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80615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概述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导言 价值与价值观,一、价值 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二、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其反映的对象不是一般客体,而是客体属性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关系。价值观不与政治、法律、艺术、道德、科学这些社会意识形式相并列,而是渗透在一切社会意识的形式之中,是通过各种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来的更深层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

2、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分。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

3、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故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是由一圈一圈的逻辑层次构成的。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个圆圈,它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层次。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个圆圈,它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审美价值观等,其理论基础是哲学。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但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个圆圈,它包括关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价值意。,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4、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经济性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宗教性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第一节 天人关系上

5、的不同价值取向,“天”,广义的自然 “人”,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一、人文取向与人道原则 (一)人文取向 儒家从群体关联与个体存在两方面,对人文价值做了双重确认 墨家则强调“力” (二)人道原则(追求文明社会的秩序稳定) 儒家:“仁” 佛教:“慈悲” 墨家:“兼爱”,二、“无以人灭天” 道家的观点 相对于儒墨之突出人道原则,道家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天”)之上,由此形成一种异于儒墨的价值取向,(一)在天人关系上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

6、子知北游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马蹄,(二)对于人化过程的态度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态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秋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老子,小结: 在天人关系上,儒家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文化中占着支配地位。然而,因为儒家忽视了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因此表现出了某种重人文而轻自然的趋向。 道家虽然崇尚自然,但其自然原则,由于

7、缺乏积极改造、作用于自然界的内容,因此也不足以抑制儒家轻自然的倾向,这里确实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消极的一面。,三、力命之辨与人的自由 “力”指人力 “命”指天命 1、儒家 儒家强调道德实践的过程 作为超越了自然状态的存在,人具有选择行为的能力,并能自觉地坚持和贯彻道德原则。,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2、道家 道家将“无为”规定为主体在世的原则 提出了“安命”的观念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3、墨、法两家 较之儒道对天命的设定,墨法将注重之点更多地放在主体的力量上。 墨家提出“非命

8、论” 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富,不强必贫墨子非命下 在法家看来,社会的治乱,国家的强弱,并非取决于天命,而在于君主是否能正确地运用法、术、势,确信主体可以在政治实践中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二节 群已关系的定位,一、修已以安人 儒家肯定个体内在价值,提出了“为已”和“成已”之说成已而成人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 1、以“性”作为个体性规定,侧重点在于自我的个性品格 2、对个体的生命存在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体现在保身全生,不是德性的升华 3、崇尚个体个性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对逍遥境

9、界的追求。,三、群体原则的强化 墨家、法家、佛教、理学的观点 墨家观点 1、墨家所提出的“兼爱”原则,体现了一种群体认同的要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基本主张; 2、墨家所提出“尚同”之说,含有群体沟通之意,核心则是下同于上,将社会认同理解为服从最高意志,淹没了个体价值。,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尚同上 法家观点 1、进一步强化群体原则,其主张颇近于墨家“尚同”观点。强调君权至上,认为君主是整体的化身和最高象征。君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代表了整体利益。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韩非子八说,2、对君权的论证,渗入了整体优先的原则,个体与整体始终处于一种不相容的关系之中。

10、 私行立而公利灭矣。韩非子五蠹,3、强调以“法”来统制个体的言行,“法”代表着君主集团的统一意志。 言谈者必轨于法。 韩非子五蠹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为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 韩非子(三),佛教观点 1、所追求的首先是个人的解脱,表现为一种疏离社会的趋向,以出家为修行的方式,就体现了这一点, 2、佛教又主张自觉地普渡众生,尤其是大乘佛教,主张“泽流天下”,“大庇民生” 。,宋明理学观点 1、自我的普遍化,关键在于把自我主要理解为一种纯乎道心的主体。 2、提出“无我”的原则,自觉地将自我消融于抽象的“大我”。,第三节 义利与理欲,一、“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儒家的观点 1、确定“义”具

11、有至上的性质和内在价值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2、“义”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使之成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3、并不绝对弃绝功利,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二、功利的取向 墨、法两家的观点 墨家 义的界定:“义,利也。” 将功利原则视为评判行为的基本准则。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法家 1、赋予功利原则以极端形式 名与利交至,民之性 商君书算地 2、功利原则成了唯一的范导原则,三、理欲之辨 “义”作为普遍的社会规范,总是以理性要求的形式出现,“利”在广义上则以需要的满

12、足为内容,而这种需要首先表现为感性的物质需要,这样,义与利的关系往往进而展开为理性要求与感性需要的关系,即所谓理欲关系。,1、儒家更关注理性的要求,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杨伯峻: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2、随着儒学的正统化,理性优先的原则不断被强化,感性的欲求一再被贬抑,到宋明理学,这一关系更趋极端 :“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尽

13、去人欲而复全天理”朱熹答陈同甫 将“人欲”(恶的品格)与天理相对立,将原始儒学关于理性优先的原则进一步片面化了。,3、由于儒学的理性体现了人的普遍本质,而感性则更多地关联着人的个体存在,故而突出理性的要求同时意味着强化人的普遍本质和漠视人的个体存在。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卷四),4、墨家注重感性要求,但忽视了人多方面的精神需要。,第四节 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一、“内圣”的追求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的是人格的“内圣”规定 。 三纲八目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

14、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 所谓“在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八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

15、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 圣贤 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孔子圣人 武圣关羽 述圣子思 亚圣孟子 画圣吴道子,罗汉菩萨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埵(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埵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阿罗汉辟支佛(罗汉)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二、“逍遥”的境界 道家更多地赋予理想人格以“真”的品格,其人格典范也被称之为“真人”,是一种人格本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