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512918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45.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忻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必修1、2,选修3、4(60%);选修5第一三章(40%)。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 12 O 16 Mg 24 S 32 Fe 56一、选择题(本题共14

2、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8年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全世界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应提倡的是A. 大量生产超薄塑料袋B. 将塑料垃圾回收再生C. 生产可降解绿色替代品D.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答案】A【解析】【详解】A、超薄塑料袋几乎不可重复使用,难以回收,大量生产超薄塑料袋会产生白色污染,故A不应提倡;B、做好废弃塑料的回收,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B应提倡;C、生产可降解绿色替代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C应提倡;D、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故D应提倡;答案

3、选A。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直径为2.5m的颗粒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B. 用可见光束照射可区别溶液和胶体C. 氨水可以导电,说明NH3是电解质D. 氧化还原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答案】B【解析】【详解】A2.5m=2500nm,因此直径为2.5m的颗粒在空气中形成的不是胶体,故A错误;B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不具有,则用可见光束照射可区别溶液与胶体,故B正确;CNH3本身不能电离,不是电解质,氨水中一水合氨是电解质,故C错误;D氧化还原反应有的属于吸热反应,例如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就是吸热的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B。3.实验室制硝基苯的反应原理为,在制备和纯化硝基苯的实验

4、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制取硝酸苯是混酸在5060时硝化,然后洗涤除去混酸,分液得硝酸苯,再经干燥和蒸馏得纯净的硝基苯。A水浴加热制备硝基苯,图中温度计测定水的温度,故A正确;B用氢氧化钠洗涤除去硝基苯中的混酸,故B正确;CNaOH与酸反应后,与硝基苯分层,图中分液漏斗可分离,故C正确;D装置为过滤操作,该实验过程中未涉及此操作,故D错误;答案选D。【点睛】明确实验制取硝酸苯一般步骤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CD,要注意硝基苯是难溶于水的液体,不是固体。4.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8g重水(D2O)所含的电子数目为10

5、NAB. Na2O2与足量的水反应生成1 molO2,转移电子数目为2NAC. 100 mL1 molL-1 FeCl3溶液中含有 Fe3+数目为 0.1NAD. 将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4NA【答案】B【解析】【详解】A18g重水的物质的量为=0.9mol,0.9mol重水中含有9mol电子,所含的电子数为9NA,故A错误;B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氧气时,过氧化钠中的氧元素的价态由-1价变为0价,故当生成1mol氧气时转移2NA个电子,故B正确;C铁离子在溶液中会水解,故溶液中铁离子的个数小于0.1NA个,故C错误;D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不能

6、进行到底,所以2mo1SO2和1mol O2,不能完全反应,转移电子数小于4 NA,故D错误;答案选B。5.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光化学烟雾的分散剂是空气B. 氧原子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催化剂C. PAN()属于有机物D. 光化学烟雾与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大量排放有关【答案】B【解析】【详解】A光化学烟雾的二次污染物O3、醛类、PAN及硝酸分散在空气中,分散剂为空气,故A正确;B根据示意图,氧原子是中间体,不是产生光化学烟雾的催化剂,故B错误;CPAN()中含有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D由图示知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量排放有关,故D正确;

7、答案选B。【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变化特征。6.甲烷与氧气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反应 CO2(g)+2H2O(l)=CH4(g)+2O2(g) H0B. 若将1mol CO2(g)、2 molH2O(l)的能量标在图中,则其位置在、之间C. 若C一H键的键能为415kJ mol-1,则O= O的键能为493 kJ mol-1D. 若该反应过程中转化的化学能为200kJ,则有0.25 molC=O生成【答案】C【解析】【详解】A.甲烷的燃烧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CO2(g)+2H2O(l)=CH4(g)+2O2(g) H0,故A错误;B

8、.液态水所含的总能量低于气态水所含的总能量,故在的下方,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破坏4mol C-H键和2molO-O键,需要吸收2646kJ能量,其中破坏4mol C-H键需要吸收4415kJ=1660kJ能量,所以破坏1mol氧气中的 O=O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2646-1660)kJ=493kJ,故C正确;D.总能量之差=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故1mol CH4 (g)和2mol O2(g)的总能量之差为(3446-2646)=800kJ;1molCH4 参与反应放出800kJ的热量,当能量变化为200kJ时,则参与反应的CH4 0.25mol,据元素守恒,则生成0.25m

9、olCO2,CO2结构简式为O=C=O,故有0.5molO=C键生成,故D错误;答案选C。7.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13+4NH3H2O=A1O2-+4NH4+B. 稀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Fe+4H+NO3-=Fe3+NO+2H2OC. 浓盐酸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MnO2+4H+2Cl-Mn2+Cl2+2H2OD. 石灰水中加入过量小苏打溶液:HCO3-+Ca2+OH-=CaCO3+H2O【答案】C【解析】【详解】A向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故A错误;B稀硝酸中加入过量铁粉,反

10、应生成亚铁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Fe+8H+2NO3-=3Fe2+2NO+4H2O,故B错误;C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Mn2+Cl2+2H2O,故C正确;D碳酸氢钠过量,离子方程式按照氢氧化钙的组成书写,碳酸根离子有剩余,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HCO3-+2OH-CaCO3+2H2O+CO32-,故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的难点为D,要注意该反应与反应物的用量有关,Ca(OH)2+NaHCO3(少量)=CaCO3+NaOH+H2O;Ca(OH)2+2NaHCO3(足量)=CaCO3+Na2CO3+2

11、H2O。8.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乙烯和乙醇能相互转化且反应属于可逆反应B. 用小苏打溶液可以鉴别乙酸、苯、乙醇三种无色液体C. 苯、氯乙烯、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D. 分子式为C4H8O2的酯共有4种(不考虑立体异构)【答案】A【解析】【详解】A乙烯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水加成反应生成乙醇,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乙烯,二者能相互转化,但反应条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故A错误;B乙酸、苯和乙醇三种无色液体分别与碳酸钠混合的现象为:无色气体、分层、互溶不分层,现象不同,可鉴别,故B正确;C苯分子中12个原子共平面,乙烯具有平面型结构,CH2=CHCl看作是一个氯原子取

12、代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所有原子在同一个平面,故C正确;DC4H8O2属于酯类的同分异构体为饱和一元酯,甲酸与丙醇形成的酯,甲酸只有1种结构,丙醇可以看成1个-OH取代丙烷中的H原子,丙烷分子中有2种H原子,形成的丙醇有2种,形成的酯有2种;乙酸与乙醇形成的酯,只有乙酸乙酯1种,丙酸与甲醇形成的酯有1种,故C4H8O2属于酯类的同分异构体共有4种,故D正确;答案选A。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100时,Kw= 10-12,则该温度下,NaCl溶液呈酸性B. 25时,pH=12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pH=2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C. 等温下,AgCl在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Cl溶液、MgC

13、l2溶液中Ksp相等D. 等温下,饱和溶液的导电能力,BaCO3强于BaSO4,则Ksp(BaCO3)Ksp(BaSO4)【答案】C【解析】【详解】A.水的离子积Kw=10-12,NaCl不水解,溶液中c(H+)=c(OH-)=110-6mol/L,此温度下pH=6,溶液显中性,故A错误;B. 25时,pH=12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可能是盐溶液,pH=2的溶液也不一定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盐溶液,故B错误;C. Ksp只与温度有关,等温下,AgCl在浓度均为0.1 molL-1的NaCl溶液、MgCl2溶液中Ksp相等,故C正确;D.导电能力较强的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大,等温下,饱和溶液的导电能力

14、BaCO3强于BaSO4,说明Ksp(BaCO3)Ksp(BaSO4),故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的易错点为B,要注意碱溶液与碱性溶液的区别,碱溶液指溶质为碱,碱性溶液指溶液的性质显碱性。10.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W与Y同族;W、X、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水溶液中逐滴加入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逐渐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相同压强下,W的单质沸点比Y的高B. W的氢化物常温常压下为液态C. Y、Z形成的化合物水溶液呈中性D. 化合物中不可能同时存在W、X、Y、Z【答案】B

15、【解析】【分析】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且均不大于20。W、X、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水溶液中逐滴加入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然后沉淀又逐渐溶解,说明W、X、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偏铝酸盐,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强酸,因此W为O元素;W与Y同族,Y为S元素,则X为Al元素,为K或Ca元素;根据W、X、Y、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6,Z只能为K元素,据此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上述分析,W、X、Y、Z四种元素依次为O、A1、S、K。A.相同压强下,氧气的沸点比单质硫的低,故A错误;B.氧元素的氢化物可以是 H2O和H2O2,常温常压下均为液态,故B正确;C.Y、Z形成的化合物为K2S,K2S是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故C错误;D.明矾中存在K、S、A1、O等元素,因此化合物中可能同时存在W、X、Y、Z四种元素,故D错误;答案选B。11.电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