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王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526741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州王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相州王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相州王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相州王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相州王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州王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州王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州王氏马耳山舞潍河唱,人才辈出名四方;臧王刘李丁五家,明清两代业辉煌。解放前,山东诸城境内有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提起五大家族中的王家,诸城人自然会想到相州王,而对大营王和贾悦王就不是很了解了。岂不知,这三个地方的王氏,是亲兄弟三人的后裔。诸城王氏大家族,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曾留下过辉煌的足迹,也为后人留下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元末明初,战乱仍频,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华北平原上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大部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但有的地方凭借山河之险未遭战乱,社会相对安静,人口繁衍日盛。朱洪武刚刚平定天下,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人口大迁移。江苏海州一带,有一家王氏兄弟三人,

2、也被卷入了迁移大潮。明初,王彦名搀扶着体弱的哥哥,带着年幼的弟弟,从海州一路辗转来到了山东诸城,暂住邑西小店子。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准同迁一地。移民中有的为使同祖兄弟生活在一起,不得不忍辱负痛更姓改名,王家历来崇尚“行不改姓,坐不改名”,王氏三兄弟便决定由小店子分而居之。其中一个去了相州;一个去了贾悦;王彦名则去了城北初家庄(即是现在的舜王街道大营村)。三兄弟中迁去城北相州的那位,后人定居相州东巷,外号“老实王家”,为农耕世家,后人从第六代上开始有人读书做官,此后,官员文士层出不穷。据统计,相州王家自明朝后期至清朝考取进士17人,被称为神奇的进士家族。另外,还有130多人出仕为官

3、,其中:侍郎、御史、布政使、监察使等三品以上官员14人;知府等四品官员13人;监察御史等五品官员7人;知州等五品官员23人;知县等七品官员31人;八品以下官员若干。他们的代表人物有:王镆、王钺、王沛思、王沛惶、王玮庆、王琦庆等朝廷重臣和国家栋梁。近现代的有著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等。还有是山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王翔千,他的女儿王辩(又名黄秀珍)是山东第一个女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邓小平、张闻天同班一起学习马列主义;女婿赵志刚是中共诸城县委(临时)第一任书记。因为相州王家历代名人比较多,大家对此颇有一种神奇的感觉。殊不知,迁到大营村的王彦名的后人更为神奇

4、。他生有七个儿子(贵、仪、坛、城、广、堪、增),其中长子王贵年轻时因故迂往新城(即今淄博市桓台县)。仅这一支的后人在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36人、举人53人、贡生143人、监生235人、太学生31人、廪生30人、增生50人、庠生307人、武庠生76人、科考虽无功名但任县以上职衔的45人,共计1006人。王家遵循的家训是“道义”和“读书”,崇尚的理念是“学问赛珍珠”,考取功名全凭真才实学。例如,王士禄、王士祜、王士祯,一家兄弟三人都考上进士,让人想不到的是连陪读的家人的孩子也考上进士,“一门三进士、家人会连登”的佳话盛传一时。王家不光考取功名的多,出仕为官的名人也不少,曾出过七位尚书,一辈出一个,第

5、七辈上出了两个,名曰“六辈七尚书”。他们是:王彦名的四世孙王麟,贡生诰封户部尚书;五世孙王重光,谥忠勤诰封户部尚书,六世孙王之垣历仕户部尚书;七世孙王象乾,历仕兵部尚书;七世孙王象晋诰封刑部尚书;八世孙王舆敕,诰封刑部尚书;九世孙王士祯(又名王士正、字渔洋)历仕刑部尚书、谥文简。七位尚书中权势最大的是王象乾,时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为卫国御敌立下了功勋,皇帝诏令为其在家乡新城建造“四世官保”坊,意为四世保明朝。当时国家六个部的尚书王家就占了三个,人们戏称王家“达官文豪王半朝”因为王氏一家不但出仕为官者众,而且文豪颇多,有文学著述就有120种、560卷,诗歌4000余首,清初被推崇为文坛领袖、一

6、代诗宗,主持中国文坛近半个世纪。现在,在其家乡新城建有王渔洋纪念馆,在其祖籍诸城市名人馆里也陈列着王渔洋的画像、简介和丰厚的著述。王家为什么出了这么多人才?有个传说更是神奇。那就是王彦名长子王贵的夫人初氏,她是在清明节这天打秋千时,被大风从诸城初家庄刮到新城去的,被尊称为“风送夫人”,她与王贵的婚姻被视为“天作之合”,他们的后人这么发达,也是天意。对此,有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大文学家王渔洋说,这事确实是真的。另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很奇特,那就是王家虽然出了这么多的名人,但都不是在大营发迹的,大都是离开大营在新城和其他地方发展而取得功名的,包括诸城境内王彦名第五子王广的后人知县王铨、解元王侍等,也都

7、不是在老家时发迹的。好在王家子孙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老根,在外考取功名或出仕做官后,都纷纷返回老家祭祖、立碑、竖旗杆。老家族人也没有忘记他们,在大营王家祠堂里、始祖坟前的石碑上,都书写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好多外地人也都常去看。人们都感慨地说:大营真是块神奇的“葫芦地”啊!(其意思是说王家的后人像葫芦一样,在本地扎根,爬蔓到外边结果,结的果都是大的。)至于王氏三兄弟中后来迁到贾悦去的那位(名字失考),史迁贾悦王家庄,他的后人中达官文士也不少,但远远比不上相州、大营两兄弟家多。不过,在其八世后有个女儿可很出名,她生的儿子是清朝大名鼎鼎的宰相刘墉。诸城贾悦王氏族谱记载:王宸嗣,字觐颺,一号枫崖,邑增生。明

8、崇祯壬午山东解元、清顺治乙丑进士王斗枢之次子,著有闻鸡窗诗行世。王宸嗣有一子(名延宗)六女,其最小女适“诸城(现为高密市)逄阁庄雍正甲辰翰林东阁大学士刘公统勋”。王宸嗣的女儿是王统勋的原配夫人、刘墉生母。由此可知,王宸嗣乃刘墉外祖父。当然,亲戚并不止这些,还有王宸嗣的哥哥王佩(字:渚),娶的妻子就是刘墉的堂姑。乾隆十七年,贾悦王氏续修族谱,刘墉还为其写了序,贾悦王氏族谱中仍保留他的真迹。序中说:“忆墉外家王氏外王考邑增生觐颺公讳宸嗣,即堂姑丈岁贡生 渚公讳佩之贵弟也。世居贾悦镇,徙县之双门前,墉之髫龄随母归宁,朝夕嬉戏,外王考每抚顶而许之,曰:异日成吾宅相,有光吾门者,必是子也。至今言犹在耳,

9、耿耿不忘焉。继此问候起居,春秋弗间。不意墉未及冠,而先慈见背。呜呼痛哉!越十余年,幸获得志,给假旋里,展外王考墓于铁水东原,睹彼松楸,追思杖履,凄然者久之。”据诸城大营王氏族谱记载:“盖吾王氏,于故明洪武初,由海州迂诸城,暂住邑西小店,再由小店出者三,一居贾悦、一居相州、一居大营,而新城又自大营迂去者也”。康熙年间,诸城贾悦王氏在续修族谱时,相州王沛思也给写的序,并特注明:王氏由西小店迁出,相州一支、贾悦一支,溯厥渊源皆一本也。相州王氏、贾悦王氏的族谱上,也都注明了与大营王氏的关系,他们虽然居住的地方不同,但确属一人之后、同脉相传,他们是亲兄弟三人的后裔,是确信无疑的。诸城相州、大营和贾悦王氏

10、三兄弟的后裔人才众多,亲戚门当户对,他们在同时期活跃在齐鲁大地上,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各显辉煌,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也为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故事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桓台县王渔洋文化总第五期上发表州王氏,是明朝初期由海州辗转来到相州定居。族谱记载:“王氏自小店出者为营子,为相州,又自营子迁出者为新城桓台,为贾悦,以我始迁相州之祖为始祖”。大营祠堂对联记载“自海州奔琅琊先迁小店后住营里”。可见相州王是由海州迁到诸城。经族人的艰苦奋斗,相州王氏家族对诸城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明清时期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大家族之说,相州王是否属于其中无曾考证,但是,相州王家当时是诸城名门

11、望族确属事实。相州王氏四世之前以务农为主。族谱记载始祖居相州东巷,当代就“有地千亩,马百余蹄”。二世即“已积谷称富人”。三世“产兴一镇”。四世“以财自卫,乡里称善人”。五世以后,据说在近支新城王大营王的分支影响下开始向仕途发展。明朝时期新城王氏是朝中很有影响的家族,曾有六部七尚书,一门三进士,父子同朝为官,皇上戏称王半朝家之说,历史名人王渔洋士祯即是家族中的成员。相州王氏五世以后,族人向学为官者蔚才然成风。家传记载五世通议公“既长乃弃书推泽为吏入宫监”。六世“通议公长子好学致举子业,颇有声,补博士员,试辄前茅,盖王氏自是骎骎向学矣”。据族谱记载统计,清朝时期族中共考取进士17入,其中武进士一人

12、,皇帝赐予进士一人,举人近百人。其中,八世沛思是四省解元。县以上官员近200人不包裹敇增官职,其中三品以上官员多人。相州王氏家族中,家产大都富庶,多是为国为民为名而为官,因此为官者多政绩较好,很多人受到朝廷的奖赏和民众赞誉,县志和府志上都有很多记载。如六世冬曹公开基“戊午举于乡,为榜中第二人就仕为浙东寿昌令。”时是清初,“草昧吏民多畏罪避匿山中弄兵自卫”。开基单独进山,向他们讲明利害,悄悄领他们下山,避免了武力征讨,使数万计人免遭伤亡,使他们安居乐业。不久,山中大豪作乱,其他县以“奇货视之,招部民告讦。开基曰:朝廷已下诏许投诚矣,奈何弃吾民哉!”他不理告发者,上级指责他。后来“诸大豪复相率入山

13、中为盗,旁郡县悉被其害,独寿昌无恙”,上级又赞扬他。后升工部员外郎。七世王锳,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至江南布政使,政绩突出,带病留任,劳累致死。传记记载:“公不喜私藏,柩还之日,行李萧然,路祭巷哭,至为罢市天子悯恻赐祭葬”。七世王钺,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出任西宁知县,严格执法,德教为先,闲暇时直接教授学子,使地方风俗好转。吴三桂叛乱时,兵临城下,他镇定指挥,抗敌保城,并说服广东总兵坚守勿退。两广总督夸奖钺:“保全东粤,全你功也”,并联名广东巡府向朝廷推荐王钺的才能。钺知道平南王尚可喜早晚必反,因此称病辞官。事迹载家传及县志。崇祀名宦乡贤祠,西宁父老立有遗爱崇荫二祠纪念。著有水西纪略一

14、卷,粤逰日记一卷,星余笔记一卷,世德堂文集二卷,诗集二卷行世,多被选入四库全书。八世沛憻,康熙二十三年举人,授漳州同知。传载“善断疑事,喜兴事功,所至皆有异政。”历任温州知府,四川建南道副使,广西布政使,左都御史衘。卸任时,皇上亲自送别,“命内侍扶入,温谕谆谆,颁赐优渥”。晋赠光禄大夫,赐一品全葬,崇祀名宦乡贤祠。九世王棠,举人,雍正二年,捐授工部员外郎,志载“棠英毅,勇于任事”。皇帝“下诏褒嘉,谓棠实心任事,内外大小臣工若皆如棠,朕复何虑。即加按察使衔以示优奖。”“十一年,加光禄寺卿衔,给钦差大臣关防”。九世善宗,康熙十八年武进士,授台湾水师左营守备,为保卫边防安全做出贡献。县志记载“安平为

15、台湾门户,外接彭湖,岛屿以百计,奸人出没其中,善宗分遣战艘,昼夜巡警,终其任,无敢窥鹿耳门者”。靖海候施琅谓其“将才也”。九世培宗,康熙三十九年进士。相继做过南乐知县,礼部主事,山东道监察御史。曾经“劾吏部私窜奏摺,举朝为动色。”皇上“赐宴乾清宫,以金杯命酒,出入指上下朝许子弟扶持。”县志记载的相州王名人还很多,如刚直不阿的王沛憬;断案如神,被“一时称为神君”的王植;为新昌县兴修水利,为营救嵊县叛狱被诛引无数的王沛懋;任平武知县,保安除盗,立诛首恶,继任余姚知县筑堤保田二十万亩,人号曰王公堤的王令等等。以上县志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此后,王氏名人还很多,除族谱简单记载外其他资料中也有记载

16、。如光绪山东通志记载十三世王莲塘,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官至知府,三次任乡试同考官,清正廉洁闻名,蒙恩褒奖,二品封典,赏戴花翎,赏加二品衔,恩诏加五级,诰授朝议大夫,晋授通奉大夫。“年六十余,挂冠归田里,泊如也,喜读书,三充乡试同考官,归日,橐书数千件,”。为表彰王氏某位官员,皇上御笔亲书福字,置于王氏五世祖祠堂。到此,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王氏奉旨修建名节牌坊多座,顺口溜“相州街,南北长,九座牌坊压当央”就是很好的说明。直至五八年大炼钢铁和六六年文化大革命,这些牌坊和御赐葬林的石碑、石人、石马等才相继被毁。如果保留下来,不亚于现在闻名的安丘蓭上牌坊和安徽黟县鲍氏牌坊。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王氏家族中出现了很多革新人物。十六世王乐平是国民党早期党员,山东党部负责人,1922年去苏联参加世界共产党及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