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80343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起认识臭氧层危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臭氧层危机,虽然臭氧洞出现得地方是在遥远的南极,但其实世界各地大气中的臭氧都已日渐稀薄。从皮肤癌到汽车冷媒,臭氧洞不再只是科学家的研究对象,或是报纸上的新闻事件,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切身关系的环保课题!,引言:,一、大气臭氧量少作用大,1.大气的组成 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大气。 这层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约占99% 以上。此外,还有少量的氩、二氧化碳、 水汽和臭氧(O3)等等。 虽然大气中二氧化碳、 水汽和臭氧含量很少, 但对整个地球气候的变化却影响很大。,2.大气的分层 包围地球的大气,其特性会随高度不同而有许多变化, 科学家便依照气温梯度,来划分大气的垂直结构。 最接近地表的

2、是对流层,其次为平流层、 中气层和热气层。热气层是大气的最外圈, 大气愈向外愈稀薄,并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由于大气是受地球重力吸引而环绕在地球四周, 因此离地表越近,空气密度越高,大约90%的空气都聚集在离 地表30公里的范围之内;到了离地100公里处, 大气密度已不及海平面的百万分之一, 故若与地球半径约6370公里相比,大气的确只有薄薄一层而已。,3.臭氧层及其作用 平流层的位置大约在离地1050公里处,但大气中的臭氧绝大 部分都集中在离地面大约2530公里的上平流层中,称为 臭氧层。名虽为一层,但实际上臭氧分布各地并不均匀, 而且大气中臭氧的总含量非常少,尚不到1ppm。这极薄的一层

3、臭氧,对于地球上的生命非常常重要,因为臭氧能吸收阳光中的 紫外线,将这些波长很短,而且有致命危险的辐射线, 转换成热能,只有极少量能到达地表。 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 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此外,紫外线对于农作物,甚至海洋生态系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这层重要的臭氧已经受到严重破坏, 而且情形一年比一年恶化。,二、全球臭氧普遍减少,科学家大约在10年前,就已实际观测到臭气层的破洞。 公元1985年,英国南极观测站(British Antarctic Survey)的 科学家法曼(Joseph C. Farman)等人发现,从19771984

4、年, 南极郝利湾(Halley Bay)上空,春季时的大气臭氧含量大约减少了 40%以上。其它研究团体也迅速证实了这项发现,并指出臭氧量 急遽减少的这块区域,其面积甚至大于南极大陆,高度则是介于 1224公里之间的平流层。这就是所谓的臭氧洞(ozone hole)。,臭气洞其实并不是真正有个洞,而只是表示臭氧含量反常 稀少的区域。虽然科学已经知道CFCs(chloroflurocaaarbons, 氟氯碳化物)是造成臭氧洞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南极地区特殊的 气候型态,使科学家相信,南极臭氧洞应是平流层化学反应与 大气环流变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然而,不仅是南极,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

5、也发现有在冬季 减少,形成类似臭氧洞的现象。尤有甚者,根据世界各地地面站 和人造卫星的观测结果,长期以来,全球除热带地区之外的 大部分区域,平流层臭氧都有稀薄化的倾向。,三、南极臭氧连创新低,长期以来的观测纪录显示,从1991年开始,南极上的臭氧含量 每年都创下新的最低纪录。1991年9月30日为162D.U., 11月8日为191D.U.,每个月都是历年来的最低值。 D.U.(Dobson Unit)是代表大气单位面积中臭氧含量的单位, 以m atm-cm(milli atm-centimeter)表示。 在o,1大气压标准状态下,1D.U.相当于百分之一厘米。,四、罪魁祸首CFCs,两位加

6、州大学尔汶分校(U.C.Irvine)的化学家 莫里纳(Mario J. Molina)和罗兰德(F. Sherwood Rowland),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们两人在文章中明白指出: 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氟氯碳化物(CFCs),由于工业上应用范围 广泛,所以在过去的50年间,排放在大气中的量已经相当可观, 而且它非常安定,生命期长达40150年,因此会在大气中不断累积, 最后将上升至平流层,在这里因受紫外线照射而分解产生氯原子, 活泼的氯原子会与臭氧反应,使臭氧分解消失。莫里纳和罗兰德 并强调,平流层所能接纳的氯相当有限,而且即使大幅降低CFCs的 使用量,大气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减缓臭

7、氧的分解。 CFCs对臭氧的威胁,很快就引起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视。 先是纽约时报,再是时代杂志,都对CFCs破坏臭氧层的 消息做大篇幅的报导。原本是工业宠儿的CFCs,现在已成为恶昭彰 的臭氧杀手。,五、CFCs性质稳定不易分解,氟氯碳化物(CFCs),顾名思义,即是含有氟(F)、氯(Cl)、 碳(C)的化合物。CFCs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可作为汽 和冰箱等冷冻空调的冷媒、电子和光学组件的清洗溶剂、 化妆品等喷雾剂,以及PU、PS、PE的发泡剂等等。,从1930年代合成初期开始,CFCs在全球各工业国家的 使用量便不断增加,主要因为CFCs的化学性质非常安定, 不可燃且无毒性,故过去一直被认为安

8、全又理想的化学 物质,厂商大量制造,使用者也任其扩散至大气中。,五、CFCs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由于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多位北半球,因此北半球 大气中CFCs的平均浓度较南半球为高。CFCs逸出后会在 大气中迅速扩散,但南北两半球的大气,要穿越赤道完全 混合,需时约2年。北半球大气中CFCs的平均年增率为 45%,而南半球CFCs的平均浓度则较北半球约低810%, 故南半球的CFCs大约也刚好是以落后北半球2年的时间, 而以相同的速率在增加中。,积存在对流层的大量CFCs,会随着大气运动进入对流层。对流层的最上部是对流层顶(Tropopause),对流层顶的高度各地并不相同,会因季节和纬度而异,以

9、在赤道附近最高,约达18公里;在高纬度而异,以在赤道附近最高,约达18公里;在高纬度的两极,则只有约8公里,而且夏季比冬季时略高。由于各地对流层高度不同,在纬度30度左右的副热带地区,会产生不连续的现象,对流层顶缺口。在这个缺口处,上下层空气混合非常强烈,CFCs等物质便因而趁隙进入平流层。,五、CFCs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六、平流层中的臭氧反应,CFCs所以会对臭气层造成如此严重的伤害,主要关键就在其所含的 氯(Cl)。科学家估计,由CFCs所释出的1个氯原子, 只要数个月的时间,就能使大约10万个臭氧分子消失。 在正常状况下,平流层中的臭氧分子,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高层大气中的氧分子

10、(O2)吸收紫外线,分解成活泼的氧原子(O): O2+hvO+O 氧原子再与邻近的氧分子反应生成臭氧:O+O2O3 臭氧也会因受强烈紫外线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或是与 活泼的氧原子作用形成氧分子: O3+hvO2+O O3+OO2+O2 臭氧就在这些反应中不断生成与分解,维持着微妙但脆弱的平衡。 氯则会破坏这种平衡。CFCs在平流层受强烈紫外线照射而分 解产生氯,氯会与臭氧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 Cl+O3ClO+O2 带有自由基的ClO非常活泼,若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反应,便生 成氯和较安定的氧分子: ClO+OCl+O2,而这个被释出的氯,又可以再与臭氧反应,因此氯一方面

11、能够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再生。 但过去有些研究认为CFCs对臭氧的破坏有限,那是因为氯和ClO也会和大气中的其它成分作用,而生成不会破坏臭氧的化合物。其中氯会与甲烷(CH4)作用生成氢氯酸(HCl),ClO则会与二氧化氮(NO2)作用,生成硝酸氯(ClONO2)。HCl和ClONO2被称为氯贮存物质(chlorine reservoirs),因为它们本身不会与臭氧反应,但在某些状况下却可以释出能破坏臭氧的氯。,七、臭氧减少使UV-B大增,平流层臭氧会吸收紫外线(ultraviolet,UV),倘若臭氧减少,紫外线的 照射强度自然会增强。 在电磁波谱中,波长在200300mm(毫

12、微米,1nm=10-9m)之间的属于 近紫外线,波长在10200mm之间的属于远紫外线。 近紫外线可分为A、B、C三种,其中以波长在280315mm的 紫外线B(UV-B)对生物危害最大。 UV-B的强度,会随着时间、地点不同而异。通常夏季较冬季强, 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强,而高海拔则比低海拔地区强。但无论如何, 大气中臭氧减少,全球各地的UV-B都会增强。据估计,臭氧若减少 1%,UV-B大约就会增加2%;而在出现臭氧洞的南极地区, 臭氧大量减少的结果,已使紫外线量加倍增加。,紫外线增加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以皮肤癌最为人熟知,而且为害最广。皮肤癌的罹患率与人种和纬度有关,例如同为10万人口

13、的地区,美国德州就有100人以上罹患皮肤癌,瑞典为520人,而日本只有5人以下。换言之,一般以白种人的罹患率最高,居住地区则愈近赤道罹患率愈高。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统计资料显示:大气总臭氧量若减少10%,皮肤癌的罹患率将增加26%,且每年全世界将新增加30万名以上的皮肤癌患者。,紫外线能导致白内障 眼晴在强烈紫外线照射下,会使透明的角膜混浊,引起角膜炎, 或是造成结膜充血的结膜炎,最严重的则是白内障。白内障的病因 是水晶体发生混浊,使视力逐渐衰退,虽然不会产生疼痛,但严重 时仍有失明之虞。经动物实验证明,不仅强烈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白 内障,即便是普通强度的紫外线,若是一再反复照射,亦会渐渐发 生

14、白内障。据估计,大气总臭氧量若减少10%,全世界将产生 160175万名新白内障患者。 除此之外,紫外线还会破坏免疫系统,减弱人体对病毒和病原 菌的抵抗力,使更容易罹患如疹等传染性疾病。 既然紫外线会影响人体健康,自然也会影响其它生物。紫外线 之所以会损害皮肤、眼晴及免疫系统,是因为紫外线能破坏人体内 的蛋白质和核酸,由于核酸和蛋白质是所有生物细胞组成不可或缺 的要素,因此紫外线的增加,对整个地球生态系都会有严重影响。,紫外线破坏地球生态 由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海洋生物学家裴泽林(Barbara Prezelin),以及地理学家史密斯(Raymond Smith)所率领的一组研究人员,曾以

15、6星期的时间,在南极半岛外的百令豪生海(Bellingshausen Sea)进行追踪调查,以评估臭氧洞对该海域生态的影响。 他们发现,由于臭氧洞有季节性消长的现象,因此穿透大气照射到海面的UV-B,也会随之而有强弱变化。影响所及,在臭氧洞涵盖范围之内海域生活的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光合作用速率将降低约612%。由于浮游植物生长趋缓,将造成食物链中断的危机。此外,光合速率降低亦表示二气化碳吸收量会减少,使地球温室效应恶化。 美国马里兰大学曾经针对200种农作物进行研究,在温室内观察紫外线照射的影响,结果发现约有三分之二的种类,会有生长迟缓的反应。同时,该校的科学家也曾在大豆田

16、中安装紫外线灯,以连续6年的时间追踪观察,结果发现UV-B会使大豆的成长迟滞,因而减少收获量。其它研究机构的实验也证实,西红柿、玉米、莴苣、豌豆、棉花等作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都会产生类似生长迟缓的现象。 由于紫外线会改变植物体内的化学变化,因此不仅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影响,与植物关系密切的昆虫和草食动物都将遭到波及。甚至森林中枯枝枯叶形成的腐殖质,成分都会有所改变。臭氧洞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势将危及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八、保护臭氧层为全球共识 由于国际社会体认到CFCs等臭氧层破坏物质 (ODSs,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已对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 以及臭氧层对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th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遂于1985年召集 世界各国共商对策,签订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协议 (the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