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5479924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佛山市2019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2019.11.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 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C. 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 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薛邑为孟尝君封地,在相位时被贬薛邑,齐国国君重新起用孟尝君,孟尝君要求将齐国宗庙立于于薛邑使孟尝君心安说明宗庙具有至高的权威,宗庙在薛邑如同社稷在国都一样不可冒犯,有利于保护孟尝君的地位与安全,故D项符

2、合题意。A项,分封制度在战国时瓦解,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因果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宗庙的权威性,而非阐述宗法观念,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诸侯王和卿大夫的权力制约关系,故排除。2.下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惟有读书高”瓷俑A. 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 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C. 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 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标准,“惟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实行后,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

3、,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举制,故排除。B项,材料中表明社会的重学风气,未体现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的作用,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因职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故排除。3.据清代陕西榆林府志记裁,“易马城”和“款贡城”两个城是蒙汉商贸定期交易处和蒙汉官员商议重大事件、解决民族问题的议事处。双方商人或官员,在交易和议事前都得敬拜神。这反映了A. 文化同质性有利于民族交往B. 拜神是商贸议事首要环节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D. 商贸关系缓解了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蒙汉商贸及官方议事都要敬拜神,反映双方基于共同的文化信仰进行交流,故

4、A项符合题意。B项,是对材料的现象阐述,无本质性解读,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蒙汉交流,无法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蒙汉交流内容不只是商贸关系,且未体现民族矛盾的缓解,故排除。4.下表是关于“南京布”名称的几种解释“南京布”是英语汉译名,英文称“Nanking Cloth”,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主要是南京。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真正的南京土布,是东印度公司指定订购的所谓棕色土布,大约是江南苏、松一带所织的一种紫花布。严中正:中国棉纺织史“南京布”原初的西方翻译就是“松江布”,当时耶稣会士的购物清单中便明确提及“松江布。金国平: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中关于“松江布

5、”的记载及其吴语词源考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南京布”的商品化程度较高B. “南京布”的产地是松江地区C. 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D. 江南地区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答案】A【解析】【详解】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南京布”皆与西方来华商贸有重要联系,体现了“南京布”是对外商业贸易内容之一,故A项符合题意。B项,根据材料中“南京布”的名称由来无法推出“南京布”的真实产地,故排除。C项,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时间在鸦片战争后,材料所述内容皆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前的早期东西方经济交流,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技术发展状况,故排除。5.新文化运动经历了由“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

6、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的过程。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 体现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B. 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C. 经历了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D. 方向发生根本性转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到“新旧文化的调和”再到“多元文化并存、进而重组”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新旧文化的矛盾与抉择中走向包容共存,体现了近代文化转型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故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绝对化,故排除。B项,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存在于新文化运动前期,并不能整体性体现中西文化由对立到共容的过程,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方向的根本性转移,故排除。6.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卢

7、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共向四川运送了150万人,100万吨货物。该公司有116人献出了生命、61人伤残,16艘船被炸残炸沉。这反映了A. 抗战开始后工业布局相对合理B. 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C. 民族工业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D. 企业家的强烈实业救国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内迁为持久抗战作准备,民族危机之下,民生公司的壮举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情怀,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提及工业布局,故排除。B项,民生公司的奉献非政府行为,未体现国民政府动用所有资源抗战,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企业对抗战的无私奉献,未提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故排除。7.

8、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A. 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 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 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 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通过实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A项,国家统一尚未完全实现,故排除。B项,此时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属于奠

9、基时期,故排除。C项,新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后期出现了重大失误,故排除。8.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中国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由占GDP不到6到26,其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这表明乡镇企业的发展A.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B. 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C. 缩小了城乡的差距D.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占GDP不到6到26,雇员人数从2827增加到1.35亿,年增长率达到9”结合所学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乡镇经济发展与人员就业,故B项正确。题干未明确体现农民收入的状况,故排除A。C项,材料未提及城市与乡镇经济差距的

10、对比,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乡镇产业结构的变化,故排除。9.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归还给他们被没收的教堂和教会财产,免除了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义务。这一敕令A. 使基督徒成为统治者B. 标志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C. 有利于罗马社会稳定D. 体现了罗马法的迷信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题干可知,米兰敕令正式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缓和了罗马国家的宗教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C项符合题意。A项,此时基督教未成为罗马国教,基督教未占据统治地位,故排除。结合所学,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信仰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基

11、督教由此取代罗马的传统宗教,成为帝国的国教和唯一合法的宗教,故B项排除。D项,罗马法体现了公平正义精神,而非迷信色彩,而且材料也无法体现罗马法的迷信色彩,故排除。10.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A. 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B. 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C. 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D. 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结合所学可知,17

12、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上台后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体现了政府对共和的歌颂,故A项符合题意。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故B项排除。C项,此时民众未获得实际参政权利,故排除。D项,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排除。11.下表: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税率(%)年份国别18201875191319261931195219651985英国4555004171761.7美国3445405033205396.73.5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 英美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 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关税税率C. 世界贸易体系逐步建立D.

13、 英美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1820-1913年英国税率降低,体现了工业革命完成后商品输出的需要,美国正在进行两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发展,税率相对稳定且呈下降。1926-1931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为挽救经济危机,两国均提高关税率,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52-1985随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国关税税率皆呈下降趋势,故B项符合题意。A项,1926-1931年期间,英美皆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故排除。C项,图表信息无法体现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图表信息不能证明英美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排除。12.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

14、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 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B. 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C. 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D. 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可知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区域问题触及英国国家利益,故英国民众要求脱离欧洲,故A项符合题意。B项,欧洲一体化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的需要,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日益

15、提高不能说明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故排除。D项,题干意在阐述欧洲区域问题,未提及全球化,故排除。13.唐装的概念与唐期有关,但并非只是指唐朝时期的服装,而是对各种富于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的泛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的服饰种类有袍、襕、襦、衫、贯头衣、裙、披帛等。早期袍服的袖子多用大袖,后未,少数民族地区紧身、窄袖的样式,也被汉族人民所接受。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据权江华话说唐装谈唐装的现代传承等整理材料二 现在的“唐装”基本上是以清末的对马褂为基础,经改良而成的中式轻上装。为什么不把“唐装”称为“满装”呢?一是因为马褂也不纯粹是满族人的服装,它是长期以未满、汉服饰不断融合的产物;二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被公认的“国服”是中山装。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了中山装的形制,并予礼义廉耻、三民主义和共和理念、五权宪法、和平统一、严谨治国等治国寓意。1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