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512885 上传时间:2019-08-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测试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文化整合B. 以保存地域文化为目C. 扩大了统治疆域D. 有传播华夏文明的功效【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周青铜器上铭文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对于各地文化与周天子

2、所在地的文化应该是一种逐渐的融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疆域的扩大,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华夏文明的传播,故D项排除。2.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有利于A.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B.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 巩固土地国有制度D.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可以看出,授田制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

3、地权”可以看出是土地国有制,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授田制的实施客观上促进了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点睛】“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是关键信息。3.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 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B. 冶炼业以生产铁农具为主C. 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D. 秦汉时期官营冶铁业发达【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各种铁制农具很多,说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使用增多,有利于农业生

4、产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铁制农具的使用,没有体现出牛耕技术的推广,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冶铁业的发展状况,故BD项排除。4.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这一现象折射出当时南北方A. 分裂对立势难消除B. 对华夏文化的认同C. 经济发展趋于平衡D. 对社会安定的愿望【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南北朝皆体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B;分裂对立势难消除说法错误,排除A;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对社会安定的愿望与材料无关,排除C,D。5.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

5、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当时A. 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B. 交通设施渐趋于完善C. 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D. 经济重心已完成转移【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表明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都城的物资逐渐仰仗南方,这表明南方经济影响力的上升,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体现交通设施是否完善,排除B;材料反映淮河以南到余杭的大运河段开凿的运河漕渠较多,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趋势,排除C;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转移,故D项错误。6.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由此可知北宋种类概况固定型店铺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半固定

6、型摊贩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流动型摊贩各类饮食A. 娱乐生活丰富多彩B. 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C. 专业化市场已出现D. 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的图表为北宋都城的夜市,从种类可以看到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详细介绍了销售的种类,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D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商业经营方式,没有涉及到社会娱乐生活,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制度混乱,故B项错误;专业化市场是指专卖某样物品的单一性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7.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0.625两。除去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

7、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明朝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货币制度趋于规范C.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D. 手工业领域的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闭关政策,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货币政策,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作物的种植,故C项排除。【点睛】“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11%”是关键信息。8.康熙时期,江南地区乡绅阶层衣服冠履多用棉布,冬天着裘衣者百只二三。到乾隆年间,无锡士绅“以布为耻

8、,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这反映出当时的江南地区A. 棉纺织业逐渐没落B. 社会消费行为趋同C. 社会风气由俭入奢D. 商业资本日益活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士绅服饰消费士绅服饰消费变化,这体现出社会风气由俭入奢的情况,故C项正确;清朝棉纺织业不断发展,故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仅言及士绅服饰消费变化,并不是社会各阶层的消费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商业资本的情况,故D项排除。【点睛】“以布为耻,绫缎绸纱,争新色新样”是关键信息。9.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这反映当时中国

9、A.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化趋势B. 生丝销售为列强所垄断C. 完全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示,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无法体现生丝被列强垄断和完全沦为列强销售市场,故B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10.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这些现象反映A. 有识之士呼吁社会风气开化B. 晚晴女性的社会地位

10、逐渐提高C. 缠足现象引起国人普遍关注D.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郑观应、康有为等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裹足”的危害,这一认识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革除陋俗,促进社会风气开化。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体现的是裹足的危害,裹足、放足与当时女性地位的高低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普遍”一词扩大了认识到裹足危害的人员的范围,郑观应、康有为等人不能代表当时普通的国人,排除;D项,材料只是表达中国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裹足的危害,并没有具体提出废止缠足,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

11、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1.据不完全统计,1896-1898年,北京、上海、直隶、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先后设立学会、学堂、报馆达300余所。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B. 传媒事业得到迅速发展C. 国内政治变革的要求D. 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的传播。依据材料中“1896-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要求进行政治变革的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出现了许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学会、学堂和报馆,因此C选项正确。A

12、选项错误,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错误,学会、学馆是学术性团体,不是大众传媒机构;D选项错误,“社会共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2.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借款时间债主借款额(白银)附带条件1895俄、法9896.8万余两1.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1896英、德9762.2万余两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1898英、德1.1277亿余两1.以海关关税担保2.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清政府彻底

13、沦为列强侵华工具C. 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D. 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世纪末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与实际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额仍旧较少,且占生产总值比重小,说明清政府财政运行十分困难,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A项错误;B项是指辛丑条约后,排除;材料反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故C项排除。【点睛】“19世纪末”是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13.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

14、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A. 鼓励私人投资实业B.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C. 打压中小工商企业D. 扩张官僚资本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对于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的措施可以减轻投资风险,有利于鼓励私人投资实业。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减税措施,排除B项;材料中的措施是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没有限定资本性质,排除D项。14.1919年,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一文中说:“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李大钊

15、在此强调的是A. 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B. 借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C. 团结工农大众以组建革命统一战线D. 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19年”、 “我们青年应该到农村里去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可知倡导知识分子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D正确;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得出的结论,A错误;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B错误;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上团结工农大众组建了革命统一战线,C错误。15.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表2类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