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485903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正式优秀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王阁序第2课时明确目标: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教学过程:一、赏析第一部分(一)集体朗读(二)具体赏析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

2、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一)齐读课文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这两段景物描写你最欣赏其中哪些诗句?讲讲原因。(二)具体赏析(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谈谈体会吗?明确:(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浑成之美。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联系

3、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近:“鹤汀凫渚”四句;远:“山原旷其赢视”四句)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3、小结:第2、3段都写了什么景?.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

4、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三、赏析第三、四部分(一)齐读课文(二)具体赏析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

5、济世无路“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华易逝,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终军”表示请缨无路“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四 、 课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

6、想感情。余恕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五、布置课后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积累文中的名言名句。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2、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3、 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一、集体背诵第一段,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1、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2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文章可划分三部分,概括要点。第一部分(1、2):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3):抒发人生感慨(痛);第

7、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二、课文分析1、 重点语句赏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

8、”“悟道”(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达到“物我两望”的境界。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含义相同,“转瞬之间”,“人们生活、交往,转眼之间就度过一生”“从前所喜欢的转瞬之间已成为旧迹,还能不因此而生发感慨吗?”)3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

9、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4 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

10、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或放浪形骸之外(躁)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三、讨论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2讨论:结尾部分从“

11、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

12、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4全班齐读。四、归纳总结: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

13、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

14、完成课后练习三。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我有一个梦想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 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2.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15、奋斗。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2.深层理解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更好地理解全文。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结合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要点。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练习一,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