展的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

13、面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单纯的经验积累并不意味着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还需要借助教育理论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来自大学老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及时指导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反思。第五、 培养师范生全面而和谐发展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还应当重视身体的、情感的、审美的、伦理道德等等的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师范院校应该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情谊和价值、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力图整合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人格,为学生提供一种人性化的课程,促进学生和谐、均衡而全面的发

14、展。另一方面对师范生,一、加强师德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职业是高尚而伟大的。二、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加强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师范教育氛围。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会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是信息时代对师范生的必然要求。四、重视教育实习的效果 教育实习是指师范生在毕业之前集中一段时间到实习学校参加综合性的教育实践课程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广泛且深刻的,研究证明,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影响是最大的:精神是振作还是萎靡,兴趣广泛还是狭窄,性格温和还是暴躁,意志坚强与否,生活是否有序。平时注

15、重尊重他人的教师,培养的学生也是习惯优先尊重别人的想法。因此教师富有魅力的人格修养呢能产生言传身教的效果,甚至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效果。三、 结语教师是学校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我们需要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专业素质,健全的个人修养。还有师范学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书斋中培养不出教育家,也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参考文献】:1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从教师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 6) 2王传金,王琳 论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10) 3杜威.学校与社会A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教育出版社,1981.1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