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469631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品微生物实验室管理(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 2018.06,微生物类别,特点: 体积小、结构简单、 分布广、种类(1020万种)、 繁殖快、易变异。,微生物概述,芽孢:,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药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污染途径,1. 水系统(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纯蒸汽):过滤净化后检测微生物、细菌内毒素。 2. 原辅料:植物性、动物性(风险最大);2020版药典中药饮片增加耐热菌、沙门菌。 3. 包装材料:安瓿、PVC、PTP、塑料瓶。检测微生物 4.,药品中微生物的主要污染途径,4.生产人员(最不可控因素):咳嗽、喷嚏、动作幅度大、皮肤掉屑;测手指、洁净服。 5. 气体:压缩空气、惰性气体;控制微生物或无菌

2、。 6. 生产环境:洁净区密封、空气过滤、定期消毒;测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A、B、C、D级)。验证和日常监测 7. 设备及配件:清洁、消毒、灭菌;清洁验证,影响药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因素,1.样品中的微生物可能分布不均匀。 2. 微生物检验方法误差大。 3. 检验方法未经过验证。 4. 实验室因素:人员、培养基、试剂、菌种、环境、设备、样品。,人员要求,1.操作人员具备微生物学或相近专业知识的教育背景。 2.培训:职责培训、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设备操作培训、检验技术的培训(包括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注平板、菌落计数、菌种传代、菌种保藏、微生物检查方法、微生物鉴定基本技术)。 3

3、.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培训(保证自身安全、防止实验室被污染)。 4.对微生物管理人员的培训: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结果的评估、数据偏差的调查。,培养基管理, 培养基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的因素 1.供应商:稳定、资质合格、业内口碑好、供货能力强。 2. 培养基的接收 2.1 查看培养基名称、批号、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执行标准是否符合要求。 2.2 在每瓶培养基瓶上贴标签、编号(唯一的标识)、批号、接收日期、接收人、 开瓶日期、开瓶后的有效期。 2.3 培养基接收记录。 3.培养基的储存 按照供应商提供的方法保存,多数是避光,个别厂家要求阴凉干燥(低于20)。,培养基管理,4.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药典要

4、求) 4.1 如果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程序经过验证,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适用性检查可只做1次。 4.2 如果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程序未经过验证,那么每一批灭菌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 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方法的验证(存储期) 包括:灭菌前后PH值、外观性状;灭菌后的无菌性检查、灵敏度检查;保存几周后的无菌、灵敏度检查。,培养基管理,4.3 适用性检查 购买对照培养基 购买菌种 枯草、白念、黑曲霉接种于计数用培养基 金葡、铜绿、枯草、生孢、白念、黑曲霉接种于无菌检查用培养基 依据药典附录1105试验操作后判断是否合格。 以下是三种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要求(计数用培养基、无菌检查用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

5、计数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要求,无菌检查用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要求,选择性培养基适用性检查要求,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管理, 市售: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 如果不能采用终端灭菌的培养基,在使用前进行100的预培养,防止出现假阳性。 沉降菌碟暴露时间的验证 选择在换气次数大的需要监控的操作间,培养基加菌暴露若干小时,培养后计算菌的回收率大于70。 暴露多长时间不干裂、促生长能力良好)。 包装形式:试管、三角瓶(密封) 贮存房间的条件 取样计划:取样时间点、测试项目(PH值、无菌、适用性) 加菌液0.1ml,不能加1ml。,菌种的管理,菌种的来源 CMCC中国 复活 标准贮备菌株(0代)解冻转种 工作菌株 (低

6、温冷冻干燥) (不得重新冷冻) TACC美国 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微生物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 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菌种的管理,涉及菌种管理的记录 标准菌种的申购记录。 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的操作SOP及记录。 菌种的传代记录。 菌种的检查记录(确认记录)。 菌种的灭活、销毁记录。,菌种的管理,菌种的接收 1.检查外观是否完好。 2.核对菌种名称、编号。 3.核对接收时是否在合适的环境中。 4.核对菌种是否在有效期范围内。 5.给每株菌一个独立的编号,不能重复。,菌种的管理,菌种的保存 1.标准菌株:超低温冷冻(低于-30)有效期一年; (-70以下冷冻保藏)有效期三年。 2.

7、 斜面菌种:28冷藏,有效期36个月。 3. 菌液: 室温下,2小时内使用。 28,24小时内使用(黑曲霉孢子悬液28,贮存期要验证),菌种的管理,菌种的使用 -斜面菌种只允许一次使用 菌种的传代 1.将微生物转接到新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获得新鲜菌种的过程。 2.购买的标准菌株必须经过传代后使用(在5代以内)。,环境的管理,硬件:阳性菌实验室、培养室、贮藏室(区)、试验结果观察区、培养基及实验用具准备区、灭菌区、样品接收区、标准菌株贮藏室(区)、污染物处理区。 以上区域要有标识(降低交叉污染)。 无菌检查: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区域或隔离系统。 微生物限度检查:不低于D级背景下的B级单向流空

8、气区域。,环境监测,1.空调验证:高效过滤器完整性、气流组织、空气流速(平均风速)、换气次数、压差、温度和相对湿度(测试应在模拟正常检测条件下进行) 依据药典附录9205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2.日常监测: 异常情况要进行分析,不仅仅是数数而已。,监测项目,洁净区灭菌和消毒, A/B级洁净区使用无菌的或经无菌处理的消毒剂或清洁剂。 化学消毒剂应验证消毒效果(不止一种)。 清洁剂、消毒剂在规定的效期内使用。 常用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火焰法(酒精灯)、烘箱2501h。 湿热灭菌法:12130min。,设备设施管理,1.设备的确认、检定(校准) 每年一次,注意连续性。 2.设备使用日志(使用即填) 3.设备定期清洁和消毒(水浴锅、培养箱、冰箱、生物安全柜)。 4.无菌器具要有明确的标识(已灭菌、未灭菌)。 5.温度计的校准。(注意量程、精度) 6.天平、标准砝码的校准;移液管的校准。 7.悬浮粒子计数器、浮游菌采集器的校准。 8.紫外灯消毒效果的定期检测。,操作方法注意,1.操作SOP中明确的检验方法要经过方法学验证,而且和验证方案报告、省药检所的方法学复核意见中的描述一致 2.操作方法应避免损伤供试品中污染的微生物。 3.对抑菌性较强的供试品,尽可能选用薄膜过滤法。,操作方法注意,共同努力,发现问题,提升管理水平!,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