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480142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宁第四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题文科综合-历史部分1.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答案】A【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除了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矛盾问题,故C错

2、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2.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下降,到隋唐时期,以科举制选官,以考试成绩和才学为依据,故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这体现了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故C正确;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无法解释寒门子弟所占比例上升的原因,故A错误;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与农业生产有关,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

3、但这与选官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表格关键数据信息,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被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取代的史实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早期启蒙”模式“冲击反应”模式“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答案】B【解析】“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

4、争,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的反抗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4.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答案】D【解析】据材料“申报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

5、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A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故B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洋务运动的成果,故C错误;申报的观点说明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争的背景出发,注意分清申报与清政府的不同,据此即可得出“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的结论。5.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 阻碍了

6、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盐铁专营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因此,盐铁官营既能让政府从经济上牟取暴利,同时又能稳定政局、维护政治统治的双重作用,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减轻百姓赋税负担,而不是基本解除,故B项错误;D项包含在A项之中。点睛:从材料“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中可以看出盐铁专营既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从而得出正确答案。6.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

7、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A. 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B. 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C. 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D. 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答案】B【解析】唐代“著名的茶园规模大,产量多”、“政府征收茶税”到宋代茶园交易与交子运用,说明唐宋两代茶田规模扩大,带来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故A错误;唐代没有交子,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茶园占田大,产量多茶园买卖频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8、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女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体现了宋代理学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宋代治国理念是重文轻武,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选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唐代,但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C选项错误;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也无

9、法说明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D选项错误。故选A。8.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9.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 各具特色的文

10、化艺术异彩缤纷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京剧的形成过程吸收了百家之长,与文化艺术异彩缤纷无关,排除A。京剧的形成并非是文化的薪火相传而是文化的吸收借鉴,排除B。D项说法过于绝对,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排除。10.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

11、说明康有为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B. 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C. 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D. 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康有为没有提出变法主张,只是简单的修补,显然是想通过妥协来减少变法的阻力,故A正确;除旧布新不是维新派思想主旨,故B错误;康有为代表的是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错误;康有为赞同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11.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

12、化运动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精神内容,故D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故A排除。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故B排除。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体现了由器物到制度,未涉及思想,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12.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

13、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点睛: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

14、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

15、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3)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5)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助理万机”;位高权重。(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