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5473573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1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40页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上)(1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珞珈山校园规划及自然环境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巡礼 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一九二九年开尔斯绘制的武汉大学校园规划图,武汉大学校园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秀丽的山水风光而蛮声中外,内有珞珈山、狮子山、火石山、笔架山、乌鱼岭、小龟山、侧船山、扁扁山(后改名为半边山)、团山、廖家山、郭家山、陈家山等十余座大小山丘坐落其中,中心湖、月亮湖、星湖等点缀其间,外有东湖水半面环抱。 珞珈山挺立于校园中央,东西长1280米,方圆540亩,海拔最高处为118.5米,为群山之首,山体绿化覆盖率100。 狮子山可谓是武大校园里的一座“飞来峰”,鳞木化石、腕足类化石和南麓一公里长的逆掩断层表明,由四

2、亿年前泥盆纪砂岩组成的狮子山主体,是在一亿四千万年以前的一次地壳变动中从不远的北方被推来,落在二亿七千万年前形成的砂质页岩上的;其基岩主要为下古生代页岩、泥盆纪砂岩、下石炭纪石英岩和珞珈火石岩;其上覆盖一层厚薄不均的棕黄色粘土(成土年代大约是第四纪)。狮子山主峰原海拔约65米,在武大新校舍的建设中被削去了10米,现海拔约55米。,珞珈山的东部山脚,高低起伏,吞吐曲折,湖水拍击,喷珠溅玉;山腰则佳木交碧,奇花织锦,院墙错落,房舍雅致;从山腰至山顶,林深茂密,摇苍飞翠,遮日蔽月,深幽秘邃。山之上下,巨岩层现,奇石峭陈,小径曲绕,异鸟时鸣。 侧船山南,有一无名峡谷,地质界人士称此地为武汉地质博物馆,

3、建议加强保护和景观开发。 侧船山、半边山以东之近山湖中,有一巨岩突出水面,累累罗列,突兀峥嵘,裂罅皱折,淘痕斑驳,古称浪淘石(见任桐1923年沙湖志所载),又名“枕流”,面积约3000平方米,大部被水淹没。突出水面者大小计十余石,其形或如驼背双峰,或若浮牛露脊,参差错落,列峙于粼粼碧波之中,俨如海岛琼山,别具景趣。每当风来湖上,浪涛激石,势如飞雪漫卷,声如钟鼓和鸣;在风和日丽之时,则水平如镜,波光荡漾,涟漪微开。游人泛舟于此,登石欣赏湖光山色,恍如身置画中。,武汉大学校门牌坊,街道口老牌坊现状(2007.4.21拍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远景,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硫璃瓦木

4、结构,缪恩钊、沈中清设计,约在1931年前后建成,后被大风吹垮。,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四柱三间单檐冲天柱式钢筋水泥结构,缪恩钊、沈中清设计,约在1937年建成。,“陈毛体”新书体,“李毛体”草书体,街道口老牌坊现状,又在距校本部老远的一个叫街道口的地方造了一座牌楼,楼上横书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气派非常。牌楼初建系用木作梁柱,因为楼上覆瓦,分量较重,不久即被大风吹垮。重修时遂改用钢筋水泥,直至现在,依然尚存,以至百年校庆前夕新建校门,仍然照样构筑,以作纪念。 杨鸿年:珞珈琐忆,题写者:不详,题写者:不详,题写者:曹立庵,题写者:曹立庵,国立武汉大学六大学院变迁,1928:文学院、社会科学院、

5、理工学院 1929:文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改名)、理学院、工学院 1933:设农学院筹备处 1936:农学院正式成立(文、法、理、工、农) 1938:农学院并入中央大学 1946:农学院恢复,医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 1947:设立医学院(文、法、理、工、农、医),题写者:刘赜(博平),朋友,你看见过北平文华武英殿没有?见过大前门和天坛没有?国立武汉大学便是模仿中国宫殿而建筑的。文法两学院有点像大前门,而夹在中间的图书馆则颇类天坛,银灰色的墙壁,碧绿色的玻璃瓦,远挹湖光,近揽山色,居高临下,气象万千,北平帝皇居也许比这个更为壮丽,但却没有这样天然风景的陪衬。 苏雪林:忆武汉大学图书馆 大学是人

6、类传播知识与文明的摇篮。它不仅以知识培养人,也以环境教育人。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愉悦和心动。如果说珞珈山下绽放的樱花给人以昙花一现的瞬间之美,那么在樱花道旁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则让人感受到一种穿透时空的永恒之美。恰如秦砖汉瓦,饱经数千年的沧桑。 杨国安:我们古老,但古老是我们的财富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随感,男生寄宿舍(老斋舍)由开尔斯(F. H. Kales)和萨克瑟(Richard. Sachse)设计,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于1930年3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13773平方米,工程造价55.09万元。整个建筑依狮子山向阳的南坡顺山势而建,具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

7、主色调,显得朴素大方,厚重沉稳。宿舍屋前檐眉与亭楼顶均覆有绿色琉璃瓦,与直立的银灰色墙壁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老斋舍布局巧妙,匠心独具,建筑平面采用不同层次的依山组合,巧妙地顺应了自然地形的变化,同时借助山势构成气势磅礴的立面效果。在不同标高处,沿等高线建成不同层次的房屋,各排房屋底层地面在不同高度上,而屋顶则在同一平面上,形成“天平地不平”的格局,有曲径通幽之感。 老斋舍共有四栋宿舍,每栋宿舍由两个大天井将宿舍分隔为前、中、后三排,各排则依山势高低分为一至四层,每层各有两个出入口。入口处平面修建多层阶梯,外形统一,气势宏伟。每两栋宿舍之间,均依照山势,设置有总共95级阶梯,这既是宿舍的主要楼

8、梯,又是自宿舍楼下登狮子山、上图书馆的主要通道。,老斋舍从一层到四层,房间数量依次递增,每层宿舍的房间排列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布局:一层房间最少,呈“一”字形排开,二层的房间则围合成“口”字状,三层为“日”字,四层房间最多,大体呈“回”字形,真是别有洞天,颇值玩味。 除了宿舍布局别具一格外,老斋舍各层宿舍的命名和编号也极有韵味,不是枯燥呆板的数字,而是分别以千字文中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之语句依次命名和编号,从东边第一栋开始,从一层到四层,依次为天字斋、地字斋、玄(元)字斋、黄字斋,等等,以此类推,形成天、地、玄(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等1

9、6个斋舍,充满了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人文气息。,老斋舍的四栋宿舍一字排开,全长128米,其最上层已达到山顶,由三座门楼联成一线。1947年“六一”惨案发生后,为纪念陈如丰、王志德、黄鸣岗三位死难学生,学校按照他们三人殉难的地点,将老斋舍的这三座拱门由东往西分别命名为“如丰门”、“志德门”和“鸣岗门”。,如丰门,志德门,鸣岗门,开尔斯先生匠心独具,在四栋宿舍之间的三座圆形拱门上又垫起一层,建成三座单檐歇山式亭楼,斗拱飞檐,琉璃翡翠,宛若三座飘逸凌空的天上宫阙。罗马式的圆拱门配上中国传统的歇山顶亭楼,堪称又一例“中西合璧”的佳作。它既突出了老斋舍三个入口的导向性,又使四栋建筑联为一体,避免呆板,与

10、周围的建筑顾盼呼应,相得益彰。这三座亭楼最初是作为教员休息室使用,后又成为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老斋舍的屋顶做成平面,形成一个宽阔的平台,并与图书馆前区连成一片,成为一大广场,这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有效地拓展了图书馆、文学院和法学院教学区前的空间范围,扩大了活动场所。,老斋舍的16个单元共有502个房间,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居住。单个房间尺寸为3.3米宽、4.5米长,内有壁柜,使用面积约为13平方米。 山上男生宿舍为四层楼房,分四单元。每两单元交接处,就有一座四层楼高的大门,门上有阙。因为阙在楼上,离地即为五层,加上飞檐绿瓦,自下仰视,在当时真可谓天上宫阙。 房住二人,内有双人用自修桌一

11、,木方凳、钢丝床各二,均是新制,全舍划一,极为齐整。每斋都有抽水马桶、洗澡间,热水用管道送至各斋,热的程度,已经达到开水地步。每日晚饭后,同学三、五成群,漫步于青山绿水之间,颇有身在仙境之感。这样校园,当时可称全国一流,甚至可说全国第一,同学学习情绪,从而大大加强。 说到校舍建筑,老校长声称,第一要求坚固,校舍建成之后,希望能够维持二百年。二要美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采取了一些中国传统装饰宫殿的办法来装饰校舍,结果也就将学校装扮为一座宫殿了。特别是男生宿舍,既高入云间,又门、窗百千,游人竟有比之为布达拉宫者。珞珈山也就成了武汉的一个风景区,来武汉者无不以一睹为快。一、二、三区教职工住宅,一区

12、最为华丽。当时在武汉,可称一流。因为有小洋房十八栋,故又称十八栋。至于为何如此讲究,老校长说,没有舒适住所,难得名牌教授。关于用水,老校长宣称,经过化验,完全可以饮用。学生用床,老校长说是由上海一家工厂承造。样品出来,命两个壮年在床上跳动,两小时候,毫不变样,方为合格。老校长接着还说,学生多是青壮,不给他一张坚固的床,是难持久的。床如此,其它学生用具,亦皆照办,都经久耐用。 杨鸿年:珞珈琐忆,校方不但建筑了新校舍,一切校具,无论教室课桌椅、宿舍床铺、书桌、餐厅台凳、厨房用具,全部都是配合新设计定制的。充分表现一番新的气象,新的精神。 学生宿舍由车站往前偏左拐弯微坡向上,只看见三座宫殿式城楼,倚

13、山建筑了一排四栋学生宿舍;按地形建筑,前面四层,逐次向上;由三而二而一层;在前面向上看,既雄伟亦壮观,其方式亦别致,颇具匠心。宿舍编号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住的洋房,编号却是古雅式的字号,如从前考棚似的。开始,女生住在左面最下面的“天”字斋,单身教职员则住在其上层的“地”字斋,其余分配男同学。我与朱焜兄同房,抽签决定房间,住的是“洪”字斋,和我们的校友会理事长李林学兄是同一斋;每房有双面书桌一只,备两人对坐,书架各一,钢丝弹簧床各一张。据王校长报告,这种床经学校身体最重从前也是运动健将的叶雅各教授,在床上又站又跳地试验过,其坚固耐用可知。由城楼下一层一层的台阶往上爬,

14、宿舍分设在两边,最上的一层第四层最高,教热(因上面是平台),但到文、法两学院上课,或到饭厅用餐,大礼堂开会,却较为方便,不必爬。住在最下层的,前面有阳台,可向外眺望,不会受热;但到饭厅、礼堂及文法学院上课却得多爬上几级。好在珞珈山上下坡是太多了,大家也锻炼惯了,毫不在乎。每层宿舍都供应冷热水盥洗沐浴及冲水厕所。现在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在当时,可就相当贵族化了。每晚定时(大约十时)熄灯,要开夜车的同学,只有自备蜡烛了;不过好像开夜车的同学不多,除非是在考期,因为山上的阳光,似乎来得早些。在这美丽的环境里,大家都习惯早起;宿舍前面的坡地是校园,种满了各式花木,有纵横交错的小路,排列着大大小小的草地

15、,天然石凳,任凭你散步、小坐、卧游,真是随心所欲。无论是朝阳、黄昏、月夜,三三两两徘徊、闲聊,一包花生、一包瓜子,慢剥细嚼,一天的紧张课程,就此轻松下来了,这种闲情逸致,而今到哪里去找呢? 刘定志:追怀珞珈山,樱园“情人坡”,老图书馆 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和精神象征,老图书馆由开尔斯设计,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于1933年10月开工,1935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4767平方米,工程造价34.4万元。老图书馆在结构技术上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组合式钢桁架混合结构承重,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率先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仿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手法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佳

16、作,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在图书馆工程施工中,由于墙体砌砖方法不对,承重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缪恩钊要求施工方采取补救措施,在大阅览室四角增加四对钢筋混凝土柱子才达到承重要求,这一补强措施使施工单位增加造价2万元。又因为施工方将屋角做成了南方式的上挑形而非北方式的平缓形而被要求返工重建。,由于图书馆地基不敷使用,设计师开尔斯便大胆地将主楼后移,采用基柱托起主楼后部,用环廊与地面相接,使图书馆的前方平坦宽阔,背面更加高峻宏伟。,老图书馆占地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吊脚楼、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老图书馆主楼第一层正面采用厚重的水泥台基和西式双立柱托起中式歇山顶;主入口为三开间单洞门,使用四对方立柱形成高大宽阔的门廊,既用了西式双联廊柱,又用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雀替、额枋。,金陵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