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方式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5466894 上传时间:2019-08-19 格式:DOC 页数:85 大小:2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植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种植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种植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种植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种植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植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方式(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种植方式第一节间混套作一、间混套作的概念单作(sole cropping)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作。这种方式作物单一,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一致,生育比较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与机械化作业。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间作(inter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所谓分带是指间作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构成带状间作,如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间作因为成行或成带种植,可以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较便于机

2、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作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相间种植,也称为间作,有人称为多层作。木本植物包括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农作物包括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采用以农作物为主的间作,称为农林间作;以林(果)业为主,间作农作物,称为林(果)农间作。 间作与单作不同,间作是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生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混作(mixed cropp

3、ing)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混作与间作都是于同一生长期内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田间构成复合群体,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也不增计复种面积。但混作在田间一般无规则分布,可同时撒播,或在同行内混合、间隔播种,或一种作物成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分别管理,并且要求混种的作物的生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一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

4、重要的是能延长后作物对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它主要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处,前者作物共处期较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立体种植(multistorey cropping)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凡是立体种植都有多物种、多层次地立体利用资源的特点,都有构成复合群体的阶段,因此,实际上立体种植是间、混、套作的总称。它也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地带的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如半湿润地区低山丘陵常见的山顶种树、山腰种果(草)、山脚种粮(菜)

5、等。立体种养(multistorey cropping and raising)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前者如玉米(甘蔗)和菌菇、稻和鱼共同种养,后者如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这也是80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提出的名词,也是立体种植向更广阔领域发展的结果。二、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评价间混套作在生产中的意义,可以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兼有其他方面的作用。(一) 增产 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合理的间、混、套作比单作具有促进增产高产的优越性。

6、从自然资源来说,在单作的情况下,时间和土地都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有一定的浪费,而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均耕地少,但劳力资源丰富,又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在耕地不断有所减少,而粮棉油菜等作物产量不断增长,以及“双千田(亩产500kg粮、千元钱)”、“吨粮田”甚至“吨粮、双千元田”的涌现,大多与间

7、、混、套作的示范推广、迅速发展密切有关。如山东省1991年220万亩吨粮田中,有80的面积为小麦套种玉米。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7年(1959一196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麦棉套作平均亩产籽棉177.4公斤,仅比单作棉花少收22kg,而增收小麦1568kg等等。今后通过积极深入地开展科学研究,在不断完善技术措施和提高其科学水平的情况下,间、混、套作种植方式在农业生产中,将会收到更大的增产效果。 生产中,由于不同作物所要求的行距不同,在间、混、套作中各种作物的行距往往又常变动,因此如何计算复合群体中各种作物占有的面积,难以给予公认的统一标准。近来,国际上采用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

8、ent Ratio, LER)来反映问、混、套作的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当量比即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其公式为:Yi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中的i个作物的实际产量;Yii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的产量。 例如玉米间作大豆,亩产分别为3491kg和56.8kg,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亩产分别为3717kg和753kg。 土地当量比1,表示间、混、套作有利。l的幅度愈高,增产效益愈大。目前,我国也已较广泛地采用土地当量比来表示间、混、套作的高产效益。(二)增效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在高产的基础上,进一

9、步实现高效益很有必要。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因此,我国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生产实例证明其经济效益高于单作。黄淮海大面积的麦棉两熟,一般每亩纯收益比单作棉田提高15左右,如棉花与瓜、菜、油间套作,有的比单作棉田收入高达2-3倍;山东省在小麦一玉米、小麦一花生、小麦一黄烟一年两熟的基础上,纳入瓜、果、菜,一年三作或四作,在保证粮食及油、烟等主体作物增产的前提下,一般可亩增纯收入200一300元,有的亩收千斤粮、千元钱,有些高效模式,可亩产1000kg粮食,亩产值2000元;陕西省97O万亩粮粮间套田平均亩增产43.8kg,450万亩

10、粮经、经经间套田平均亩增124.4元;处于西北干旱灌区的张掖市城郊,近年来发展玉米与蔬菜间套作,建设“双千田”,至今已成为河西地区“西菜东运”的重要生产基地;江苏省高邮县在各种茬口里套种加工型乳黄瓜或加工型番茄,一季亩产值即可达540元或600多元;四川米易县在甘蔗前期间作西瓜、黄瓜、茄子、番茄等,每亩可增值400-700元,甘蔗亩产可提高1一2t;南方的福建、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等地的稻鱼,稻萍鱼、两稻两鱼、稻莲鱼、草稻鱼慈菇等,一般增产稻谷5一15,鱼和鱼苗可增收200-250元,还有除草增肥功能。(二) 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

11、能力,如辽西和黄淮海一带采用的高产玉米与抗旱的谷子间作,利用复合群体内形成的特有的小气候,抑制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华北的玉米与大白菜套作能减轻大白菜的病虫害,从而有着稳产保收的可能性。 为了保证间、混、套作高产出的生产力,需广泛利用生物作用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行保护与培养地力,提高土地用养结合水平,维持农田的生态平衡。(四)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 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甚至陆地作物与水生农用动植物争夺空间的矛盾,从而起到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更深层次发展的作用。 建国后,间、套作与复种

12、不断发展,其特点是:(一) 面积不断扩大,分布广泛 50年代以来,主要是麦田套种面积逐渐增加,麦田两熟比重增大。进入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灌溉面积的扩大,化肥、农药、机械、电力等条件的显著改善,间、套作有着较广泛的发展。 80年代,通过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讨论和研究,认为发展间、混、套作或立体种植,适合我国国情,是缓解和克服人口、土地、粮食矛盾的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是对土地高度集约利用的一种重要生产形式,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了它的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国间、混、套作面积已达42亿亩,而近十年来发展速度又明显超过

13、以往。在北方地区,如山东省,一年三种三收以上的间套面积,1987年为200-300万亩,至1991年已达2000余万亩;麦棉套作和麦花生套作,1986年近600万亩,1991年为1600万亩。河北省自1988年推广以粮食为主的五大间套作类型以来, 1990年初步统计已达305万亩。陕西省各类农作物间套面积由过去的几百万亩发展到1988年的1100万亩,至1989年已达1420万亩。南方地区,如四川省自1984年以来推广立体农业(基础是立体种植),至1989年据13个地市州的88个县统计,面积达341万亩。闽、浙、湘、川等省推广稻萍鱼立体种养至1989年成片推广在140万亩以上。随着面积的扩大,

14、分布区域更加广泛。按行政区看,除西藏、青海尚未见资料报道外,各省、区都有分布。从土地状况看,无论是平原、丘陵、山区、水田、旱地都有采用。仅麦田间套复就广泛分布在城郊、平原水浇地、平原旱地、山地、丘陵、湖洼碱地等各种生产条件下。 上述说明,当前全国各地间套作的发展仍方兴未艾。(二) 类型方式多种多样,逐步向规范化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复杂,历史上,间、混、套作类型和方式很多,近来发展迅速,更加丰富多采。 一年生大田作物间作在我国分布广泛,实行间作的作物主要是玉米、豆类和薯类,其中最多的是玉米与豆类间作,分布于全国的玉米产区。在一年一熟春玉米水浇地上兴起春玉米与春小麦的间作,具体分布于

15、河西走廊、内蒙后套、银川平原以及东北的南部。多年生作物的间作,主要在华南地区。 在我国,套作比间作更为普遍,相互搭配的作物涉及到粮、棉、油、烟、菜、瓜、饲、药等,类型方式多样化。小麦套作玉米广泛分布于华北、鄂西、西南等地。山东省1987年套种面积达2578万亩,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743。 70年代后期,四川省改旱两熟为旱套三熟,至1988年以小麦春王米甘薯为主体的8种模式,已达1770万亩,占该省丘陵旱地的一半强,使粮、经、饲得到了全面发展。小麦(或大麦、油菜)套作棉花广泛应用于南方棉区,近十年来迅速向北推广至黄河流域棉区,争取了季节,提高了产量。 近几年来,粮菜间套复种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多以原有的一年二熟(北方)或三熟(南方)粮食复种方式为基础,将蔬菜与各季粮食作物间作或套作。 粮饲间套作发展也较快。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发展双季稻三熟制的同时,稻田套种饲料绿肥(紫云英、苕子)盛行。北方有麦套绿肥等。 近几年还发展了作物与鱼、禽、菇等不同生物种群种养相结合的复合群体。如稻鱼、稻萍鱼、甘蔗、玉米、蔬菜或果树与食用菌立体种养等。 基塘结合立体结构类型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传统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塘基上种植的有果树(如柑桔、香蕉、荔枝)、甘蔗、蔬菜、花卉等。 多年生果树或用材林与矮生的粮经饲作物间作是充分利用土地的另一途径。如北方的泡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