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80396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行为的诱导--激励理论(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五 章 个体行为的诱导 -激励理论,1 动机、激励与个体行为 人类行为的动机过程 所谓激励就是指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需求或动机,来诱 导、维持和加强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研究激励的理论分为两类: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 导致对个体激励的因素)和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个体 激励的过程),未满足 的需要,紧张,内驱力,寻求 行为,需要 满足,紧张解除 恢复均衡,2 激励的内容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生理上 的需要,安全上 的需要,感情和归 属的需要,地位或受人 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 的需要,1.个体的五种需要的具体内容如下: 生理需要:个体最低层次的需要。内容包括对食物、水

2、、 空气、住所、性等的需要。当员工被生理需要所激励时,他 们并不关心工作本身,而可能会接受任何能满足上述需要的 工作。 安全需要:内容包括追求安全与稳定、避免自身遭受痛苦、 危险、疾病等威胁。 归属需要:内容包括寻求友谊、追求情感和归属感的满足。 在生理、安全需要被满足后,归属的需要就会浮现出来。 尊重需要:个体希望获得成就感以及他人对自身价值的承 认与尊重。具有强烈尊重需求的员工,希望他人了解并肯定 他的能力及工作业绩。 自我实现需要:不断超越自我并充分发挥自己所有潜能的 愿望。,2. (1)当一个需要被满足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下降, 而另一个需要便会浮现并取而代之,影响个体的行为,所以,

3、人们始终处于追求需要满足的状态之中。(2)满足高层次 需要比满足低层次需要的途径要多。(3)生理、安全与归 属三种需要属于基本需要,除非它们被满足,否则个体无论 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无法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而尊重和自我 实现需要则是成长的需要,满足这两种需要有助于个体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人。,3. 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相对应的工作动机层次结构,基本需要 工资奖金,安全需要 养老方案工会健康保险 员工互助计划补偿金津贴,社会需要 正式或非正式的 群体工作团队小组,自尊需要 晋升头衔地位象征 特权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需要 挑战性的工作实现理想 个人成长实现潜力,二、ERG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阿得弗对马斯洛的五

4、层次需求理论进行了 修正,提出了被称为ERG的激励理论。 1. 该理论认为,个体有三种需要:生存(Existence)、 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其中生存需要关 注的是生理或物质上的需要,须通过食物、水、空气、工资、 福利以及工作条件等加以满足。关系需要关注的是人际间的 社会关系,须通过与同事、上司、下属、朋友、家人建立与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加以满足。成长需要是指个体对自身发 展的内在渴望,个体力图在工作中作出创新和有效的业绩, 从而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机会。 这里的生存需要基本上与马斯洛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相一 致,关系需要与归属需要相一致,成长需要与尊重和自我实 现的

5、需要相一致。,2. 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前述三种需要之间不存在 严格的先后次序。个体之间由于背景或者文化环境的不同, 有可能使关系需要出现在生存需要之前。 3. ERG理论还认为: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的过程中存在着挫 折-退缩机制,即:如果较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 个体就倾向于退缩到较低层次的需要上,并且对这些需要的 要求会更加强烈。,三、双因素理论 也叫“保健激励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雷 德里克赫兹伯格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他认 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类: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将有可能导致员工不满的产生或者消除不 满,但无论组织在

6、这些方面做得再好,除了可消除不 满外,也难以让员工满意、产生激励作用。所以保健 因素又称为“维持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 素。这些因素可导致个体产生满意、获得激励。但 无论如何,这些因素不会导致员工不满产生。,满意不满意观点的对比,传统观点,影响满意,影响不满,满意 不满意,赫茨伯格的观点,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满意 没有满意 没有不满意 不满意,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 *对双因素理论的批评:(1)实验群体的代表 性问题;(2)满意与绩效的关系问题;,激励因素 成就感 有意义的工作 晋升的机会 获得责任感 承认 成长的机会,保健因素 工资报酬 地位 工作保障 工作条件

7、福利 人际关系 生活便利,四、成就动机理论 1戴威.麦克莱兰的研究认为:个体在工作情景中有三 种主要的动机或需要,分别是: 成就需要 即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需要。 成就动机强烈的人注重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 他们有一种使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能够 对其产生激励的环境具有下列特点:个人能够为解决问题的 方法承担责任,及时获得对自己绩效的反馈,可以设置有中 等挑战性 (难度)的目标。他们不喜欢靠运气获得成功。逃 避那些他们认为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权力需要 即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具有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其他人,喜欢 处于竞

8、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热衷为其追随者提供奖赏。与 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威望和获得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归属需要 即在群体中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 望。高归属需要的人努力寻求友爱,喜欢合作性的而非竞争 性的环境,渴望有高度相互理解的关系。 2戴威.麦克莱兰认为:个体完成任务、提高业绩的激 励水平取决于其追求卓越力争成功的意愿强度;每个人都有 成就动机,但是,人群中成就动机强烈的人只占总人口很小 的比例。(在美国为10%)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能够获得工 作反馈和适度冒险性的环境。当具备了这些,高成就者的激 励水平会很高。而且,高成就需要的人事业心强、富于进取 精神,喜

9、欢具有一定挑战性(适当的难度和风险)的工作。 有证据表明,高成就需要者在创造性活动中更容易获得 成功。如:经营自己的公司;管理一个大组织中的一个独立 的部门等。,但是,高成就需要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尤其是在一个大组织中。合群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 密切关系。最优秀的管理者一般具有有高权力需要和低合群 需要的特征。 3麦克莱兰认为: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对于一个组 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们是组织完成艰巨任务、克服困 难、获得成功的主要力量来源。一个组织拥有的这种人越多, 它的发展就越快、也越是兴旺发达。善于发现和利用具有高 成就需要的人才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同时,麦克莱兰相信:

10、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将个体塑造 成高成就需要的人。这些措施包括:(1)树立、宣传成功 模范,作为大家的榜样。(2)给员工安排适当难度的任务、 并在他们完成任务过程中给予明确的、周期性的反馈;(3) 鼓励员工之间交流成功的工作经验。(4)对于员工取得的 业绩给予及时、足量的现实激励。如提升、奖励、发展机会。,4。成就动机的测量 (1)主题统觉测试(TAT):请你观看下图,并据此 编撰一则故事。 (2)回答问卷,五、几种激励理论之间的关系,生 存,关 系,成 长,尊 重,自我实现,归 属,安 全,生 理,激励因素 进步 成长 成就 责任,保健因素 工资福利 工作安定 工作条件 人际关系,成就动机,权

11、利动机,关系动机,六、目标设置理论 60年代末,爱德温洛克己提出,指向一个目标的工作意 向是工作激励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目标告诉员工需要做 什么以及需要作出多大努力。事实有力地支持了目标的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这样说,明确的目标能提高绩效;一旦 我们接受了困难的目标;会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绩效; 反馈比无反馈带来更高的绩效。 具体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 “尽最大努力” 效果更好。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例如, 当一个运动员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决定每天跑步20公里,这 种愿望就给他设置了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我们可以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具体目标的运动员比没有目

12、标或只有 笼统目标“尽最大努力去做”的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会更好。,扩展你的相关知识:目标激励实验 日本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学校里选取60位学生,进行原地跳高实验。要求每一位 学生在墙壁前按顺序站成一排,然后由老师说:请尽可能往上跳,跳起来时,伸手用粉笔 在墙壁上画一记号,记录下所跳的高度。结果,每位学生都在所跳到的极限处画了横线。 三天后,再次让这些学生站到原来的墙壁前,要求他们再次跳高,并对他们说:“请尽 量跳高一些,努力超过你原来的水平。”学生依指示跳高,并再次记录下他们的成绩。并要 求学生回答对本次跳高的成绩是否满意。 又过了三天,老师在每位学生第一次跳到的高度,生高一成(10%),画出

13、记号,然 后第三次让这些学生站到原来的墙壁前,要求他们再次跳高,并对他们说:“我相信各位深 藏着的潜力,深信你们一定可以跳的再高一些,现在,请各位努力向上跳,目标是达到和 超过我所画横线的高度。”学生们依指示跳高,并第三次记录下他们的成绩。并再次要求学 生回答对本次跳高的成绩是否满意。,实验结果如下表: 学生总数 成绩超过第一次 对再一次跳高 20%以上者人数 的成绩满意者 第二次 60人 10人 3人 第三次 60人 25人 24人 从中我们看到:显然,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只是要求“尽最大努力去做”,人们 的活动会有更好的结果和更高的满足感。这是为什麽呢?其原因在于:当我们为 组织或自己的行动制

14、定了目标,它就成为引导组织(个体)行为的一个重要激励。,3 激励的过程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试图说明员工面对激励措施,如何选择行为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以及确定其行为方式的选择是否成功。,一、公平理论 (A代表某员工,B代表参照对象),觉察到的比率比较 员工的评价 所得A 所得B 付出A 付出B 所得A 所得B 付出A 付出B 所得A 所得B 付出A 付出B,=,不公平(报酬过低) 公平 不公平(报酬过高),员工如何对不公平感作出反应 基于公平理论,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会采取似下6种 选择中的一种, (1)改变自己的投入 (如:不再那么努力)。 (2)改变自己的产出(如:实行计件工资的员工通过增

15、加产 量、降低质量来增加自己的工资)。 (3)改变自我知觉 (如:我曾认为我以中等速度工作,但 是现在我意识到我比其他任何人工作都更努力)。 (4)改变对其他人的看法 (如:小李的工作不像我以前认为 的那样令人满意) (5)选择另一个不同的参照对象 (如:我可能不如小张挣得 钱多,但我比我爸爸在我这个年龄时做得好的多)。 (6)离开工作场所 (如:辞职)。,二、期望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V弗鲁姆(Victor Vroom)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并形成。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 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 会采取特定的行动。,个人努力,个人绩效,组织奖赏,个人目标,A,B,C,A 努力-绩效的关系 B 绩效-奖赏的关系 C 吸引力,三、不能忘记能力、机会 绩效=f(能力激励机会),个体的 工作绩效,个体 价值观、性格、能力 能力 经验、知识、生理因素,激励 压力 约束,机会 培训与开发、组织方式 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