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5457315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讲义(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与创新型国家 东北大学 陈 凡 2012. 05,一、本章教学要求 二、本章教学重点 三、本章教学难点,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产 生背景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背景,深刻认识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与 时俱进; 理解创新型国家和自主创新的内涵与特征以及创新型国家 的根本目标,把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重点掌握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明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与对策。,二、本章教学重点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 结

2、,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 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科学技术的功能观、战略观、 人才观、和谐观和创新观等。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 创新性、自主性、人本性等。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 设

3、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1、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 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经验,指出:“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 2)向科学进军 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号召向科学进军,目标是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他提出“我

4、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毛泽东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毛泽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确定的根本原则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毛泽东说:“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5、”。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 毛泽东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2)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命题,成为

6、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主要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他提出“把尽快地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邓小平认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他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号召,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

7、展高科技的指导方针,形成了高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邓小平为我国的科技改革原则、内容及任务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我国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交流,吸收先进成果,追踪科学技术前沿,填补科学技术空白。,(3)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江泽民在世纪之交科学

8、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科学技术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决定作用。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江泽民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

9、荣强盛” 。 3)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江泽民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并认为“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上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4)重视和关心科学技术人才 江泽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人才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多次强调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他说:“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 5)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法制建设 江泽民指出:“如何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

10、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在我国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就是要按照依法制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保证党和国家的科技工作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科技体制” 。 6)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江泽民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伦理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在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4)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在科学技术经济

11、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胡锦涛多次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他提出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措施。 2)加强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胡锦涛指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直接关系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未来,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3)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胡锦涛为深化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12、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提出“要始终把科学管理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4)重视科学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胡锦涛指出:“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要注重源头治理,发展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 5)选择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全局的若干领域,重点突破,努力在关键领域和若干技术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6)大力发展民生科学技术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坚持

13、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按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2、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要了解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刻认识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重点把握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特征。 (1)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背景 新中国建立之初,工农业停留

14、在自然经济水平,科学技术远远落后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为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依据。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技术工作面临着国内改革开放、国外参与竞争的双重压 力,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应运而生。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1世纪,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竞争全球化,胡锦涛提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学技术思想。,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中国

15、社会主 义建设要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 术观中国化的理论先河。 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技术 进军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 要思想,对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有所发展和创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 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 想,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科学技

16、术思想,提出了提升自主 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战略,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发 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系统化理论体系,3)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 成、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当 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他们科学技术思 想的理论升华和飞跃,是他们科学技术思想的凝练和精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了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 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