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512887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春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历史政治地理同堂分卷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每科满分:100分,共3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梭伦改革时正当我国的A. 商朝末期B. 西周末期C. 春秋末期D. 战国末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涉及的时间可知,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594年,处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年限段之间,故C项正确;商朝处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间,西周处于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之间,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间,故A、B、D项错误。【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历史事件历史朝代的具体时间,对记忆能力要求比较高。2.下列改革措施中,不是梭伦改革内容的是A. 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B. 为担任公职的公民

3、发放津贴C. 组建陪审法庭D. 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梭伦颁布“解负令”,使因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A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是在伯里克利时期,B选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梭伦改革时期设立雅典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C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梭伦在改革中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D选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3.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B. 城邦

4、独立自主,赋予了古希腊“多中心”的特点C. 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D. 城邦之间以平原植被与河流为自然边界【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古希腊城邦独立自主,形成了“多中心”,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有代表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希腊城邦以山川海洋为自然边界,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希腊城邦的特点,再仔细分析各个选项,抓住希腊城邦以山川海洋为自然边界的知识点,即可找出说法错误的选项。4.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

5、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仍缺乏近代化意识C.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D.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答案】B【解析】【详解】“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近代化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不存在维护国家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

6、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5.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材料表明A. 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战略基地B. 政府决心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 国家政策重心由“安内”转到“攘外”D. 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蒋介石认识到外患会加剧,但“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可知当时要以四川为根据地,已有持久抗战的准备,D项正

7、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根据1935年日本不断侵华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史实,分析“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即可。 6.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A.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B. 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C. 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D.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

8、原则,而材料中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正属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故C正确。1972年中国和日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该选项不符合史实。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同盟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60年代彻底破裂,时间不符。D 错误。【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1)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2)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

9、体系(3)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4)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5)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7.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A. 宗教信仰B. 启蒙思想C. 西方商品D. 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生活里去”,联系所学,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力大大提高,用

10、廉价的工业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深入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故C正确;根据“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可知,“它”不属于思想方面的,因此不可能是宗教信仰、启蒙思想,排除AB;结合所学,直到19世纪末中国才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并且民主制度不可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排除D。8.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还有学者提出将四书五经束之高阁,甚至主张废弃汉字,改用世界语。随后,新青年杂志发表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这表明A. “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B. 陈独秀的思想认识开始落后于时代潮流C. 新青年不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

11、阵地D. 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反对传统文化,陈独秀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说明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存在不同认识,故D正确;材料反映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陈独秀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并表示该杂志同仁也不同意这种观点,无法体现“全盘西化”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排除A;陈独秀批评“全盘西化”的观点,并不是思想认识落后,排除B;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C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学者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陈独秀的文章,对这种主张加以批评和解释”,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史

12、实分析解答。9.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 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B. 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C. 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D. 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人类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强调五四运动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国际意义,A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是巴黎和会做出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故B错误;“

13、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说明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C错误。10.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

14、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11.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或挖或改或弃或毁,全被排除在外。其目的是( )A.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B. “修书以遏邪说”,强化纲常伦理C. 抱残守缺,反对儒学创新D. 经世致用,顺应西学传播【答案】B【解析】从材料“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全被排除在外”中可以看出,清朝编校四库全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强化纲常伦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思想的控制,没有体

15、现出以史为鉴的作用,故A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世致用是明清进步思想,当时不是主流思想,故D项排除。点睛:材料“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校全程跟踪”“凡典籍中谈到夷夏之防或有反清思想、有违封建伦常的,全被排除在外”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强调的是修书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12.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材料表明军机处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超出了君主控制的范围C. 提高了办事的行政效率D. 权力超越了预期设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说明当时的军机处权力超越预期设想,影响了皇权专制。故答案为D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听命于中央,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