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5460802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单元-控制工程chap2(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控制工程,机电工程学院 胡兆勇 ,教学内容,绪论,系统的数学模型,时间响应分析,频率特性分析,4,稳定性分析,系统校正设计,4,2 系统的数学模型,2.1.1 数学模型基础,1.定义: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指出系统内部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表达式 2.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首要工作(或基础工作)。 自控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或气动的等等,然而描述这些系统发展的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 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可以摆脱各种不同类型系统的外部特征,研究其内在的共性运动规律。,2.1.1 数学模型基

2、础,3.建模方法 4.常用数学模型,微分方程(differential equation)(或差分difference方程) 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 (或结构图block diagram ) 频率特性(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状态空间表达式(或状态模型state space model ),2.1.1 数学模型基础,5.由数学模型求取系统性能指标的主要途径,2.1.2 微分方程的概念,联系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它们的某些阶导数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的阶数 方程中出现的最高阶导数的阶数 微分方程的次数 如果能把微分方程化作对所有导数的有理整式,则其中

3、最高阶导数的次数,几阶几次?,2.1.2 微分方程的概念,线性微分方程:如果方程中的未知函数及其各阶导数均是一次的 控制系统中的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特性的一种数学模型,其一般形式为,上式左端是输出,右端是输入。通常nm。,2.1.2 微分方程的列写,(1)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和中间变量; (2)根据系统(或元件)的基本定律(物理、化学定律), 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组成系统各元件的运动方程(微分方程组); (3)联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有关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 (4)标准化。将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与输

4、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等式两边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2.1.2 微分方程的列写,例1:图为机械位移系统。试列写质量m在外力F作用下位移y(t)的运动方程。,整理得:,解: 阻尼器的阻尼力: 弹簧弹性力:,2.1.2 微分方程的列写,例2:图RLC电路,试列写以ur(t)为输入量,uc(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解:,2.1.2 微分方程的列写,例2:设有一倒立摆,装在只能沿x方向移动的小车上,如图所示。M为小车质量,m为摆的质量,L为摆长,J为摆的转动惯量。当小车受外力u(t)作用时,如果摆的角位移 较小,试推导描述角位移 的运动方程,2.1.2 微分方程的列写,图示为组合机床动力

5、滑台铣平面时的情况。,2.1.2 微分方程的列写,图示为组合机床动力滑台铣平面时的情况。,2.1.3 微分方程的求解,用拉氏变换求解微分方程的步骤: 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中的每一项分别进行拉氏变换,得到变量s的代数方程; 求出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的表达式; 对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求反变换,得到输出量的时域表达式,即为所求微分方程的解。,2.1.3 微分方程的求解,为单位阶跃函数,且,例3:求解微分方程,解: 两边同时做拉氏变换得:,代入初始值并整理得:,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在时间域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 给定外作用和初始条件,求解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可得到系统输

6、出响应的表达式,并可作出输出量的时间响应曲线。 当系统参数或结构改变,需要重写微分方程。,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微分方程阶数越高,工作越复杂,使用微分方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就存在不便。 利用传递函数不必求解微分方程就可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系统参数或结构变化对动态性能的影响。,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在零初始条件下,两边拉氏变换得:,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传递函数与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2.2.2 传递函数的性质,传递函数是关于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 不同用途、不同物理组成的不同类型系

7、统、环节或元件,可以具有相同形式的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只与系统本身的结构和参数有关,与系统输入量的大小和形式无关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传递函数原则上不能反映系统在非零初始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传递函数非常适用于对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描述,2.2.3 传递函数的形式,1).分子分母多项式模型 2).零极点增益模型,K为根轨迹增益 zi 为分子多项式的根,零点(i=1,m) pj 为分母多项式的根,极点(j=1,n),一般nm,2.2.3 传递函数的形式,3).时间常数模型,K* 放大系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

8、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2.2.4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问题:什么环节?,2.3.1 传递函数方框图,由许多对信号进行单向运算的方框和一些信号流向线组成 结构三要素: 函数方框 分支点(引出点) 相加点(比较点),2.3.1 传递函数方框图,传递函数方框 方框中为元件或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的输出信号等于输入信号乘以方框中的传递函数,2.3.1 传递函数方框图,分支点(或引出点) 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位置,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相同,2

9、.3.1 传递函数方框图,相加点(或比较点) 表示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运算。“+”表示相加,可省略不写;“-”表示相减,不可省略不写,2.3.2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建立,建立系统(或元件)的原始微分方程; 在初始状态为零的条件下进行Laplace变换,并根据各个变换式的因果关系分别绘出相应的方框图; 从系统的输入量与主反馈信号进行叠加的比较环节开始,沿信号流动的方向,通过传递函数方框将所有的中间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一画出,直至画出系统的输出量与主反馈信号。,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目的: 简化系统传递函数的计算 原则: (1)代数运算原则(因为传递函数是以复数s为变量的代数方

10、程) (2)保持变换前后输入输出关系不变,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方框间的基本连接方式只有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三种。 因此,结构图简化的一般方法是移动引出点或比较点,合并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方框。,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1.串联连接,传递函数分别为G1(s)和G2(s)的两个方框,若G1(s)的 输出量为G2(s)的输入量,结论:多个环节串联后总的传递函数等于每个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并联连接,传递函数分别为G1(s)和G2(s)的两个方框,若G1(s)的 与G2(s)的输入量相同,输出量相加或相见,结论:多个环节并联后

11、总的传递函数等于所有并联环节传递函数之和。,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3.反馈连接,前向通道传递函数,反馈回路传递函数,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3.反馈连接,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注意: (1)前三个传递函数均为闭环系统的部分环节的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才是整个系统的传递函数; (2)正负号的变化。不同于正反馈或者负反馈。一般应尽量保持两者一致,即负号即为负反馈。 (3)H(s)=1为单位反馈,一般考虑负反馈控制系统。,3.反馈连接,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4.分支点移动原则,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

12、换,5.相加点移动原则,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6.分支点之间、相加点之间相互移动原则,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若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无交叉回路,则根据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等效变换原则从里向外进行化简 若有交叉回路,则根据相加点、分支点移动规则消除交叉回路,在从里向外化简 在需要移动时,由于相加点和分支点之间不能移动,故查找移动关系时,就要找两个相加点之间没有分支点,或两个分支点之间没有相加点。对这两者进行前移或者后移,(4)最后消去单位反馈回路,得到单一向前传递函数,即系 统的闭环传递函数。,(1)相加点前移;,(2)将小回路化为单一向前传递函数;,(3)再消去第二

13、个闭环回路,使之成为单位反馈的单环回路;,传递函数框图简化,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3.3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2.4考虑扰动的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2.5 相似原理,补充了解,信号流图,信号流图,(1)源节点(输入节点):只有输出没有输入,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 (2)

14、阱节点(输出节点):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一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 (3)混合节点: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 (4)前向通路:信号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传递中,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路 (5)回路:起点与终点在同一节点,且信号通过每一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 (6)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信号流图,Mason公式: 特征式 前向通路的条数 第k条前向通路的总增益 所有不同回路的回路增益之和 两两互不接触回路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互不接触回路中,每次取其中三个的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第k条前向通路的余子式(把与第k条前向通路接 触的回路去除,剩余回路构成的子特征式,信号流图,信号流图,信号流图,信号流图,信号流图,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71,信号流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