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5526551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环境空气采样作业指导书1.1 采样工作流程1.1.1 监测项目调查现场监测人员认真了解监测对象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清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规律,查看环保措施落实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监控生产负荷,调查现场环境(气象、水温、污染源)有关参数和周边环境敏感点,检查监测点位符合性及安全性,搜集与编制监测报告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并做好相关记录。1.1.2 实验室采样前准备现场监测人员领取采样容器、滤膜,准备现场监测和采样所用的仪器设备、器具、样品标签、现场固定剂等,并完成设备的运行检查。1.2.1采样前准备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包括:采样器、风速风向仪、气温气压计、GPS;吸收瓶(内装配制好

2、的吸收液,装箱,含空白、平行)、滤膜(含空白和备用膜)、镊子、凡士林、剪刀、手套、封口膜、电池、原始记录单、交接单、样品标签和笔等相关仪器物品。1.2.2仪器设备的运行检查在领用时,要检查并填写仪器的使用记录,尤其检查采样流量是否需要校准,并对采样器进行气密性检查。1.1.3 现场采样前准备1复核现场工况,是否适宜进行采样。2观测现场风速风向,局地流场、大气稳定度等气候条件,确定监测点位。3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1.1.4 气态污染物将气样捕集装置串联到采样系统中,核对样品编号,并将采样流量调至所需的采样流量,开始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气样温度、压力等参数。气样温度和压力可分别用温度计

3、和气压表进行同步现场测量。1.1.5 颗粒物采样1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用清洁干布擦掉采样头内滤膜夹及滤膜支持网表面上的灰尘,将采样滤膜毛面向上,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同时核查滤膜编号,放上滤膜夹,安好采样头顶盖。启动采样器进行采样。记录采样流量、开始采样时间、温度和压力等参数。2采样结束后,取下滤膜夹,用镊子轻轻夹住滤膜边缘,取下样品滤膜,并检查在采样过程中滤膜是否由破损现象,或滤膜上尘的边缘轮廓不清晰的现象。若有,则该样品膜作废,需重新采样。确认无破裂后,将滤膜的采样面向里对折两次放入与样品膜编号相同的滤膜袋(盒)中。记录采样结束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压力参数。1.1.6 采样记录相关

4、事项环境空气采样记录包括:监测项目、样品批号、采样点位、采样日期、采样时间(开始、结束)、样品编号、气温、大气压、采样流量、采样体积、天气状况、风速、风向、采样人、审核人。填写采样记录注意事项:样品批号和样品种类一定要填写;标况体积一定要计算正确;发生异常情况,备注栏和副架说明处一定要填写清楚;记录单上不能有涂改的痕迹,修改要规范;1.1.7 样品转移、交接工作结束,现场监测人员应妥善保管原始记录,安全、规范运输样品,及时与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并填写交接记录。1.2 采样工作中的注意事项1采样前检查气密性时要接干燥瓶,吸收瓶不能接以防倒吸。2采样结束后,取下样品,将气体吸收装置进、出口密封,按相

5、应项目的标准监测分析方法要求运送和保存待测样品。3用超细玻璃纤维滤膜采样时,应对光线检查滤膜是否有损坏,如有损坏,停止使用。4采集气体样品时,注意吸收瓶溶液的颜色,如果未采样已变色,则该样品作废。5现场空白样的放置:启动采样气路时,同时将空白样的吸收瓶封口膜打开,气路采样结束时,同时将空白样封口;准备空白滤膜装入切割头中放置在空气中,采样后结束后按照滤膜采样同样方法放入滤膜袋中,运回实验室检测,空白滤膜前后两次称量质量之差应远小于采样滤膜上的颗粒物负载量,否则次批次采样监测数据无效。6向采样器中放置和取出滤膜时,应佩戴聚乙烯手套等实验室专用手套(和实验室人员称量滤膜所带的手套相同),使用无锯齿

6、状镊子。7采样进气口必须暴露在空气中(箱体盖子可以不盖,几乎不影响吸收液温度)。8夏天仪器应尽量避免放置在太阳下暴晒,以防止吸收液蒸发,可将仪器放置于树荫处或适当遮盖。9采样器显示的气温和气压未经过校准,不能直接读取,现场气温、气压应由校准过的设备读取。10现场记录实况,标况需根据实况计算,实况和标况都要在原始记录中体现。11采样记录单上采样人员签字应为2人,其中1人为监督人员。12干燥硅胶不宜放置太多,超过1/2一点即可,注意检查硅胶罐的密封性。1.3 采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3.1 检查采样器的气密性按要求连接采样系统,并检查连接是否正确,启动气路,先检测整段气路的气密性,堵住进气口,若采

7、样器流量读数有明显下降,松开后读数迅速回升,则整段气路气密性完好;若堵住进气口后,采样器流量无明显变化,说明由漏气现象,需要分段检测气密性,步骤如上。1.3.2 监测前勘查内容1.3.2.1 被测单位基本情况1)被测单位的名称、性质和立项建设时间被测单位立项建设的时间:是为了确定其应执行现有源还是新建源的排放标准。2)主要原、辅材料和主、副产品,相应用量和产量等应重点调查用量大,并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材料和产品。应列表说明,并予以必要的注解。目的是为了确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3)单位平面布置图标出基本方位;车间和其他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名称和尺寸;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口及其主要参数;排放污染物的种

8、类和排放速率;单位区域内的主要地形变化;单位周界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m),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监控点的设置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1.3.3 监测布点(1)布点原则1)代表性,即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2)可接近性,即选择易于到达的采样位置;3)可操作性,即选择能实施采样的地点;4)安全性,即选择安全可靠的采样位置;5)符合性,即与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布点要求的符合性,当已设点位不符合又无法更改时,应考虑增加测点数量。(2)设置参照点和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的监控点设置1)参照点的设置

9、方法:设置参照点的原则要求:参照点的设置,要以能够代表监控点的污染物本底浓度为原则。参照点应不受或尽可能少受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参照点要力求避开其近处的其他无组织排放源和有组织排放源的影响,尤其要注意避开那些可能对参照点造成明显影响,而同时对监控点无明显影响的排放源。参照点的设置范围参照点最好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上风向,以排放源为圆心,以距排放源2m和50m为圆弧,与排放源成120夹角所形成的扇形范围内设置。平均风速1m/s时参照点设置参照点可在避开近处污染源影响的前提下,尽可能靠近被测无组织排放源设置。平均风速1m/s(包括静风)时参照点设置既要避开近处其他源的影响,又要在规定的扇形

10、范围内比较远离被测无组织排放源处设置。2)监控点的设置方法设置监控点的原则要求:设置监控点于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距排放源25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设置监控点时不需要回避其他源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设置监控点的方法:在无特殊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监控点应设置在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下风向,尽可能靠近排放源处(距排放源最近不得小于2m),4个监控点要设置在平均风向轴线两侧,监控点的设置应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3)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方法适用于除现有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氟化物之外的监控点设置1)监控点最多可设置4个。2)监控点一般应设于周界外10米范围内,污染物排放浓度

11、最高点;但若现场条件不允许(例如周界沿河岸分布),可将监控点移至周界内侧;若经预测,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区域超出10米范围之外,也可将监控点移至该区域内设置。3)测点高度范围为1.5-15米。4)当具有明显风向和风速时,监控点应设置于平均风向轴线的两侧,监控点与无组织排放源所形成的夹角不超出风向变化的标准偏差(10个风向读数的标准偏差)范围之内。5)当无明显风向和风速时,可根据情况于可能的浓度最高处设置4个点。6)在单位周界外设置监控点的具体位置,还要考虑围墙的通透性(即围墙的通风透气性质)。当围墙的通透性很好时,可紧靠围墙外侧设监控点。当围墙的通透性不好时,亦可紧靠围墙设监控点,但把采气

12、口抬高至高出围墙2030cm。围墙的通透性不好,又不便于把采气口抬高,此时,为避开围墙造成的涡流区,宜将监控点设于距围墙1.52.0h(h为围墙高度(m),距地面1.5m处。(4)需要注意的问题1)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SO2、NO2、颗粒物、氟化物测点,一般应于无组织排放源上风向2-50m范围内设参考点,排放源下风向2-50m范围内设监控点。2)1997年1月1日起设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的污染源及1997年1月1日前设立的污染源除SO2、NO2、颗粒物、氟化物四项以外,一般应设于排放源下风向的单位周界外10m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如预计无组织排放的最大落地浓度点越出10m范围,

13、可将监控点移至该预计浓度最高点。1.3.4 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1)采样频次及采样时间应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各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确定: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数据有效性规定SO2、NO2、PM10、PM2.5、NOX年平均每年至少有324个日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27个日平均值(2月至少有25个日均值)SO2、NO2、CO、PM10、PM2.5、NOX日均值每日至少有20个小时平均浓度或采样时间O38小时平均值每8个小时至少有6个小时平均浓度值SO2、NO2、CO、NOX、O3小时均值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TSP、苯并芘、铅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平均浓度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平均浓度值值铅季平均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平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TSP、苯并芘、铅日均值每日应有24小时的采样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