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80473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讲义(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 宋明理学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老 子,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形象,韩 非,各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庄子,孔子,韩非子,墨子,(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起点源流) (3)奠定中国主流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性质:,作用:,(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井田制瓦解,私田制逐渐形成 分封制瓦解,新阶级形成:地主、农民 “学在官府”转为“学在民间”,“

2、礼贤下士”,老子,孟子,荀子,仁、德治、性相近,教育、编“六经”,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王道、君民舟水、性恶论,道、无为而治、辩证法,万物相对、无用、精神自由,法治、君主专制,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奴隶主,奴隶主,地主,地主,小生产者,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知识分子中不同派别的涌现及诸子百家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阶级并存,“士”活

3、跃。,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3)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兴办。,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

4、也为学术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仁”,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王道,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四端),性恶论,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奠定基础,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教无类,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 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

5、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对中国和东亚等地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化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

6、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樊远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孔子的政治思想:,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创立私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 子 讲 学 图,孔子教育成就: 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教育思想比较进步,有教无类 整理“六经”,(1) 仁爱思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克己复礼”,即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4)文化贡献: 编订整理诗经尚书春秋等。其言论论语,(3)进步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8、;,孟子的简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2、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 系统的“仁政”思想; 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 出“民贵君轻”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提出了“四端说”(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即仁、义、礼、智)。,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史料:有关孟子的思想:,荀子的简介,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

9、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3、荀子,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史料:有关荀子的思想,施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道家的创始人; 时代:春秋晚期,1、道家,思想主张:,A.哲学思想:

10、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朴素的辩证法(矛盾转化) B. 人 生 观: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C.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道,而到生于无。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材料四: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11、自然。 材料五: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本体论:唯心主义思想 认识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之治,人文修养:清静无为,知足寡欲,阅读材料,(2)庄子 时代:战国时期 思想主张: A、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B、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C、“无用”思想。 D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2、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 (1)时代:战国时期 (2)思想主张:法治、专制、改革 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 以法治国 主张改革,与时俱进 (3)意义: 顺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 的历史发展

12、趋势,3、墨家墨子(战国初期) (1)兼爱 (2)非攻 (3)节俭 (4)尚贤,各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庄子,孔子,韩非子,墨子,社会意识反作用于者会存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性质:,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根本原因: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意识:,直接原因:,老子,孟子,荀子,仁、德治、性相近,教育,编六经,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王道、君民舟水、性恶论,道、无为而治、辩证法,万物相对、无用、精神自由,法治、君主专制,兼爱、非攻、节俭、尚贤,奴隶主,奴隶主,地主,地主,小生产者,小结,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

13、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小结,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1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江泽民,古为今用,课堂练习,1、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都主张性善论 B. 都强调礼法 C. 都主张“仁”,“德”治天下 D. 都取百家之长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A. 文化运动 B. 社会变革 C. 学术交流 D. 思想解放运动 3.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 A.都是官办 C.官办为主私办为次 B.都是私办 D.私办为主官办为次 4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B.

15、 C. D.,5.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 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 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 D.其思想核心是“仁政” 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反映了孟子 A.“仁政”的思想 B.“民本”的思想 C.“性本善”的思想 D.“致良知”的思想 7.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 B. C. D. 8.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9. 2006年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由海峡两岸首次携手的同根一脉两岸祭孔2006曲阜孔子庙祭祀大典,于9月28日上午9时隆重举行。下列所述孔子的思想言论,不正确的是( )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D、“学在官府”不如“学在民间” 10. 对“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的认识,正确的包括( ) 形成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思想理论 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构成了我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提供了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